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周血组织蛋白酶(Cat)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及尿激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12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72例(狭窄组), 未发生动静脉瘘狭窄48例(未狭窄组)。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 并评价治疗效果;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动静脉内瘘狭窄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Cat K和S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价外周血Cat K和S水平对MHD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外周血Cat K和S水平明显高于未狭窄组[(404.34 ± 12.43)μg/L比(344.22 ± 12.09)μg/L和(124.55 ± 13.43)μg/L比(84.60 ± 12.45)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39和16.68, P<0.01)。DSA检查结果显示, 动静脉内瘘轻度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期维持血透老年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长期为持续血透患者120例资料,根据类型选用合适的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内瘘,其中,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99例(肘窝、鼻咽窝、前臂远端动静脉内瘘),腕部动静脉内瘘6例,长期静脉置管15例,统计临床结果.结果:不同类型血管通路患者瘘成熟时间、一次成功率无差别,P>0.05;长期静脉留置管患者的血栓形成率、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肘窝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手肿胀发生率高于其他血管通路患者,P<0.05.结论:腕部动静脉内瘘、肘窝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血透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能预防并发症,提高血透效果,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透析患者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3月到2012年11月期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0例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动静脉内瘘瘘口、头静脉、桡动脉的解剖以及血流动力学状况。结果 99例患者动静脉内瘘通畅(82.50%)、血栓形成11例(9.17%)、狭窄5例(4.17%)、静脉瘤样扩张2例(1.67%)、血肿2例(1.678%)、感染1例(0.8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且方便快捷监测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有效方法,能明确诊断患者动静脉内瘘是否存在并发症,同时还能快速诊断其低血流量的具体原因,为临床及时制定个性化治疗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是防治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重要保障,另有一方面也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掌握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护理.选取2例在外院采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透析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做好宣传教育,正确掌握使用中的护理要点,对延长人造血管内瘘寿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5,(1):87-88
目的讨论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结果实验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假性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地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使用诺和胰岛素管理血糖,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治疗组1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通过动静脉内瘘多普勒及临床观察,评价阿司匹林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内瘘通畅率和对照组相当,两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较为缓慢,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中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探讨影响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选取因动静脉内瘘狭窄接受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32例,选择可能对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透析龄、AVF使用时间、狭窄侧、狭窄数量、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的长度等变量,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间的通畅率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1)血液透析患者在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3月、6月、12月动静脉内瘘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86.7%和65.5%,中位通畅时间为16.00±4.27月。(2)30例患者经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发现在年龄、糖尿病、AVF使用时间、内瘘狭窄长度因素中各组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可能是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RR=1.125,P=0.010)。结论年龄、糖尿病、AVF使用时间、狭窄长度可能是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后内瘘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的安全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规律透析内瘘狭窄行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可视化B超引导下穿刺组和常规穿刺组,每组6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穿刺组穿刺成功率低于可视化B超穿刺组(P0.05)。可视化B超穿刺组穿刺点硬结、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误穿动脉及因穿刺引起的继发感染现象。结论可视化B超引导对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动静脉内瘘穿刺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可以进一步保护扩张术后动静脉内瘘功能,有效预防内瘘穿刺相关的近期部分并发症,提高穿刺安全性,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龚丽萍 《现代保健》2012,(26):49-50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43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所有患者中除3例出现动静脉内瘘堵塞和2例内瘘狭窄外,其余38例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血流量达300~40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结论:只有加强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的精心护理,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因素,以及尿激酶溶栓联合多磺酸粘多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295例,按照有无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分为血栓组60例和非血栓组235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血栓组分为观察组(尿激酶溶栓联合多磺酸粘多糖)和对照组(尿激酶)各30例。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尿激酶溶栓联合多磺酸粘多糖治疗的效果。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糖尿病、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GLU)、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超滤率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 0.05)。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糖尿病,SBP降低,LDL-C、D-D升高,超滤率增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5)。观察组溶栓成功率为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5%(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与对照组的2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危险因素的血液透析患者需早期预防,严格把握超滤率。尿激酶溶栓联合多磺酸粘多糖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加深。KLF6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普遍表达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生长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形成等过程。研究表明,KLF6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从KLF6的结构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中的失活机制及KLF6在恶性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Workers engaged in oil-refining industries are exposed to constant occupation-related factors resulting in specific changes of the eye (moderate irritations of the palpebral conjunctiva, bulbar conjunctiva degeneration, angiopathy of the retina, and distortions in the light/darkness adaptation of the eye). There was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and degrees of exposure to the hazardous occupational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nervous, cardio-vascular and digestion systems. This proved a possibility of using respective data of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s for an early diagnosis of somatic diseases in the workers.  相似文献   

19.
20.
Case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have been treated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atebrin cum plasmoquine.No recurrence was noted up to three months in cases of benign tertian treated with 0·3 gramme atebrin and 0·03 gramme plasmoquine for five days but the probable relapse rate in malignant tertian treated in this way was practically 15 per cent.Cases of malignant tertian malaria treated with 0·2 gramme atebrin cum 0·02 gramme plasmoquine for 8 days did not relapse in a period up to three months, and toxic symptoms were very sl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s due either to the co-operation or failure of body resistance in assisting the dr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