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B-CLL白血病细胞的发育,对9例B-CLL白血病细胞用咐醇酯(TPA)进行诱导试验,并对其诱导前后进行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B-CLL 细胞对 TPA 反应不同,其诱导后的形态也不同,表现明显的异质性,并发现部份病例经 TDA 诱导后呈现 HCL (毛白)诱导后的形态,为毛白亚型。  相似文献   

2.
3.
刘昕 《淮海医药》2006,24(6):535-537
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是一种常见的成年人白血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据统计B-CLL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5岁,其中30%的患者发生在70岁以上,30%发生在60~70岁,其余的在60岁以下[1].该病的病程常因人而异,它的生存时间可以从少于3年到长至终身.其平均生存时间为10年.近10年来,对B-CLL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治疗效果有很大的改善,但B-CLL仍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本文就B-CLL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莪术醇诱导白血病L1210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林海  李晓辉 《中国药房》2008,19(30):2328-2329
目的:探讨莪术醇体外抗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为开发利用莪术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机械分散法结合超声波法制备莪术醇脂质体。以MTT法测定莪术醇等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台盼蓝拒染法及Hoechst 33258/PI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莪术醇诱导白血病L1210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莪术醇能显著抑制白血病L1210细胞生长,诱导白血病L1210细胞凋亡。结论:莪术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6.
吴新珏 《江苏医药》1990,16(5):287-288,F00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B 淋巴细胞。近年来,慢淋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受到重视,普遍采用了多克隆B 细胞丝裂原(PBAs)进行研究,使慢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大大提高,发现了一些规律性变化,为临床估计疗效、判断预后和深入研究发病机理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兹综述如下。一、慢淋染色体研究方法学的重要进展尽管七十年代垃带技术的问世,染色体制备技术的提高,发现了慢粒和一些类型的急白  相似文献   

7.
陈丽娟  盛瑞兰 《江苏医药》1999,25(4):257-258
运用吖啶橙(AO)/溴乙锭(EB)染色法检测阿糖革(Ara-c)、、高三尖杉酯碱(HHT)体外诱导临床初发及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的白血病细胞凋亡,观察细胞凋亡指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初治ANLL药物诱导的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复发/难治组,初治组完全缓解CB)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未缓解(NR),说明凋亡与耐药,凋亡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兴中  陈淑蓉 《江苏医药》1990,16(3):121-122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超微结构改变,最早的反应是核形改变,接着细胞器减少,内质网线粒体退化,然后出现特异颗粒,核呈分叶状,但核仁不易消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骨髓细胞诱导分化结果与此相同。预先用三氟哌嗪作用后,无论HL-60细胞还是M_3患者的早幼粒细胞,对维甲酸的诱导作用均减弱,咐(口拜)酯则可加强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克隆性持续增生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肿瘤(SLL).目前具有治疗指征的B-CLL/SLL初治患者一线化疗选择包括单一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烷化剂(苯丁酸氛芥或环磷酰胺)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以及氟达拉滨为主或烷化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  相似文献   

10.
李林  夏丽娟  蒋超  韩锐 《药学学报》1994,29(9):667-672
体外实验证明2×1O-7 mol·L-1 三尖杉酯碱和 1O-7 mol·L-1高三尖杉酯碱与HL-60细胞作用 4 h,可诱导该细胞产生程序性死亡。提取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的DNA 梯,同时出现细胞核染色体断裂、核固缩及细胞空泡样变等形态变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作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二者诱导HL-60细胞程序性死亡作用的强弱与其细胞毒作用平行。  相似文献   

11.
龚芳泽  孙显明 《贵州医药》1991,15(4):212-214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自1974年Golton等报告以来,英文文献中已记载80余例,国内报告10余例。迄今,本病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个别病例采用含柔红(或阿)霉素的方案取得疗效外,余均未能缓解;其中位存活期仅17(4~307)周。  相似文献   

