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4例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组(MVRP 组)34例,全瓣膜切除瓣膜置换组(MVRC 组)30 例;术前、术后15d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MVRP组、MVRC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 MVR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功能较MVRC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组(MVRP组)34例,全瓣膜切除瓣膜置换组(MVRC组)30例;术前、术后15d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MVRP组、MVRC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MVR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功能较MVRC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33例慢性二尖瓣返流病例分别行传统的二尖瓣替换术(MVR)(组1,n=11例)、保留后叶腱索的MVR(组2,n=11例)和保留前、后叶腱索的MVR(组3,n=11例)术后早期左心室几何形态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技术测量术前、术后10天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短轴舒张末、收缩末内径(LVEDD,LVESD)和左心室长轴舒张末、收缩末纵径(LVEDL,LVESL)的变化.结果 术前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三组LA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1,P<0.01和P<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三组LVEDD均明显回缩(分别为P<0.01,P<0.01和P<0.05);LVESD也缩小,但仅组3与术前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组1 LVEDL和LVESL均明显增加(P<0.05);组2无明显改变;组3明显缩短(分别为P<0.05和<0.01),且与组1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的MVR(P-MVR)矫治慢性二尖瓣返流对术后早期左心室几何形态具有维护作用,尤其体现在防止左心室长轴的纵向扩张.MVR时保留前、后叶腱索对左心室几何形态的维护更为完善,在防止左心室长轴纵向扩张的同时,促进左心室长、短轴的缩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自 1994年 6月~ 2 0 0 0年 6月行保留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MVRP) 5 0例与同期常规二尖瓣置换术 (MVR) 38例进行对照分析 ,以评估 2种术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临床资料  观察组 5 0例行MVRP。其中单纯二尖瓣狭窄 (MS) 10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16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 4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3例 ,三尖瓣成形 7例 ,清除左房血栓 4例。对照组 38例行常规MVR。单纯MS 9例 ,单纯MI 11例 ,MS伴MI 1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两组病例术后 2周及 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35例,其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60例(对照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75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χ~2=3.846,P0.05)。观察组出现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脑卒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χ~2=4.606,P0.05)。对照组左心室破裂及低心排血量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观察组(χ~2=3.836、3.836,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SD、LV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LVEF改善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t=2.36、1.83、2.98,均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方便、快捷,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经验教训。  方法 :1 995年~ 2 0 0 1年间我院共有 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患者 ,占同期二尖瓣置换术的 0 2 3%。其中早期破裂 2例 ,延迟性破裂 7例。修补方法 :单纯心外缝合 1例 ,心内心外同时修补 7例 ,未行修补 1例。  结果 :死亡 6例 ;存活 3例 (平均随访 4年 ) ;其中 2例为左心室早期破裂 (术后 1小时内 ) ;1例为术后 2小时破裂。  结论 :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是抢救左心室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和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治疗46例LVEF≤0.55的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成形术21例,瓣膜置换术25例.使用二维超声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LVEDD和LVEF.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到42例,随访期死亡1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LVEDD从(67.02±9.83)mm缩小到(59.52±9.49)mm(P<0.05),LVEF从47.48±6.02提高到50.09±10.59(P>0.05).随访期,LVEDD和LVEF分别为(59.46±13.28)mm和(53.79±14.00)mm,与术后早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二尖瓣成形术后如无残留及再发反流,LVEF在随访期内可进一步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早期患者左心室逆重塑,随访期不再继续恶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瓣膜病理改变、心功能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9.
35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于体外循环下采用二尖瓣置换术。其中11例术中保留全部二尖瓣(保留全瓣组),24例仅保留后瓣及其腱索、切除前瓣及其腱索(保留后瓣组)。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指数(SVI)。结果保留全瓣组手术后无早期死亡病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例;保留后瓣组手术后早期死亡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低心室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两组术后LVEDVI、LVESVI、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均〈0.01),保留全瓣组LVEDVI、LVEDD较保留后瓣组低(P〈0.05);EF、FS和SVI两组均优于术前(P均〈0.01)。认为合并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时宜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  相似文献   

10.
