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ABO血型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妊娠24周以后测定的Ig G抗A(B)抗体效价结果中比值≥1:128的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维生素C、维生素E口服;研究组口服茵陈蒿汤加减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有效率为58.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方面,研究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8.0%,对照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4.0%,两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新生儿溶血。结论:茵陈蒿汤加减治疗ABO血型不合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有效预防新生儿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选择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用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口服治疗;对照组45例口服脂必妥片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肝B超变化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及64.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合三金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茵陈蒿汤合三金汤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72例(治疗组),并与使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的72例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6%,对照组84.8%.结论:本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较好,退黄、改善肝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联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与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对照组单一给予蓝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病理性黄疸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单一蓝光治疗病理性黄疸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比单一蓝光治疗方法更优,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30例病理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双黄连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7.
徐建根 《新中医》2015,47(4):191-193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和内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利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胆红素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例患儿中,轻度黄疸35例,中度黄疸75例,重度黄疸40例。感染因素、围产因素致病理性黄疸均以中度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母婴同室80例新生儿黄疸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都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蓝光疗法和单纯采用蓝光疗法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把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且符合光疗指征的病理性黄疸患儿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6例,仅予以单纯的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和平均退黄时间以及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较单纯的蓝光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针,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3.98)u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64)d,对照组下降(96.00±46.13)umol/L,黄疸消退时间(7.1±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12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胆红素下降程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28例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4%,对照组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10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苯巴比妥及尼可刹米口服,治疗组给予舒肝宁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0·6%)和总有效率(91.2%)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配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光照射配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陈蒿冲剂联合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茵陈蒿冲剂治疗,试验组采用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联合茵陈蒿冲剂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陈蒿冲剂联合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经济、有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从而预防高胆血红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茵栀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住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后3 d5、d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并对治疗组中早期、晚期黄疸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3 d血清总胆红素下降(40.1±19.5)μmol/L,5 d下降(71.3±26.7)μmol/L;对照组3 d下降(34.3±17.2)μmol/L,5 d下降(62.7±25.2)μmol/L,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晚期黄疸总有效率高于早期黄疸。讨论应用茵栀黄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更有效、快速,且安全、经济。对晚期病理性黄疸效果优于早期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17.
张士勇 《河南中医》2014,(4):734-73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清胆红素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10%,对照组有效率为92.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和胎便排空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迁延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迁延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综合性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茵陈蒿汤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腹胀、呕吐等症状。结论:茵陈蒿汤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迁延性黄疸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治疗组5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排便次数、退黄天数、血胆红素水平等。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6. 92%,治疗组为90. 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和患儿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四磨汤退黄效果明显,方便安全,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2%。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