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狭窄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对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72例患者纳入分析,1028例(8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342例(33.3%)为颅内病变,330例(32.1%)为颅外病变,356例(34.6%)为颅内外联合病变.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F=41.995,P=0.000).各组间性别(x2=10.602,P =0.005)、高血压(x2=11.316,P=0.003)和糖尿病(x2=13.465,P=0.001)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青年组和中年组以颅内病变为主,老年组以颅内外联合病变多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单纯颅内病变及颅内外联合病变有关,单纯颅外病变仅与高龄和高血压有关.1028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累及血管2732支,其中前循环血管1759支(64.4%),后循环血管973支(35.6%),前循环轻、中和重度狭窄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而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后循环各种程度病变均以椎动脉颅外段最多见.结论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分布,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7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由两名神经科医师分别对血管狭窄病变的部位、程度进行统计,并按照病变发生的部位及程度,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以及多发性血管病变组,对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77例患者中,存在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有285例,共检出病变数892处,其中颅外动脉病变438处(49.1%),颅内动脉病变454处(50.9%)。前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19.6%,175/892),后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5.0%,134/892)及大脑中动脉(12.4%,111/892)。②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表明,颅外动脉中,以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最为严重,与颈总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则以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严重。③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多(80.39%,5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存在严重血管病变患者的多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较造影正常的患者增多。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略多于颅外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明显增高;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增多,脑血管造影出现血管重度狭窄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示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分别为27.8%(25/90)、24.4%(22/90)和32.2%(29/90);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颅外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高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54.1%)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5.9%),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3.3%)高于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6.7%),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4.1%)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5.9%;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示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3例有颈动脉或椎动脉斑块。72例经颅多普勒异常。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联合应用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及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住院的TIA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53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9.7±6.3)岁。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26例)和中年组(46~60岁,25例)、老年组(60岁,5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及分布特征。结果本研究102例TIA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阳性90例,占总人数的88.2%(90/102)。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146处,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82处,占56.2%(82/146),包括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22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17处;颅外动脉血管狭窄64处,占43.8%(64/146),包括轻度狭窄18处,中度狭窄11处,重度狭窄25处,闭塞10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颅外动脉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动脉血管狭窄患者90例,其中颅内动脉血管狭窄41例,占总人数的40.2%;颅外动脉血管狭窄9例,占8.8%;颅内外均有狭窄40例,占39.2%。青年组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老年组(65.4%vs.25.5%),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老年组(3.8%vs.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颅内外动脉均狭窄的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TIA患者年龄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12,P0.05),与颅外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47,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数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颅外高,且狭窄程度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 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情况。结果①158例TI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前循环TIA 32例(20.3%),后循环TIA126例(79.7%)。122例(77.2%)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6例(22.8%)颅内外动脉均正常,全部为后循环TIA组。②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28例有颈内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87.5%;126例后循环TIA患者中,66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以Willis环交通动脉代偿率最高,可达81.0%(128/158),软脑膜代偿率10.1%(16/158),颈外动脉代偿率6.3%(10/158),前、后循环组TIA患者各级侧支代偿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2种,其中4例为前循环TIA,均为症状与DSA符合者;14例为后循环TIA,其中8例为症状与DSA不符合者。结论前循环TIA较后循环TIA者临床症状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率高,且均以Willis环代偿为主。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缺血性事件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4例脑缺血性事件患者,根据病因分为脑梗死组5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2例,行高选择性颈部及颅内DSA,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DSA显示,脑梗死组患者有血管病变的47例(90.38%),前循环血管受累15例(31.91%),后循环血管受累8例(17.02%),前后循环同时受累24例(51.06%);单支血管受累11例(23.40%),多支血管受累36例(76.60%);TIA组患者有血管病变的18例(81.82%),前循环血管受累9例(50.00%),后循环血管受累3例(16.67%),前后循环同时受累6例(33.33%);单支血管受累8例(44.44%),多支血管受累10例(5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病变血管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为主,后循环以椎动脉为主,多部位多支血管受累常见。结论DSA对脑缺血性事件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选定防治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资料,探讨颅内外动脉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特点。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7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6例)和非老年组(<60岁,91例),患者均进行主动脉弓+全脑DSA,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 DSA显示148例(71.5%)患者共413处血管狭窄,其中颅外动脉狭窄211处(51.1%),颅内动脉狭窄202处(48.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见,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老年组患者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46.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能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的规律,有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