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固地  魏文迪  张铁峰 《河南中医》2012,32(10):1269-1270
吴鞠通以三焦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伏暑的表现和诊治方法,从而使伏暑的治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对相关条文的浅析,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明其意而变其通,切不可刻板对待,盲目套用.学习温病条辨中伏暑的条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剑发 《新中医》2009,(4):110-112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4.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水血相关证治探讨聂天义(四川省涪陵市中医院648000)关键词《温病条辨》,水,血,相关证治《温病条辨》是阐述温病辩证论治的专著,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变过程中是以伤阴为主。该书虽附有《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篇,亦多涉及阶...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对三焦疾病的治疗,在组方、用药方面有其独特见解,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在理论上考据<内经>,勤求古训,远循仲景之法,推崇天士之论,对温病证治造诣颇深,不少精辟见解多为后世温病学家所引用,在历代温病理论书籍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关于<条辨>在继承和发展叶学方面的成就,已有不少文章论述,笔者不揣浅陋,仅就<条辨>在羽翼伤寒方面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温邪致病最易耗损阴液,本文浅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滋阴方法及用药规律,上焦以透热兼以养阴;中焦以泻热兼以保阴;下焦以育阴兼以搜邪.  相似文献   

9.
寇爽  王蕾  车念聪 《北京中医药》2010,29(8):608-610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论治理论.书中滋阴法的应用在温病三焦不同层次与病程阶段中各有特点.从三焦分段治法及用药规律总结温病各阶段所运用的滋阴方法及滋阴药物的应用特点,得出三焦病症与养阴的关系:上焦以祛邪为主兼以滋阴,清热即是养阴;中焦祛邪与养阴并重,清热保津,急下存阴;下焦育阴兼以搜邪,热劫真阴,搜邪育阴.滋阴药的应用特点:上焦用药多属肺、心、胃经,性味多为甘、微寒,质地较为清轻;中焦用药多属脾、胃、大肠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质地较为厚重;下焦用药多属肝、肾二经,性味以甘、咸、寒为主,多为质重、性质沉降或血肉有情之品.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为纲对湿热证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倡导分利三焦:湿在上焦者以轻宣,重宣肺气化湿;湿在中焦者重辛开苦降,分解湿热;湿在下焦者甘淡渗下,通利水道。  相似文献   

11.
宋健  郑旭锐 《河南中医》2010,30(11):1061-1062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紧扣湿邪病机,遵循《内经》药物性味配伍理论,按照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强调治湿应注意清、化、利,并按照上、中、下三焦分为宣气化湿、燥湿泄热、分利湿邪、条达肝木四法。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末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其极强的致病性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然而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为了挖掘优秀的中医抗疫理论,对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的三焦传变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他提出“杂气”自口鼻而入,首先注入中焦,然后分布上、下焦。他提出治疗原则重在逐秽,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我院确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以“杂气”弥漫中、上焦为主,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辛凉透表,解毒逐秽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方剂计量指标体系对《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中药物进行量化统计,分析药物味数、药物频数、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和频率、药物部位质地。《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条文,46首方剂,涉及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等11个病名。根据方剂药物应用范围,符合标准的方剂共45首。其中,涉及100味药物,312药次,每药均使用次数为3.12次,使用次数较少,用药广泛;每方均味数约为6.933味,每方内药物较少,方药精小。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温病用药规律:用药味少、气薄、性寒、质轻,如"羽"之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磊  石云 《河南中医》2010,30(3):239-240
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了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运用透邪法的特点:①透邪非只解表;②透邪尤重宣肺;③透邪善用轻剂;④透邪亦喜汗解;⑤透邪不避辛温;⑥透邪处处存阴。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  相似文献   

19.
失眠临床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参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812例失眠患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失眠临床症侯主要特点是精神亢奋者多,精神衰弱者少;气血旺盛者多,气血虚弱者少;无外邪感染者多,有外邪感染者少;中壮年人较多,老年人较少;因精神情志因素合并其他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多,单纯因体质因素先天不足神经衰弱者少;实证者较多,虚证者较少。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的观点,并强调从肝立论治疗失眠,兼顾调理四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