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 2月—2018年2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分娩的75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该院正常孕妇7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中期和产前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的差异。同时对研究组患者的新生儿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及不良新生儿结局,以及不良孕妇结局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孕中期和产前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顺产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产期感染情况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早产、死亡及胎儿宫内窘迫综合征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产前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分别与不良妊娠结局、不良新生儿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呈正相关(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可作为不良孕妇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糖期尿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心肌酶谱与不良孕妇结局及不良新生儿结局呈正相关,及时对患者的血清纤溶系统和凝血功能进行预测并及早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脑梗死组)2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选取同期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无并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分析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的原因。结果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增高、高脂血症、血小板增高以及水肿的病例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的病例数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血清学检验结果比较,脑梗死组皿浆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ol和TG脑梗死组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脂类代谢和蛋白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肾病综合征所导致的水肿、高纤维蛋白原、高脂血症、血小板增高、高D-二聚体、低蛋白血症和高血压可能是肾病综合征并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珺  李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48-1550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8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因及不同梗死灶大小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心源性、非心源性及原因不明性脑梗死3组入院时D-二聚体、SSS评分均以心源性脑梗死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3组D-二聚体、SSS评分均有改善,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不同梗死灶大小脑梗死患者各时间段D-二聚体比较,均以大梗死灶组D-二聚体血浆水平较高;3组D-二聚体血浆水平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先上升后降低态势,3组第7天D-二聚体血浆水平均达到峰值。结论:D-二聚体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疾病监测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所示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15例、小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25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比较不同梗死病灶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40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18±2.73)μmol/L,(1.68±0.45)mg/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大面积脑梗死灶组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23±3.46)μmol/L,(1.72±0.35)mg/L,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病灶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各种指标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将HCY和D-二聚体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LMWH组(20例)、小剂量LMWH组(15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大剂量LMW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小剂量组为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51.02%(X^2=6.07,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LMWH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X^2=1.07,P〉0.05)。不同剂量LMW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价值。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参照NIHSS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选择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Hs-CRP水平,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相关性。结果:ACI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伴随损伤程度的增加,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水平均明显增加,并与NIHSS评分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Hs-CRP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联合测定在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患者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以正常人群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经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下降明显(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并对肺栓塞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3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永  张素红  王广 《重庆医学》2006,35(14):1307-130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渗滤法对3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测定发病24h内降纤治疗前,入院第3天降纤治疗后,入院第7天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第1天降纤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第3天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第1天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第7天D-二聚体含量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降纤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可以作为确定有无新发梗死,疗效评价以及估计预后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探讨其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比较.结果 三组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有/无合并脑梗死组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TT、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Ⅰ~Ⅱ级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心功能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可用于糖尿病有无脑梗死合并症发生的界定,特别对心功能级别不同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检测指标可反映心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夏曙光  黄宇玲 《河北医学》2014,(8):1291-1295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9例,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依那普利组(4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mg/d口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分别进行血浆FIB、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治疗后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7±0.87)g/L、(0.95±0.11)mg/L;(7.98±0.89)g/L、(0.92±0.11)mg/L。常规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5±0.89)g/L、(0.93±0.11)mg/L;(8.26±0.89)g/L、(0.89±0.11)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4周时,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6.55±0.98)g/L、(0.76±0.08)m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7.20±0.79)g/L、(0.85±0.1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具有降低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梗死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黄海华 《广西医学》2014,(7):936-938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NSE、hs-CRP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另取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NSE、hs-CRP和D-D的水平,以及轻度、中度、重度急性脑梗死组患者NSE、hs-CRP和D-D的水平,并探讨NSE、hs-CRP和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NSE、hs-CRP和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脑梗死患者的NSE、hs-CR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NSE、hs-CRP和D-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NSE、hs-CRP和D-D的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急性脑梗的病情判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住院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胶囊口服加银杏达莫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15d。收集治疗前后数据,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胶囊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吕风亚 《河北医学》2013,(6):808-8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TOAS’F各分型患者血清心肌酶、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Fbg)的差异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TOAST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五组,即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组(LAA)(37例)、心源性脑栓塞组(CE)(25例)、小动脉闭塞脑梗塞组(SAO)(52例)、明确病因性脑梗塞组(OC)(8例)和不明病因性脑梗塞组(UE)(33例)。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Fbg)的水平。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LAA)组、心源性脑栓塞组(CE)、小动脉闭塞脑梗塞组(SAO)患者血清AST、CK、CK—MB、LDH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明确病因性脑梗塞组(OC)和不明病因性脑梗塞组(UE)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患者间补体C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y。结论:血清心肌酶及纤维蛋白原与脑梗塞TOAST分型间存,趣窀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