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皓 《医学文选》2006,25(4):852-855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PIOL)由于不损伤角膜及其可预测性,在临床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有后房型PIOL、前房型PIOL及虹膜固定型PIOL(Iris-fixated intraocular lenses,IFIOL)三种类型。自从1988年Fcehner等将IFIOL用于临床治疗有晶状体眼的高度近视以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评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查2007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27人186眼,屈光度均≥-10D,眼部无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的器质性病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统计分析术后1、3、6、12、24m的视力情况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97.85%患者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的矫治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此外,对弱视患者的诊断应当充分考虑矫正方式不同对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05年11月我院开展了Verisyse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洁慧  曹永葆 《浙江医学》2007,29(11):1188-1189
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眼患者中,由于眼屈光系统出现缺陷,患者视力明显受到影响。对于无后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可以进行巩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恢复屈光系统的完整性。该手术远期效果较好,是目前的首选方法[1-2]。我们改良了手术切口,并根据患者有无玻璃体及后囊膜残留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人工晶状体和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ICL)是目前主要的矫正高度屈光不正的方式,其中后房型散光型ICL(TICL)还可以同时矫正散光,目前正逐渐应用于各类型的屈光手术中。但是,ICL的并发症会给患者的眼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视觉质量。该文对ICL手术的相关并发症,诸如白内障、高眼压症、青光眼、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和其他少见的并发症,包括它们的发生机制、类型、部位、时间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常规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囊膜缺损时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将69例69眼白内障手术致后囊膜缺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3例33眼(悬吊组)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36例36眼(前房组)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两组术后随访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4眼二期植入手术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是矫治后囊膜缺损及无晶状体眼较好的术式,植入两种晶状体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晶状体脱位的现代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现代手术治疗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方法治疗31例31眼晶状体脱位。结果:术后最好矫正视力0.8~1.2有8眼(25.8%),0.3~0.7有11眼(35.5%),0.1~0.2有7眼(22.5%),另有5眼(16.2%)视力0.05以下;有27眼(87.1%)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有26眼(83.8%)矫正视力达0.1以上。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对晶状体脱位是安全有效的,可恢复较好视力。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屈光手术方法众多,各有其优缺点。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有50年的历史,近10年发展较快,具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尤其是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posteriorchamberphakicin traocularlens ,PCPIOL)植入术因术后效果好、对前房结构损伤小而更受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就PCPIOL植入术的发展简史、手术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作一综述。1发展简史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有晶状体眼植入前房型凹型人工晶体治疗屈光不正,但由于并发症较多,被迫停止。随后出现了前房型虹膜爪式人工晶体(Worst -Fechner)和前房型房角支撑型人工晶体(Baikoff) ,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它们对前房结构的破坏,尤其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1986年Fyodorov首先发明了PCPIOL ,第一代晶体的材料为硅胶,经过不断的改进,目前应用最广的StarrSurgical人工晶体是由猪胶原和HEMA的共聚物(称Collamer)制成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都大大提高,其商品名为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 ,ICL)...  相似文献   

10.
作为无晶状体眼及白内障手术,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补救措施之一,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逐渐推广。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对27例(27眼)患者行新型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冉露尹 《中外医疗》2013,(31):67-68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的30例需进行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了提高(90%),视力不变或有所下降的患者有3例,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和屈光状态,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  相似文献   

13.
通常晶状体脱位患者多常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我院从2009年应用虹膜夹持晶状体(Artisan)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我们将这种手术和比较常用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对比分  相似文献   

14.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剖部位上来分,屈光手术可以分为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许多矫正非正视眼的手术主要集中在角膜,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但其在矫正高度近视和远视时已经显示了它的局限性,如眩光、医源性角膜突出、屈光回退等。而晶状体屈光手术是区别于手术部位在角膜和巩膜上的一类手术,包括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此,作者对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一综述,并提供一些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梁皓 《微创医学》2006,25(4):852-855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cular lenses,PIOL)由于不损伤角膜及其可预测性,在临床应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有后房型PIOL、前房型PIOL及虹膜固定型PIOL(Iris-fixated intraocular lenses,IFIOL)三种类型.自从1988年Fechner等[1]将IFIOL用于临床治疗有晶状体眼的高度近视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及比较,学者们发现后房型PIOL植入术对手术技术上要求相当严格,且术后较多患者因接触而发生晶状体皮质混浊和瞳孔相对性阻滞[2];前房型PIOL植入的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但易造成角膜内皮的进行性损害和术后眼压升高[3];而IFIOL居中性好,术后视力好且稳定,对角膜及晶状体的影响小,并发症少,且多数并发症是暂时的,可能是目前矫正高度近视最令人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未植入的原因。方法:采用常规切口或隧道小切口完成523例574例眼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并作相关分析。结果:48例未能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原因是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悬韧带断离,角膜水肿和虹膜损伤。结论: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是提高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是目前矫正中高度近视及角膜形态不规则近视的主要手术方式,因其具有安全性、可逆性、稳定性、高度可预测性、良好的视觉质量,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中,手术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ICL术后拱高的大小。拱高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相关并发症,如前囊下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等。ICL术后拱高的大小是评价ICL植入术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对ICL术后拱高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并设计无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进行数理推导,导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的理论参数. 结果:设计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 结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为研究无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YAMANE式无缝线巩膜层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缺乏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行缝线悬吊固定术,研究组行改良YAMANE式无缝线巩膜层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视力及屈光状态改变情况和术后3月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和偏心值。结果 术后3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有提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散光度及等效球镜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水平偏心值、垂直倾斜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垂直倾斜度大于水平倾斜度(P<0.05);研究组脉络膜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 YAMANE式无缝线巩膜层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与传统缝线悬吊术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改良YAMANE式无缝线巩膜层间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可降低使用缝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行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22例(22只眼)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术中植入情况,术后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1)视力:矫正视力<0.1者2只眼,0.1~0.3者7只眼,>0.3者13只眼;(2)眼压: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5天后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剩余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3)人工晶状体位置:工晶状体位置基本居中者21例,偏心1例,无倾斜者;(4)并发症:一过性高眼压患者2例,使用降眼压药物5天后恢复正常,虹膜炎症反应患者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4~7天后均好转。所有患者均无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结论: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