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66岁,体检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遂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询问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在外院行鼻咽肿瘤切除术,实验室检查无特殊。鼻咽部MIR示:鼻咽呈肿瘤治疗后改变,双侧上颌窦、筛窦及额窦炎,双侧中耳突炎。肝胆彩超示:胆囊内异常回声(考虑实性占位性病变)。上腹部CT平扫增强:胆囊结节影,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胆囊癌可能。患  相似文献   

2.
11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1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方复友原发于鼻腔的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较少见,常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11例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收集1976~1994年我院和宁波市二院等经病理诊断的鼻腔恶黑共11例,组织标本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  相似文献   

3.
例1女性,59岁,因右鼻塞反复出血3个月余伴右侧头痛2个月入院.五官科检查:右鼻腔新生物,淡红色,表面粗糙,无分泌物.CT示右鼻腔前庭异常软组织影,窦壁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术中见肿瘤位于中鼻甲,约花生米大小,鼻中隔黏膜粗糙,探查上颌窦腔未见肿瘤侵犯.行右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后未行放化疗,半年后肿瘤复发再次入院手术,术中见右鼻腔顶部筛窦充满肉芽样新生物.首次术后2年发现右前胸壁无痛性肿块,约核桃大小.例2男性,70岁,反复左侧鼻塞伴流脓涕20年,涕中带血3个月.五官科检查:左侧鼻腔可见新生物,鼻道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CT示左侧鼻腔、上颌窦高密度致密影.术中见左上颌窦及筛窦充满肿瘤组织,左上颌窦顶内侧壁骨质破坏,前壁部分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4.
朱燕玲 《解剖与临床》1998,3(3):172-172
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成黑色素细胞、好发于皮肤。口腔内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牙龈和腭部,来自粘膜黑斑和色素痣;约有30%的粘膜黑斑可发生恶变。临床特点是肿瘤呈蓝黑色,为扁平结节状或乳突状的肿块,生长迅速,向四周扩散,并浸润至粘膜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齿发生松动,故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不难诊断。但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甚少  相似文献   

5.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结合组织形态学结构和免疫组化,对10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10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59.8岁.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蛋白、vimentin.结论 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易误诊为其它鼻腔原发性肿瘤,导致临床处理不当,延误治疗,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更具有侵袭性、预后差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7 月-2024年3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SNMM) 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及 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得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男性 15例,女性 15例,年龄 38~81岁,平均年龄为60.37岁,生存时间为1-89个月,1年生存率为81.00%,3年生存率为54.09%,5年生存率为37.86%,中位生存期为 28.13个月。Kaplan-Meier法提示年龄、首发症状到确诊时间、肿瘤原发部位、是否侵及眼眶、Ki-67表达水平、肿瘤分期、 治疗与生存率有关,肿瘤分期是影响SNMM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SN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术后定期复查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以手术及术后放疗、化疗、免疫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8.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贻平  粟占三  周文 《医学信息》2010,23(4):943-945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对32例鼻腔黑色素瘤进行临床和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资料观察.结果 临床症状为进行性鼻塞和或鼻衄,6例伴有轻重不等的头痛.12例临床诊断为鼻息肉、鼻窦炎,16例诊断为鼻肿瘤,4例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为手术加放、化疗综合手段.生存时间为3-65个月.组织学特征为:黑色素瘤组织结构既有象癌的组织像,又有似肉瘤的组织像,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部分病例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4例电镜检查各种瘤细胞胞浆内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黑色素小体.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HMB4590.6%、S-100100%、Vim71.9%、CK21.1%、EMA8.3%,LCA及Actin不表达.结论 鼻腔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其生存期短,恶性度高.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下特征,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 法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和vimentin阳性,cytokeratin阴性。同时必须排除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一些食管发生的肿瘤相鉴别如低分化癌、肉瘤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本瘤预后极差,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0个月。  相似文献   

