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厦相关关系.方法:6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性心绞痛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浓度与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和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水平,研究其含量变化在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HPLC)、放射免疫法(RIA)测定40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25例)刚入院、入院24 h、入院72 h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PAF、TXB2值。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PAF、TXB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并至少持续到72 h。PAF在入院后24 h最高,三个时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TXB2三个时间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UAP组刚入院、入院24 h、入院72 h的PAF和TXB2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AMI组PAF、TXB2值显著高于UA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AF、TXB2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浆PAF、TXB2水平的检测,对ACS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容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确诊的256例ACS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者的MPV、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结合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ACS组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NSTEMI组及STEMI组MPV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MPV明显增高,其与A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临床中可通过检测MPV,及时调整抗血小板的强度,改善患者预后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外周血中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27例,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25例,不稳定心绞痛(UA)31例,稳定心绞痛(SA) 33 例,健康人30例,用CD61-PE 单抗标记血小板,噻唑橙(TO)为染料,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 法检测网织血小板(RP)值,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 T)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结果:STEMI、NSTEMI、UA组RP值均高于SA和健康组 (P <0.05);STEMI、NSTEMI组MPV高于SA组和健康组 (P <0.05)。结论: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亢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织血小板和MPV检测可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王贤  张葵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5):835-83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网织血小板(RP)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7例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25例为NSTE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31例为UA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检测。用CD61-PE单抗标记血小板,噻唑橙(TO)为染料,应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检测RP;用COULTERJT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STEMI、NSTEMI、UA组3组RP%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STEMI、NSTEMI组的RP%显著高于UA组(P<0.05);STEMI、NSTEMI组的M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P可能成为评估ASC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新指标,它和MPV的检测可能对ACS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小板5项参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搭桥术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日本Sysmex KX-21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30例ACS患者的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比积,并与111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用相同仪器测定47例进行冠脉搭桥术患者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3~4天,术后第5~6天,术后第7~lO天的PLT、MPV、PDW、PLCR、PCT。将所测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CS患者中,PLT和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Ol或P〈0.05),而MPV、PDW和PL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与MPV呈负相关,MPV与PDW呈正相关,PLT与PCT呈正相关。PLT和PCT在搭桥术后第l~4天变化不大,处于低谷;MPV、PDW和PLCR在术后第1天即开始升高,在术后2~4天达高峰;随着病情的好转和恢复,PLT、PCT在术后第5~lO天升高达峰值,而MPV、PDW、PLCR逐渐回落到手术前水平。[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代谢旺盛,消耗增加,是导致ACS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后血小板5项参数的演变规律,有助于了解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情况,掌握血小板数量、体积与血小板功能的密切关系,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估计病情、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AMI患者血小板数目、体积的变化,我们分析了AMI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计数(PLT)的资料,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不同梗死部位、范围的血小极参数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组:系1994年12月~1998年12月我院监护病房的AMI患者81例,其中男59例,女22例;年龄33~78岁,平均(59.04±12.11)岁。其临床症状、心电图、血清酶改变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包括前间壁、前例壁、局限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国人血小板反应蛋白-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分布,探讨其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可能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99例老年ACS患者(ACS组)和208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老年非冠心病者(对照组)的TSP-4A387P多态性。结果 GC基因型在ACS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VS7.7%,χ^2=1.13,P=0.29),未检测到CC纯合子。C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4.2%(χ^2=64,P=0.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老年ACS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78,95%CI:0.37-1.64,P=0.50)。结论 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频率较低,且与老年ACS的易感性无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27-2029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住院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40例,健康志愿者(N)30例,采用血细胞仪与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及多形核白细胞MAC-1整合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STEM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明显高于SA与N(P0.05)。凝血酶受体在存在血小板的情况下使激动多肽(TRAP)激活后诱导PMN MAC-1的上调,L-选择素的脱落,二者之间表现出量效关系。血小板计数的TRAP刺激作用与多形核白细胞MAC-1上调、L-选择素脱落成正相关关系(r=5.73,P0.05)。在STEMI患者中血小板激动剂介导的MAC-1上调与N和SA相比,MAC-1上调幅度显著增高(P0.05)。