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龚文亮 《现代保健》2013,(11):17-18
目的:研究探讨惠迪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15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采用惠迪粒(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柳氮磺胺吡磅敢SASP胎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IL-6、TNF—α水平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迪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考虑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而起作用的,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2.
魏思忱  孔郁  白文元 《职业与健康》2009,25(19):2095-209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研究认为细胞因子的失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介素.18(IL-18)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不论是在加强机体的免疫力方面,还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IL-1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3例UC病人及正常对照者40例血清TNF-α水平。结果:活动性UC病人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范围有关(P<005)。结论:UC病人血清中TNF-α水平增高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它可作为UC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限食(CR)和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以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限食组、5∶1 PUFA自由进食组、5∶1 PUFA限食组。限食组喂食量是自由进食组的60%。喂养14周后,除对照组外,其余组给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造模。结果与自由进食组相比,限食组体重增长缓慢,尤其是5∶1PUFA限食组大鼠体重最轻(P0.05)。与模型组比,5∶1 PUFA限食组大鼠的血清MPO活性、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评分降低(P0.05)。与限食组比较,5∶1 PUFA限食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降低,而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膳食中添加n-6与n-3比例为5∶1的PUFA和限食联合作用对DS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未患溃疡性结肠炎的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肠黏膜TLR2、TLR4、TLR5、TLR9分子表达检测和外周血IL-4、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检测,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和TLRs表达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结果 试验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肠黏膜组织中TLR2、TLR4、TLR5、TLR9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外周血IL-4表达低于对照组,IL-6、IL-17、IL-23、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LR2、TLR4、TLR5、TLR9表达与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呈负相关;与IL-6、IL-17、IL-23、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IL-4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抑炎因子表达减少,TLRs分子表达增加.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增强TLRs分子表达来促进促炎因子的分泌,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谷参肠安(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肠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活动期UC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同时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及庆大霉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每晚1次;治疗组(4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121服谷参肠安胶囊0.6g,每天3次。治疗2个月后评价2组疗效,主要症状和结肠镜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肠黏膜局部细胞因子IL—10和IL-18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表现均明显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活动指数(DAI)降低(P〈0.05),降低幅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5.05,P〈0.01);治疗后黏膜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升高,IL-18降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参肠安口服并联合琥珀酸氢化考的松及庆大霉素保蜜灌肠治疗活动期UC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只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及庆大霉素保留灌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肠康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2、IL-4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联合造模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肠康宁高、低剂量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IL-4的含量。结果肠康宁各组可使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提高。结论肠康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抑制IL-2,提高IL-4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3、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38例经明确诊断的UC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13和IL-8的水平。结果 UC组患者血清IL-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IL-13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度、中度、重度UC患者的血清中,IL-8的浓度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而IL-13的浓度水平相反。三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IL-8和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835,P<0.01)。结论 IL-8和IL-13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两者表达水平有密切相关性,IL-13与IL-8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导致UC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多糖对2、4、6-三硝基苯磺酸(r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TNBS灌肠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摸成功后用桦褐孔菌多糖灌胃治疗,14天后测大鼠血清内IL-6、IL-10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可通过调节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10在体内的水平,通过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贾丽丽  康薇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802-1803
