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34个病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病人术前均行头颅M刚和(或)CT检查,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均行最微外科手术。结果全切除33个病灶,部分切除1个病灶,术前诊断均与病理相符。15例伴癫痫者术中均予皮质脑电监测,根据术中发现行扩大切除5例,皮质热灼3例;术后达EngelI级14例,EngelⅡ级1例,术后无新发癫痫病例。24例随访3—2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影像技术的进步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率大大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切除获得良好疗效。伴有癫痫者需行术中皮质脑电监测并根据术中发现决定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诊行动脉瘤显微夹闭及患者术前仅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40例患者共46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3月~4.5年随访无再出血症状发生。3个月后随访时进行GOS评分,5分30例,4分5例,3分4例,2分1例。30例患者经DSA或3D-CTA复查,均未见再出血。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的患者早期采取显微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的应用能为此类患者的急诊手术和术后复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116个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30例共37个微小动脉瘤(手术组),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共36个微小动脉瘤(介入组),保守治疗35例共43个微小动脉瘤。结果手术组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次全闭塞3个。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16个,次全闭塞11个,部分闭塞9个。手术组和介入组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1例和5例,缺血性事件4例和。例。随访15d。5年,平均36个月。手术组和介入组的GOS评分≥4分病人分别为27例、24例。动脉瘤复发3例,均为介入治疗病人,其中再治疗1例,2例定期观察。保守治疗病人随访期间无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均可用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颅内血肿的诊断方法和显微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均经3D-CTA检查确诊并急诊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夹闭术后随访3~18个月,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其余17例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对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并颅内血肿病人应及早确诊并积极采取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显微手术疗效与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病变全切12例,次全切2例,少量囊壁残留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年,复发3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可全切除颅内表皮样囊肿,改进手术方法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vemous angioma,CA)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脑内型CA的病例资料,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结果19例病灶全切除。病人术后癫癎、头痛头晕、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术后随访2周~6.9年,平均1.1年,2例病人术后仍需继续抗癫癎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有症状脑内型CA的可靠方法,术前娩影材质(自制标记)定位及术中B超实时引导简便易行,临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3D-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按Hunt-Hess分级:0级4例,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3例,Ⅴ级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随访。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2例,重残4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26例行3D-DSA复查无颅内动脉瘤显影。术后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病人病情、手术方式及操作技巧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型CA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首发症状为癫(癎)者16例,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4例,无症状1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其中4例同时做了颞叶部分切除,10例切除了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2例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病灶和癫(癎)灶,余5例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带为界面切除病灶.结果 病灶均全切.21例患者随访0.5~4年恢复良好或无变化.结论 脑内型CA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其中30例MRI检查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4例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其他9例CT检查结果为脑内血肿。显微手术全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其中内侧型12例、中部型6例、外侧型8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翼点开颅18例,额颞断颧弓开颅6例,额眶颧开颅2例。结果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22例患者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3-168月,平均70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再次手术3例,保守治疗1例,伽玛刀治疗1例。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蝶骨嵴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助于全切肿瘤,精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复视,3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听力损害、颅内出血。术后随访1个月~6.5年,平均2.5年;1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经岩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向后延伸的岩斜区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Brain LAB公司的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0例。结果术后10例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病灶全切除率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无其它重要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的7例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及颅内感染等。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GOS: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可选择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治疗,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34例;双侧翼点入路一期或分期手术治疗26例,分期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15 d~4年。结果单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低钠血症1例、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1例;双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低钠血症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34例中,GOS评分5分14例,4分18例,3分2例。双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14例,3分2例。DSA复查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单侧及双侧扩大翼点入路夹闭治疗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效果均较好,但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状况,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ICN)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9例IC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术前放疗肿瘤体积明显缩小,4例术后辅助放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44月,平均18.7月;2例复发,行γ刀切除;2例并发脑积水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ICN多以慢性颅内高压症状起病,缺乏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但大多ICN术前根据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获得诊断。手术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并力争在安全前提下全切除,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与技巧,以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脊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随访情况,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脊膜瘤.按Simpson切除分级:I级32例,II级5例,I、II级切除均为全切除,共37例(97.4%);Ⅲ级切除(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6例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6.2%。无手术死亡病例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新出现4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1例完全恢复,3例不全麻痹。术后出现10例上睑下垂,3个月后7例病人不同程度恢复上睑抬举功能,3例无恢复。术后1月全切病例行视神经管周伽玛刀治疗,次全切病例行肿瘤残余部分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3月,MRI检查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未全切患者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 经额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结合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颅内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11例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视神经萎缩是该类肿瘤的主要表现,82%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M RI可良好显示肿瘤生长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手术全切除4例、次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仅1例术后视力恶化,无死亡病例,总体恢复良好。结论颅内视神经-视交叉胶质瘤有其特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好、应该作为该类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