12.
硒酸酯多糖诱导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硒酸酯多糖(Kappaselenocarrageenan,KSC)对K562ADM耐药细胞的诱导凋亡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WrightGiemsa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观察K562ADM细胞凋亡;FCM测定K562ADM细胞Fas、P5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50~500mg·L-1KSC抑制K562ADM细胞增殖,并诱导K562ADM细胞凋亡,细胞出现呈典型凋亡形态改变,DNA电泳可见DNA梯状条带(DNAladder);FCM分析出现亚G1期细胞群,S期细胞比例增高。Fas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3mRNA表达显著增强,但P53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KSC通过Fas依赖性Caspase3激活途径诱导K562ADM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造血组织原发恶性肿瘤 ,系单株免疫无能的长寿小淋巴细胞恶性增殖与积蓄性疾病。 95 %的 CL L 系 B细胞性 ,因此既往用 PHA所作的研究绝大多数报告核型正常 ,只有在多克隆 B细胞激活剂如美州商陆 ,脂多糖 (L PS)和 EB病毒 (EBV)等应用后才发现半数 CL L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不同的是其畸变类型呈异质性 ,数目异常中以 12号三体 ( 12 )最为常见 ,结构畸变主要为 14 q 和 13q-。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 2 0 0 1年 7月~ 2 0 0 3年 8月共收集 13例CL L 病例 ,全部为男性 ,年…  相似文献   

14.
张守清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7):72-72,79
年龄较大或伴有低细胞性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由于难以接受常规或大剂量化疗,其临床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常受到影响,预后较差。自1996年起我们对47例不能接受常规治疗的AML患者采用小剂量HA方案治疗,尤其对初治患者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并且患者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病情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5.
抗三尖杉酯碱的人白血病HL60细胞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HL60细胞抗三尖杉酯碱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素萍  张小丽  王艳红 《中国医药》2012,7(12):1542-154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与双环醇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同时服用双环醇50mg,3次/d;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1次/d;2组均连续用药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氨基转移酶水平及病毒学标志物方面的改变。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血清氨基转移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41±17)U/L比(50±14)U/L,AST:(36±21)U/L比(44±25)U/L,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V—D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3±1.03)lg拷贝/ml比(5.25±1.13)lg拷贝/ml,(3.25±1.09)lg拷贝/ml比(5.36±1.08)lg拷贝/ml,P〈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HBV.DNA阴转率[68.6%(24/35)]明显高于对照组[52.9%(18/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与双环醇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肝功能及病毒学改善方面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三尖杉酯碱与阿糖胞苷联合方案(HA方案)治疗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疗效,我院1988—01~1993—10用HA方案治疗ANLL患儿6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①一般情况;所有患儿均经临床与实验检查确诊。男37例,女29例。年  相似文献   

18.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95%患者的该肿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B-CLL),仅有一小部分是由T淋巴细胞(T-CLL)恶性转化而来。细胞凋亡的抑制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调是B-CLL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功能失调是临床应用传统的化学疗法不能治愈CLL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研究CLL病理改变的分子基础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嘌呤类似物如氟达拉滨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大鼠或小鼠单克隆抗体与人类抗体的嵌合体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及阿来珠单抗(alemtuzumab)等由于无明显的骨髓毒性,似乎比传统的化疗药物更有吸引力;已开始研究应用骨髓清除化疗后自体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以期获得治愈CLL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程伟妮  徐园  程丽新  陆宁 《中国医药》2011,6(9):1089-1091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联合双环醇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同时服用双环醇片25mg,3次/d.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2组均连续用药48周.观察2组治疗后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方面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40.3±16.5)U/L比(46.7±13.1)U/L,AST:(37.5±19.4)U/L比(45.4±26.1)U/L,A/G:(1.4±0.2)比(1.3±0.3),γ谷氨酰转移酶:(35.8±2L4)U/L比(55.2±17.3)U/L,总胆红素:(14.8±12.3)μmol/L比(16.8±11.7)μmol/L,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VDNA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4.1%(15例)比100.0%(44例),对照组32.5%(14例)比100.0%(43例),均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转换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与双环醇片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毒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在肝功能方面有较明显的改善,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