目的研究芪仙安肠方应用于大鼠UC(溃疡结肠炎),对其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乙醇与TNBS(3硝基苯磺酸)联合造模法首先制备溃疡结肠炎的大鼠动物模型,再对动物进行随机分组,选择ELISA方法对血清中的IL-2与IL-4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免疫组化法来检测其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表达。结论大鼠溃疡结肠炎应用芪仙安肠方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主要机制同抑制其IL-2,并提高其IL-4,以及降低其κB转录的活性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分期、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的内镜分期、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结肠镜和病理、临床表现进行排除性诊断而确诊的UC 1 78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炎症分期、炎症累及范围及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UC男性多见。发病年龄30~5 9岁占2 /3以上,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和便血常见。病变累及左侧结肠以下(72 . 6 %) ,累及次全和全结肠者(1 9 . 1 %) ;A1 、A3 期以便血为主,A2 期以腹痛为主,缓解期以腹泻、腹痛为表现。发热常出现在A期和CA期;性别的差异与炎症程度无关,而Ⅲ和Ⅴ型同一累及范围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加(P <0 . 0 1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发热,但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各异,与内镜下炎症分期、累及范围及性别之间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骨密度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在UC患者中,激素治疗患者t值明显偏低,t值与激素累计量呈负相关。轻、中、重度三组UC患者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组血钙、ALP、血磷、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C患者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有关,与病情轻重和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李晓兰  杨清 《现代医院》2005,5(11):51-52
目的观察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的UC病人66例分为两组,中西药组(34例)采用中西药液150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4w;对照组(32例)用强的松龙100mg、庆大霉素16万u加生理盐水150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4w。结果中西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76.6%,1年复发率分别为14.7%和2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任吉莲  王桂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256-425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IL-6、IL-8、TNF-a在军团病(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LD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L-6、IL-8、TNF-a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LD患者血清中TNF-a、 IL-6、IL-8均表现出急性期>恢复期,且急性期TNF-a、IL-8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IL-6与IL-8、TNF-a、及TNF-a与IL-8的改变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LD患者血清中IL-6、IL-8、TNF-a含量出现表达异常,并且随着病情程度的不同改变不同,对了解LP感染的发病过程、机体的免疫功能、病变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锐  徐祥浓 《现代医院》2009,9(10):28-30
目的探讨采用布地奈德远端结肠局部用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半流质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柳氮磺吡啶1gqid、复方谷氨酰胺颗粒1小包tid连用4 w;布地奈德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加入100 ml 0.9%生理盐水溶液保留灌肠,上下午各一次,连续2 w,2 w后改为晚间睡前30 min,每日一次。根据用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纤维结肠镜的变化来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6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远端结肠局部用药治疗可以较快控制病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种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白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USA法测定27例活动期UC患者,15例缓解期UC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8及MCP-1水平,结肠组织MPO含量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同时观察IL-8及MCP-1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病变范围及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关系. [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8、MCP-1水平分别为[(47.2±8.6)、(246.2±21.6)pg/ml],肠组织MPO含量为(25_37±5.29)U/g,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35.6±5.8)、 (172.6±19.7)g/ml, (18.22±3.45)U/g]及对照组[(17.3±3.1)、 (113.8±16.3)pg/ml, (8.35±0.76)U/g](P<0.01),缓解期UC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及MP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变部位的UC患者IL-8、MCP-1水平及MPO含量有明显差异(P<0.01).血清IL-8、MCP-1水平与患者内镜分级、CAI评分及MPO含量呈显著相关(r=0.753 6、0.826 7、0.763 9;0.745 8、0.876 3、0.684 9,P均<0.01). [结论]UC患者中趋化因子IL-8及MCP-1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损伤过程,血清IL-8及MCP-1水平变化可作为一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炎症严重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沙棘籽油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DS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2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和沙棘籽油干预3组。从造模开始,沙棘籽油干预组用沙棘籽油连续灌胃,其余两组等量蒸馏水灌胃。4w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DSS模型组相比,沙棘籽油组结肠MPO活性,降低血清和结肠MDA含量明显降低,血清和结肠SOD、GSH-Px活性升高,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大体形态明显改善和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沙棘籽油对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保护作用,抗氧化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营养学报,2012,34(4):349-352]  相似文献   

18.
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功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的功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结肠病理损伤,IL-1B、TNF-a、SOD、MD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肠炎康对小肠推进运动、炎症和疼痛的影响。结果:肠炎康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损伤;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1B、INF-a、结肠组织MDA含量,而提高SOD含量;能明显降低小肠内墨汁推进率,减慢小肠蠕动速度: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化学因素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肠炎康有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减轻氧自由基的损害、解痉、抗炎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韦酋亨  谢扬  韩溟 《现代医院》2012,12(5):18-20
目的旨在探讨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在创伤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3例创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中重度两组,创伤后4 h内采血,分别测定患者血清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重度创伤患者在血清NE、ACTH、皮质醇及TNF-α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后三者水平在重度创伤者中显著高于中度创伤者(p<0.05)。结论从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系统入手,研究创伤应激的发生机制,并设法对其进行调控,将会对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缺锌对0~2月龄大鼠免疫器官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缺锌影响免疫系统的机制及对婴幼儿期、青少年期合理补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9只Wistar孕鼠产仔后随机分为足锌(ZA)、对喂(PF)和缺锌(ZD)3组,每组3只母鼠.ZA组和PF组喂饲足锌饲料(30mg/kg),ZD组喂饲缺锌饲料(1.Omg/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