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图(VNG)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26例BPPV患者的VNG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中VNG上的眼震特点。结果:126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PSC-BPPV)98例(77.8%),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17例(13.5%),前半规管BPPV(ASC-BPPV)5例(3.9%),混合型BPPV6例(4.8%);28例PSC-BPPV记录到反转相眼震。VNG上显示PSC和ASC管石症Dix-Hallpike悬头位垂直相眼震分别向上、向下,水平相眼震均向对侧,回到坐位时眼震反向。HSC-BPPV滚转试验向两侧转头均可诱发出眼震,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时,可判断为HSC管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时,则为HSC嵴顶结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结论:VNG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的眼震情况,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BPPV是一种外周性迷路综合征,它是由一定的位置变化而引起的短暂、剧烈的眩晕发作。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患者在向患侧迷路倾倒时即诱发眩晕和眼震。眼震特点是,呈扭转性、有典型的潜伏期,发作短暂,不超过30秒、恢复坐位时眼震方向改变及呈可疲性。但近来发现在50%的BPPV病例中在悬头位时有继发性眼震出现。其发病机理认为可能是由耳石膜的耳石脱落沉积于后半规管(PSC)嵴帽所致。Schuknecht称之为嵴顶沉石症。近来在这种BPPV病例中发现其症状虽与BPPV相似,但与PSC嵴顶沉石症不尽相同。由此作者推测其病程可能起源于水平半规管(HSC)。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 ,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 6 0 s) ,潜伏期 7~ 8s,呈阵发性发作 ,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 ,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 ,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 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 4 3例无明显眼震的 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 ,其结果与具有典型眼震的后半规管耳石患者实施同样的治疗的结果予以比较 ,无眼震的 BPPV治疗结果为 6 0 .4 6 % (2 6 /4 3)完全恢复 ,6 % (3/ 4 3)现持续眩晕 ,而 90例有典型眼震的 BPPV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病人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结果(1)后半规管BPPV94例(71.8%),随机分组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各47例。(2)水平半规管BPPV29例(22.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6例,另13例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换为水平向地性9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3)前半规管BPPV6例(4.6%),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4)混合型BPPV2例(1.5%),行上述相应半规管的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85.5%(112/131),3个月后92.4%(121/131)。结论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及不同发病机理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管结石复位过程中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发生率、识别方法和治疗策略。方法对98例HSC-BPPV患者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分析其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分析复位过程中出现耳石移位误入其他半规管的情况。结果 63例水平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复位过程中转变为后半规管BPPV患者5例;35例水平背地性眼震患者(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Gufoni法复位后变为管结石4例;总发生率为9.18%(9/98)。结论 HSC-BPPV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耳石移位至其他半规管,可通过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发现;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在转化为管结石后可以进行管结石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9.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本眩晕中心共确诊为水平半规管BPPV(HSC BPPV)患者46例。诊断依据为典型的病史及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记录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中的眼震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研究HSC BPPV的眼震特点。结果441例诊断为BPPV患者中,46例(10.43%)为水平半规管BPPV。其中38例(82.61%)为单侧病变,5例(10.87%)患者合并同侧后半规管病变,3例(6.52%)为双侧病变。35例患者通过两种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11例患者仅通过滚转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25例患者眼震方向向地,13例患者眼震方向背地,3例患者眼震方向不固定,5例患者各种手法诱发出同一方向的眼震。29例患者在双侧手法中出现眼震,17例患者在一侧手法中出现眼震。结论HSC BPPV眼震为完全水平性且多为快相向地。通常受累耳在双侧手法中均可出现眼震,以向患侧为重。一侧水平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可同时受累。滚转试验在HSC BPPV检查中比Dix—Hallpike试验更加敏感。Dix—Hallpike试验结合滚转试验可使更多的HSCBPPV患者得到确诊.  相似文献   

