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查2007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27人186眼,屈光度均≥-10D,眼部无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的器质性病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统计分析术后1、3、6、12、24m的视力情况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97.85%患者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的矫治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此外,对弱视患者的诊断应当充分考虑矫正方式不同对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屈光手术方法众多,各有其优缺点。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有50年的历史,近10年发展较快,具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尤其是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posteriorchamberphakicin traocularlens ,PCPIOL)植入术因术后效果好、对前房结构损伤小而更受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就PCPIOL植入术的发展简史、手术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作一综述。1发展简史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有晶状体眼植入前房型凹型人工晶体治疗屈光不正,但由于并发症较多,被迫停止。随后出现了前房型虹膜爪式人工晶体(Worst -Fechner)和前房型房角支撑型人工晶体(Baikoff) ,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它们对前房结构的破坏,尤其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1986年Fyodorov首先发明了PCPIOL ,第一代晶体的材料为硅胶,经过不断的改进,目前应用最广的StarrSurgical人工晶体是由猪胶原和HEMA的共聚物(称Collamer)制成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都大大提高,其商品名为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 ,IC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屈光手术方式多种多样,虽然目前仍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为主导方式角膜屈光手术为主,但角膜屈光手术改变了角膜的生物力学形态[1].增加了术后角膜病变的危险性,并有矫治屈光度数范围小、易回退、术后视觉质量差等[2]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房型有晶状体跟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矫正中度和高度近视的一项新技术。我院自2010年4月-10月对10例2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实施此项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90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人工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膜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结果:膜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为炎症反应及易患因素。290眼经治疗,2眼人工晶状体残留岛状膜状物,其余病例前膜均在10d内吸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前膜形成是人工晶状体术后严重且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时有效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视力得到很好的矫正;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术后患者的屈光度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手术后出现4例眼高眼压,2例白内障,其它皆恢复正常,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结论:使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V4c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不但安全、可靠,而且临床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在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术式中,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因其安全、稳定和可逆等优点被广泛认可。ICL术后拱高为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到晶状体前顶点的垂直距离,是ICL术后最重要的安全性指标之一,也是ICL术后随访必不可少的项目。拱高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相应并发症,影响术后临床效果。如何在术前选择合适的ICL型号并预判术后拱高及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现就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理想值、ICL术后拱高变化趋势和原因及ICL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术前选择合适的ICL型号和术后获得理想的拱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屈光矫正手术的新技术,通过眼内植入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体来达到屈光矫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屈光矫正手术的新技术,通过眼内植入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体来达到屈光矫正的目的。随着人工晶体材料的更新和发展,可折叠、高相容、高稳定的人丁晶体已广泛用于白内障手术的屈光矫正,也用于近视、远视的屈光矫正。以屈光矫正为目的在有晶体眼眼内后房植入的人工晶体,又称可植入型接触镜。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逆性好,如因特殊并发症,需取出人工晶体时,眼内原有组织结构功能不受影响,保留了调节能力,所以术后功能恢复非常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Phakic 6H型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AC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评价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9月-2006年3月间行Phakic 6H型A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共170例(283眼),经连续随方,对最终行ACP-IOL取出的7例(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P-2000P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定期测量角膜中央、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6例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为2 105个/mm2,平均丢失率为73.71%(1例因角膜失代偿无法测量出内皮细胞密度).4例行ACP-IOL取出+透明晶状体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1例行ACP-IOL取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IOL植入,2例行ACP-IOL取出.结论Phakic 6H型ACP-IOL对角膜内皮的远期影响可致角膜内皮功能临界失代偿甚至失代偿,发现角膜内皮功能处于临界失代偿或内皮有明显损伤时须尽快取出ACP-IO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度为-7.1~-22.40 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 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 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 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 d恢复正常.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及有晶状体眼后房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l1amer lens,TICL)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高度近视患者共计30例(51眼)植入ICL/TICL后,对比观察术前及术后3月时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3月复诊随访时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BCVA相同的有18眼(35.29%),高于术前BCVA 1行的12眼(23.53%),提高2行的11眼(21.57%),提高3行以上9眼(17.60%),无BCVA下降的病例。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的患者合计20眼(39.21%),术后平均眼压(15.21±3.09)mmHg,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200,P > 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稍有减少,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75,P > 0.05),术后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等并发症。1例TICL术中损伤旁中央前囊膜约0.3 mm,皮质无明显损伤,评估后植入晶体,术后3月随访患者裸眼视力保持在1.0前囊膜损伤处瓷白色,局限。1例TICL患者(一眼)术中前房填充粘弹剂后在植入人工晶体过程中发现人工晶体破损,手术终止,未予以植入TICL,术后常规滴眼液点眼,随访观察至术后3个月未发现特殊并发症,BCVA与术前相同。  结论  ICL/TICL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数散光的患者具有良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是目前矫正中高度近视及角膜形态不规则近视的主要手术方式,因其具有安全性、可逆性、稳定性、高度可预测性、良好的视觉质量,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中,手术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ICL术后拱高的大小。拱高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相关并发症,如前囊下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等。ICL术后拱高的大小是评价ICL植入术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对ICL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合并黄斑劈裂(MF)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术后的MF的进展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行ICL植入术且术前合并MF的高度近视患者15例27只眼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观察2年,观察的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视网膜劈裂最厚处厚度(maxRT)、眼轴长度(AL)。采用配对t检验和Bonferroni矫正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平均AL(29.84±2.14) mm,术前等效屈光度(-17.12±2.95) D。术前、术后1年、2年UCVA(logMAR)分别为1.40±0.35、0.15±0.19、0.19±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1)。术前、术后1年、2年BCVA(logMAR)分别为0.25±0.16、0.09±0.10、0.09±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6,P<0.05)。术前、术后1年、2年CFT分别为(456±15)、(447±13)、(460±13)μm,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57例白内障病人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Ⅰ期植入46例,术后Ⅱ期植入11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术后视力达0.5以上43例(占75.4%),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一过性眼压高,前房内玻璃体残留,瞳孔轻度上移,人工晶状体夹持。结论:对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者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方法简洁,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彭燕一 《广西医学》1995,17(3):181-183
本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术31例(32眼)术前至术后3个月的角膜曲率半径及屈光状态,结果表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有增加趋势,散光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3个月后趋于稳定。角膜散光轴位随术延长,循规性散光渐减少,逆规性散光渐增,平均角膜曲率半径,屈折力术前,术后结果相关甚微,章讨论了影响术后角膜散光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廖荣丰  刘晓庆 《安徽医学》2013,34(11):1587-1590
目的比较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和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收集在我科行Lasik术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一年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组(ICL组,17例,34眼)和Lasik组(21例,35眼),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例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对比敏感度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Lasik组有效性指数平均值为(93.32±15.69),ICL组为(104.78±18.73),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安全性指数平均值为(100.61±11.62),ICL组为(108.89±17.75),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段均较ICL组低,在白天空间频率段1.5cpd、3cpd、6cpd、12cpd和夜晚1.5cpd、3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及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矫正方法,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