曾杰  李靖  何青  汪芳 《中国循环杂志》2007,22(6):451-454
目的应用超声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并研究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与Simpson's法对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2月174例受试者,男109例,女65例.取心尖四腔切面,应用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指数、心排指数,转换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模式分别测量以上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比较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与传统Simpson's法对左心室功能测量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测量指标相关系数分别为左心室舒张末容积0.85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0.920、每搏输出量0.627、心输出量0.604、左心室射血分数0.711、每搏指数0.617、心排指数0.631.左心室侧壁二尖瓣环部位组织多普勒速度与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关系数为0.626.结论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与传统Simpson's法在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方面相关性良好.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法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项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29例为AMI组,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例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储心尖四腔、三腔和两腔连续3~5个心动周期二维动态图像,用Qlab 7.0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收缩期最大位移(Ds)、瓣环连线中点最大位移(D-mid)和左心室长轴缩短率(FSL),分别计算其均值,并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测量的LVEF做相关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AMI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Ds、D-mid、FSL及其均值显著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②2组Ds均值、D-mid均值及FSL均值与LVEF均具有相关性(AMI组r分别为0.787、0.776和0.779,P<0.001;对照组r分别为0.662、0.706和0.759,P<0.001);③重复性检验:AMI组Ds均值、D-mid均值及FSL均值观察者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观察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后巨大左心室的几何学变化,对比3种不同术式对左心室形态学逆转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2年1月间48例巨大左心室病人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结果 保留二尖瓣装置对巨大左心室形态的逆转有效,其中保留全部瓣下结构术后左窒缩小最显,部分保留其次,无保留术后早期缩小晚期再扩大。结论 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合并巨大左室。应尽量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术式,有利于术后晚期左心室形态的逆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的二尖瓣替换术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对13例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心功能测定。测定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局部射血分数、右心室射血分数及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的径线缩短率。结果:保留二尖瓣组(n=7)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左心室侧壁、下壁心尖部局部射血分数明显改善。不保留二尖瓣组(n=6),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仅左心室侧壁局部射血分数改善。结论:保留二尖瓣的二尖瓣替换术对术后心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核素心室造影对评价手术疗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及预后。方法:选取35例采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开展10例,另外25例,为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开展),通过术后LVEF、LVEDD等功能指标与术前对比进行分析,评价该术式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出现左心室破裂及左心室壁血肿。术后7d复查LVEF、LVEDD与术前指标对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在解决二尖瓣狭窄的情况下能较好的维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二尖瓣替换术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研究。方法 应用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3 5例二尖瓣替换术患者术前后左心室舒缩功能。结果 术前 2 8例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损害 ;左室射血分数与峰充盈率、峰充盈时间、1/ 3充盈率有显著相关性 ;术后 2周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前无显著性改善 (P >0 0 5 )。结论 二尖瓣病变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多有损害 ,且可出现于收缩功能异常之前 ;左心室舒张与收缩功能密切相关 ;二尖瓣替换术后 2周左心室舒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膜钙化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主伴闭锁不全MV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切除全部瓣膜及瓣下结构(A组)55例,切除全部瓣膜后植入人工腱索组(B组)7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左心室大小与功能、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无围术期死亡;A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5.4%),1例死于左室破裂,1例死于反复室颤,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12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B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A组有明显改善,LVEF和LVESD的改善差异显著(P<0.05),心功能、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并发症B组均优于A组。结论植入人工腱索可保留乳头肌及瓣下结构的功能,有利于维持左室形态及左心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保留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的经验.方法 对126例患者采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56例.结果 治愈125例(99.2%),死亡1例.结论 对二尖瓣疾病行"瓣中瓣"法二尖瓣置换术,由于保留了二尖瓣及其瓣下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操作简便,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自1988年4月至2000年9月,我院共对45例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8±10.5)岁。病例入选标准:术前诊断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le diastole diameter,LVDD)70mm者。该组患者中,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36例(占8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者9例(占2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3例,Ⅲ~Ⅳ级32例。胸X线片C/T示:0.64±0.12(范围0.47~0.84)。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UCG)示所有患者均患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LVDD为(76.3±4.1)mm(范围:70.2~89.6mm),射血分数(EF)为(45.7±6.3)%(范围:30.0%~6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MVR。结果:全组45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4.4%,术后2w UCG示LVDD减小为(65±5.2)mm(与术前相比P0.01)。随访至2012年9月,37例患者得到随访,占总数的82.2%,平均随访时间为(13.8±0.12)年(144~264个月),至今存活患者23例,占62.2%,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患者心功能Ⅱ级,2例患者心脏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随访期间死亡12例,随访病死率为32.4%,失访2例,失访率为5.4%。因心脏原因死亡9例,占死亡例数的75%,主要原因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为抗凝并发症或合并肾功能不全。存活患者LVDD进一步减小达(60.0±6.1)mm,与术后围术期LVDD相比有明显缩小(P0.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MVR是一种远期疗效好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左心室能够进一步缩小。远期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和抗凝并发症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探讨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3例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2±15.5)岁。其中25例患者置入二尖瓣成形环(成形环植入组),所置入的二尖瓣人工瓣环平均直径为(29.5±1.5)mm,8例患者行交界环缩术(交界环缩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二尖瓣病变均为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成形环植入组反流面积为(8.5±4.1)cm2,交界环缩组反流面积为(5.7±1.3)cm2。成形环植入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4.2±29.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8.2±23.4)min,交界环缩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9±28.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7.8±22.2)min。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成形环植入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12.5)h,交界环缩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8.8)h。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环植入组少量反流8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交界环缩组少量反流4例,无或微量反流4例。结论:二尖瓣反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时可以经房间隔切口或房间沟切口行成形环植入术和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上述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以减少体外循环和阻断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