10.
红外摄像眼震镜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眼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al-go,BPPV)作为最常见的外周性旋转性眩晕,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变性脱落的耳石坠入后半规管作用于壶腹嵴所致。而变位性试验是诊断BPPV的常规检查手段,变位性眼震的类型和方向对BPPV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红外摄像眼震镜(videonystagmoscope,VNS),在变位性眼震试验中对42例怀疑为BPPV患者进行实时检测,并在头位变位疗法中动态观察眼震变化,以评价VNS在BPPV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多种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紊乱中的一种,其发病机理有两种①半规管终须结石:砂粒粘着于后半规管的终顶引起的眩晕和服震;②半规管结石:砂粒游动于后半规管长臂中导致眩晕和眼震。其治疗方法已有多种,传统治疗了法为Brand-Daroff锻炼法。由于病人在锻炼过程中要耐受反复头位改变引起的眩晕而难以接受。本文对两种简单治疗方法即Semont法和EPley氏法进行研究比较。病人选取60例BPPV病人,平均年龄58土17岁,女44例,男16例,随机分为Semont法治疗组和改良Epley法治疗组,各30例。治疗方法:①Semont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一种新的用于治疗水平背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pogeotropicHSC—BPPV)的手法复位方法。方法:该研究采取改良的SupineRollTest(M-RollTest)方法共诊断出l78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患者,其中37例apogeotropicHSC—BPPV纳入该研究样本,占发病数的20.79%。采用管石重置手法先将37例apogeotropicHSC—BPPV患者水平背地性眼震转变为水平向地性眼震;此后,施行传统barbecue法进行手法复位。管石重置手法如下:①患者取仰卧头垫高30°体位静卧;②10min后头快速向患侧转90°;③2min后头向中线回旋45°;④保持体位2min后患者恢复仰卧头高30°体位;静卧10min后,采用M—RollTest检查验证患者是否出现双侧水平向地性眼震。如管石重置失败,重复以上手法多次,直至出现双侧水平向地性眼震为止。结果:36例双侧水平背地性眼震经水平背地性眼震管石重置手法全部转变为双侧不同强度的水平向地性眼震,其中,18例经1次,11例经2次,4例经3次,3例经4~6次。1例经1次管石重置手法后自觉症状减轻,再次行M—RollTest检查证明水平眼震消失,但Dix-hallpike手法复位检查出现同侧上跳性扭转性眼震,确诊为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该组管石重置成功率为为97.3%。36例HSC—BPPV患者经barbecue法手法复位全部一次性获得成功,1例PSC—BPPV患者经Eptey管石复位法一次性获得成功。结论:该研究设计的水平背地性管石重置手法是治疗apogeotropicHSC—BPPV的必要手段,简便易学、成功率高,患者舒适度好,相对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3.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变性、脱落的耳石聚集在半规管内,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直立位时半规管与椭圆囊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此病最好发于后半规管(PSC),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ASC)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ASC-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2例诊断BPPV患者,通过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同时出现相对应的复合特征性眼震,诊断多半规管BPPV,并进行复位治疗。结果 多半规管BPPV162例(10.8%),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者74例(45.7%),双侧后半规管48例(29.6%),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20例(12.3%),双侧外半规管10例(6.2%),外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6例(3.7%),双侧前半规管4例(2.5%)。多半规管耳石与头部外伤明显相关,多半规管BPPV比单半规管BPPV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结论 多半规管BPPV中最常见的是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多半规管BPPV通过复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正>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历史、沿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1921年Barany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引起的耳石颗粒及内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短暂的水平眼震,并伴随眩晕、呕吐等症状。Dix、Hallpike总结bppv一系列特点,根据其特点:1、自限性(未经治疗常于数天-数月后渐愈)故称之为"良性";2、与体位  相似文献   

16.
红外视频采集仪记录BPPV患者眼震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CHARTR VNG)观察记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眼震特点。方法用红外视频采集仪详细记录78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中的眼震变化。结果40例(51.28%)为一侧后半规管病变;13例(16.67%)为一侧水平半规管病变;6例(7.7%)为一侧上半规管病变;19例(24.36%)出现多发位置性眼震,其中6例为双侧后半规管病变,2例双侧上半规管病变,3例为双侧水平半规管病变,8例患者在不同头位下出现眼震,提示混合半规管病变。结论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眼动变化,对诊断BPPV受累半规管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对非典型位置性的眼震,能更好的提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非典型位置性的眼震发生率,包括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病变和多个半规管联合病变。患者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受累半规管采取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 梅尼埃病2例, 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 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相似文献   

18.
红外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VNG)应用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BPPV患者,在视频眼动观察记录下完成DIX_Hallpike变位及ROLL滚转试验,判别受累半规管并采取相应手法复位。结果 (1)依据眼震特点和方向判断受累半规管[1]:后半规管(PSC-BPPV)39例,占78%;水平半规管(HSC-BPPV)6例,占12%;前半规管(ASC-BPPV)1例,占2%;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及4例,占8%;(2)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疗效:痊愈4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眼震视图对BPPV患者眼震情况的客观记录,提高了受累半规管的准确判别率,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累及多个半规管的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48例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结果多管受累的老年性BPPV患者占同期全部老年BPPV患者的21.7%(48/221)。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头位可诱发出相同或不同的眼震。对称性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患者17例(35.42%),其中16例患者双侧后半规管同时受累,1例患者双侧前半规管同时受累,3例(6.25%)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前半规管BPPV,25例(52.08%)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或对侧水平半规管BPPV,1例(2.08%)患者诊断为一侧前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BPPV,2例(4.17%)患者诊断为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根据患者眼震持续时间其中43例(89.58%)诊断为管结石症,5例(10.42%)诊断为嵴顶结石症。全部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采用相应手法复位治疗,首次手法复位后有效率为68.75%,多次复位后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多管受累的老年BPPV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的管结石症较为多见,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变部位为后半规管(PSC)壶腹(或壶腹顶),椭圆囊的耳石碎屑沉积于壶腹,增加了壶腹的重量,加重壶腹对位置改变的反应。1979年Epley提出耳石复位法(CRP),其方法:确诊为BPPV后,病人平仰卧,头轻微伸展,振动器固定在受侵迷路的乳突上。常用振动器有三种: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