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产物可促使多形核白细胞MAC-1表达上调,从而导致L-选择素脱落是诱发AC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测定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50例正常人(NC)的血小板胞膜、胞浆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UA和AMI组血小板胞膜中的PKC显著高于NC组(P〈0.01),而UA组高于AMI组(P〈O.05)UA和AMI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而UA组低于AMI组(P〈0.05)。提示PKC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 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 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CS患者239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选择有胸痛表现但经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证实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术前空腹采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并行冠状动脉造影,ACS患者计算冠脉病变支数并作GRACE评分.结果 ACS患者各组MPV及PDW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MPV及PDW高于UA组(P〈0.05).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及GRACE危险评分增加,MPV及PDW也进一步增加(P〈0.05),且MPV及PDW与冠脉病变支数(分别为r=0.566,P〈0.05及r=0.351,P〈0.05)及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为r=0.775,P〈0.05及r=0.571,P〈0.05).MPV与PDW间呈正相关(r=0.47,P〈0.05).结论 ACS患者的PDW及MPV明显增加,而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PMAs)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测定7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46例冠造阴性患者血浆中IL6、IL8、MCP1、sCD40L、sP选择素水平和全血中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PMAs)。结果ACS患者各细胞因子和PMAs水平均显著高于SAP和冠造阴性患者(P<0.01);而IL8、sCD40L、sP选择素和CRP在SAP患者与冠造阴性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细胞因子及CRP与PMAs均有良好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IL6和sP选择素与PMAs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4和0.481(P均小于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和PMAs对于ACS的OR值分别为1.024(95%CI1.010~1.039)和1.326(95%CI1.125~1.564)。结论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形成、血小板的活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在急性冠脉综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PMAs和IL6水平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斑块的稳定性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FCM测定36例ACS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62p)和血小板质膜蛋白(CD61)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并对两者在ACS时的变化作对比分析。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CD62p在ACS患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药物干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其水平的变化与vWF、心绞痛和心电图缺血ST-T的改善相一致。CD61在ACS患者的表达与正常人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干预治疗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并与vWF、临床疗效有很好的相关性;FCM是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小板和单核细胞活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测定74例ACS、5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46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血浆中IL-6、IL-8、MCP-1、sCD40L、sP-选择素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水平.结果 ACS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SAP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IL-6和sCD40L对于ACS的相对危险度(OR)值和95%可信限(95%CI)分别为2.211(1.294~3.778)、1.015(1.003~1.027)和1.000(1.000~1.000).结论 ACS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活化及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有关,检测CRP、IL-6和sCD40L水平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前后BNP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8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68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6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h、治疗4周脑利钠肽素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充分说明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做为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0.05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早期应用PC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脉循环,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健康对照循环中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P)组织因子(TF)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收集26例ACS患者,29例SA患者及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外周血标本,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及富含血小板血浆,用RT-PCR法分别检测组间单核细胞及血小板TF-mRNA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组间血小板、PLA和PMP表达TF的比例。结果表明,ACS组、SA组、正常对照组血小板TF mRNA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3.11±0.51、1.88±0.78和0.7±0.10,ACS组单核细胞、血小板TF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分别为P=0.03,P=0.05)。ACS组患者血小板表达TF比例明显高于SA组及正常对照组(P=0.02),3组的TF阳性的PLA百分比(%UR)分别为2.7±0.6、0.8±0.2及0.5±0.1(P=0.001)。ACS组TF阳性的血小板单核细胞百分比(%UR)为2.5±0.6,显著高于SA组的1.2±0.3(P=0.02)及对照组的0.8±0.2(P=0.04)。结论:ACS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高表达TF,促进了血小板的活化、凝血和血栓形成,进一步促进高凝状态。TF促血栓形成和促局部炎症作用,协同血小板和白细胞共同参与ACS的发病,最终与ACS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同时测定74例ACS患者、5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46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血浆中IL_6、IL-8单核细胞超化因子-1、MCP-1、sCD40L(可溶性CD40配体)、sP-选择素(sp-selectin)和全血中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PMAs)。结果ACS患者各细胞因子和PMAs水平均显著高于SAP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P<0.01);而IL-8、sCD40L、sP-选择素和CRP在SAP患者与冠脉造影阴性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细胞因子及CRP与PMAs均有良好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IL-6和sP-selectin与PMAs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484和0.481(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 CRP、IL-6和PMAs对于ACS的OR值分别为2.639(95%CI 1011~6.892),1.031(1.001~1.062)和1.331(1.054~1.680)。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形成及与其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有关,检测PMAs和IL-6水平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斑块的稳定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