10.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复发1例的报告.患者从发现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后,能存活将近10年,在临床上报道不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彻底切除肿瘤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34岁,因进食阻挡感5个月就诊.胃镜示:食管距门齿35 cm处前壁见一球型隆起性肿块,粗蒂,大小1.5 cm×1.6 cm,表面有分叶不光整,呈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质实性(图1).取材病理活检示:(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黏膜下见较多含色素的细胞,并伴有异型.临床拟诊断为食管癌,行食管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男婴,出生 7d。G1P1 足月顺产,院内接生,出生体重 3kg。生后发现右前臂背侧突出一肿物,起初为鲜红色,约 2cm×2cm大小,边界清楚,周边组织红肿。3d后,肿物渐增大,且表面糜烂渗血,变为暗红色。曾于外院行局部包扎处理,进一步转诊来我院。专科情况:右前臂背侧近腕关节处见一约 3cm×2cm×2cm大小的红黑色肿物突出,表面皮肤糜烂,有少许脓性渗出,周边皮肤轻度发红水肿,肿物界清、质软、触痛,无搏动感。临床诊断:右前臂毛细血管瘤伴感染。于 2000年 5月 21日入院。手术所见: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无明显扩张血管,肿瘤分离完整切除。病理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就诊,B超示:子宫形态欠规则,于左侧卵巢及宫颈前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范围79mm×48mm×57mm,CDF1:团块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测及低阻动脉频谱,R1为0.48。眼观:灰黑色肿物1个,9.5cm×6cm×4.5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质软,呈一致性暗黑色。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弥漫分布,见多数淋巴管内瘤栓,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多样,宽胞质,一类胞质红染颗粒状,组织细胞样细胞,另一类胞质透亮呈上皮样细胞,细胞内可见棕色颗粒,核大、核膜清晰,可见多核,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HMB45(++),Melan-A(+),CKpan(灶性+),Ki-67增殖指数3%,SMA肿瘤周围组织(+)肿瘤细胞(-),S-100、Bcl-2、p53、vimentin、desmin均(-),。结论子宫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十分少见,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与原发或转移性未分化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细胞性淋巴瘤、横纹肌肉瘤、PEComa、无性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15.
胆囊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9岁。因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3天于1997年7月18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周,自以为胃脘痛,未作任何治疗。3天前又出现右上腹痛,持续性,伴右肩部放射痛。过去无肿瘤或其他手术史。体检:右上腹有压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肝脏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上腭原发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中瘤细胞形态多样,类似肉瘤样病变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转移灶中的瘤组织形态与原发灶不完全一致、胞质有色素,转移至肝脏中的瘤组织形态与肝细胞肝癌较难鉴别.免疫表型:上腭S-100蛋白(+),HMB-45(-);乳腺转移灶中S-100蛋白和HMB-45均(+).结论 上腭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伴乳腺等多脏器转移病例少见,易误诊,确诊需密切结合HE形态、免疫表型及病史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non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non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 对65例nonCMM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生存分析.结果 65例nonCMM中男性35例(53.8%),女性30例(46.2%).平均年龄63.4岁(标准差s=10.347).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aligant melaoma,MMM)54例(83.1%),眼球恶性黑色素瘤(ocular malignant melanoma,OMM)11例(16.9%).其中,发生于鼻腔鼻窦者最常见,共29例(44.6%),依次为口腔8例(12.3%)、泌尿生殖道8例(12.3%)、肛管直肠区7例(10.8%)、食管2例(3.1%);OMM中球内色素膜为最好发部位,7例(10.8%),其次为球结膜,4例(6.2%).随访3~60个月,中位数27个月,nonCMM总的术后生存时间为36个月(95% CI:34.874~37.126).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OMM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长于MMM患者(χ2=12.735,P<0.001).在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要短于来自鼻腔鼻窦、口腔和泌尿生殖道的患者,其χ2和P值分别为18.735、3.867、5.134和<0.001、0.049、0.023,而鼻腔鼻窦、口腔、泌尿生殖道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16.889,P<0.001)和肿瘤大小(χ2=4.381,P=0.036)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4.447,P=0.035,RR=1.068,95% CI=1.005~1.136)和肿瘤大小(χ2=5.957,P=0.015,RR=1.479,95% CI=1.080~2.026)是影响术后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nonCMM预后有差异,来自OMM的预后明显好于MMM,而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预后最差.患者高龄和肿瘤大小是主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乳腺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粘膜 ,原发于乳腺极为罕见。通过对 1例乳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及粘膜恶黑比较 ,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组织发生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患者女 ,45岁。发现右乳无痛性包块 7月余 ,渐增大 ,无其他不适。既往病史无特殊。体检 :右乳皮肤表面未见异常 ,右乳外侧可触及一活动欠佳的包块 ,直径约 1 5cm ,质地中等 ,边缘不清 ,触之不痛。拟诊右乳包块性质待查 ,遂行右乳包块切除术。2 病理检查2 .1 眼观 不规则肿物 1块 ,1 8cm× 1 5cm× 0 9cm ,表面不光滑 ,灰白灰红色 ,无包膜。边缘附有…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36岁.因发现"肝占位"4天入院.患者先于4天前因"前列腺炎"在其它医院行B超检查,超声提示:肝脏测值增大,肝右叶异常回声,考虑肝占位性病变.CT平扫示:肝形态未见异常,于后叶见一10.1 cm×12.8 cm大小卵圆形低密度肿物,密度大致均匀,其内可见条索低密度影,CT值38 HU.占位明显,胆囊,胰腺,脾未见异常,未见腹水征及肿大淋巴结.CT增强示:动脉期肿块、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境界清晰,CT值90 HU.肝右前叶见1.0 cm强化结节灶,静脉期肝实质明显强化,CT值90 HU,肿块密度减低,CT值75 HU.延迟4~7 min,肿块密度明显降低,CT值55 HU(图1).考虑肝占位性病变:(1)巨块型肝癌;(2)不典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为进一步确诊,来我院就诊,并以肝占位性质待查,收治入院.手术所见:肝脏呈红色,右叶增大,肝脏表面光滑,其右后叶顶部可见14 cm×10 cm×8 cm的肿块,质软,可触及波动感.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8岁。上腹部胀痛1年,加重半月,于1998年3月10日入院。查体:上腹部偏左可扪及5cm×4cm大小包块,光滑,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尚可,无搏动感。胃镜示胃癌,于1998年3月16日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所见:胃体前壁有一肿物,直径约10cm,未达后壁,肿物与周围各脏器无粘连,幽门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胃体前壁可见一巨大蕈伞型肿物,直径9-5cm,表面大部为胃粘膜被覆,部分有溃疡形成,切面灰白色,质硬,细腻。幽门下查见淋巴结2枚,大者直径2cm。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