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静脉输液护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科2017年8~9月收治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成立静脉输液护理小组,比较两组护士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医院感染率及患者SAS、SDS评分。结果研究组护士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液护理小组的成立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减少与输液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有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均在专项小组成员参与、指导下完成,分别于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和建立1年后对3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后,患者输液方式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专项小组后,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科室建立静疗输液专项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于提升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性和满意度的具体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门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管理的2013年1~12月患者作为观察组,成立起门诊静脉输液安全工作小组,制定和完善输液管理模式以及规范化流程,培训护士掌握静脉输液知识与技能。将未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护理的2012年1~12月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不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执行根本原因分析法后不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可降低门诊输液安全事故发生率,能较大地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可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靖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900例,其中2016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1~12月和2018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600例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比较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实施前(2016年)、后(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工具选择比例、护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以及用药错误、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7年、2018年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6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均显著低于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年静脉留置针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7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00%、3.67%,均显著低于2016年的15.00%,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2016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显著高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以及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简称静疗小组)在提高静脉输液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5月400例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无静疗小组干预;将2013年6~10月400例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由静疗小组全程干预输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疗小组后,患者输液的方式构成,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率与建立静疗小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疗小组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专业化水平,确保了静脉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小儿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本科的14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输液;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本科的14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采用品管圈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输液。观察比较两组静脉穿刺结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且能激发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在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降低静脉用药错误发生率的影响,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方法对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静脉给药错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定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给药管理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定为观察组,采用前馈控制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的静脉给药错误例数和发生率。结果对静脉输液进行前馈控制后,给药错误例数下降,给药错误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输液前馈控制提高了静脉输液的查对效果,确保了患者输液安全,降低了静脉给药错误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监控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岗位需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并根据实施情况结合文献报道对人员设置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比较监控小组设置前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监控小组成立运作一年后医院病原学送检率、环境消毒合格率均明显提高,与监控小组成立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医院感染发生率由5.29%降低至3.2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知晓率、培训出勤率、考核合格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漏报率降低(P<0.05)。结论:监控小组有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院内监控管理在静脉输液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组建静脉输液小组,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医院静脉输液会诊制度,制定落实工作规范,评价安全管理效果.结果 病人静脉输液满意度提高,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结论 医院内监控管理能够加强静脉输液的安全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治疗小组在护士静脉输液规范培训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立静脉治疗小组,制定各种静脉治疗通道的建立及维护标准化流程(sop),组织院内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积极开展各类静脉治疗护理的培训和比赛如组织PICC维护比赛等,对比静脉治疗小组成立前(2015年)与成立后(2016年)我院的静脉输液规范化护理情况。结果 2016年12月与2015年12月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头皮针的使用率降低,留置针的使用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输液工具(PICC、CVC、静脉输液港)的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的输液并发症(输液外渗、静脉炎、穿刺点发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士静脉输液规范中静脉治疗小组的作用和效果显著,在医院患者数、日输液量增加的情况下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反而降低,有利于医院静脉输液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管理对减少肿瘤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6月180例静脉输液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完成静脉输液1 247例次;将2017年7月—12月190例行静脉输液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管理。对比两组的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护理满意度、PICC置管率、患者有效配合率及护士的理论、操作成绩。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有效配合率、PICC置管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活动后,护士的静脉化疗理论、操作成绩得分均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将品管圈管理方法运用于肿瘤静脉化疗实际工作中,可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率,提高患者有效配合率、护理满意度及护士的理论、操作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4R危机理论为导向的护理管理方案在胸外科ICU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2月胸外科ICU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前后时间段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3例。2019年10月1日-2019年12月15日(实施前)采取常规护理,2019年12月16日-2020年2月29日实施以4R危机理论为导向的护理管理方案。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15.09%)(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4.34%)高于对照组(81.13%)(P<0.05)。结论胸外科ICU患者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应用以4R危机理论为导向的护理管理方案,可缩短抗生素应用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进早日康复,且患者与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追踪方法学原理改进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输液管理,以提高输液护理水平。方法成立输液护理评审小组,运用追踪方法学原理对医院ICU输液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发热、液体外渗、针头阻塞、回血严重、敷贴固定不规范等进行追踪并改进,对实施前(2014年1-12月)与实施后(2015年1-12月)ICU患者输液护理相关问题的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对输液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实施后输液相关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ICU输液护理管理中运用追踪方法学,可有效降低输液护理不良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静脉高浓度补钙的最佳输液途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治疗后需静脉补钙的406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输液途径不同分为3组,A组经非动静脉内瘘端前臂静脉留置针输液(98例),B组非动静脉内瘘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输液(43例),C组经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265例),观察不同组间患者的输液不良反应、护理操作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A、B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输液不良反应,C组患者未出现输液不良反应(P<0.01或P<0.05);3组患者在输液疼痛、依从性、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后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方式静脉高浓度补钙,输液不良反应轻,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CNP标准化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占比及围住院期指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白细胞计数、呼吸机使用、并发症发生率),并记录其干预后的护理舒适度[采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行为评估量表(FLACC)]及家属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呼吸机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采血、静脉穿刺时的NIPS、FLAC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NP标准化管理不仅可有效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医院感染率,且还有利于护理舒适度及家属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PDCA循环法在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但未实施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接受PDCA循环法护理管理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比较两组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评分及对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侵入性操作感染、呼吸道感染、针刺伤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执行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乐珊 《当代护士》2023,(9):95-98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6月在湖北省某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1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7—12月在同一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1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实施管理,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每日感染情况上报率、多种耐药菌(MDRO)发生率、感染防控执行率、抗生素规范化使用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多种耐药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感染情况上报率、感染防控执行率、抗生素规范化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防控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防控效果,从而降低患者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王敬 《当代护士》2021,28(3):78-80
目的 探究前瞻性护理联合皮肤管理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为A组共30人,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为B组共30人,在上述基础上予前瞻性护理联合皮肤管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1.A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2.A组新生儿液体外渗率高于B组,P<0.05.3.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4.B组留置针保留时间(5.17±1.29)天高于A组(3.63±1.72)天,P<0.05.5.B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应用前瞻性护理联合皮肤管理可以明显降低液体外渗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高,应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院临床支持中心管理模式在我院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列入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管理模式;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列入研究组,实施临床支持中心管理模式,成立临床支持中心管理小组,实施严格的职能分类和管理。结果:研究组护理合格率、医院制度的执行合格率、临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临床护理差错发生率、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支持中心管理模式对促进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在本科室的建立及应用效果。方法本科于2015年7月建立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确立了静脉治疗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比较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小组建立前后输液方式选择、静脉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人员静脉治疗考核成绩。结果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后,静脉输液方式选择不合理、穿刺部位选择不合理、药物不良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液体外渗等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护理人员静脉治疗考核成绩有所提升(P0.01)。结论科室建立静脉治疗安全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士整体业务素质,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护士科研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