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中心型24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3例,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张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69-57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共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均经过颅脑CT或MRI检查最后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经过相应治疗后基本本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死亡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早诊断早治疗尤其关键,一旦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将对患者预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脑梗死后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本文分析我科收治的58例HI,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区继发性出血,CT及MRI的广泛应用使临床诊断有了明硅提高,为治疗争取了良好的时机,我院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以来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10例,经治疗好转9例,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所见HI分为出血性梗死Ⅰ型、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Ⅰ型、Ⅱ型.脑梗死后第2周HI发生率高,血肿型多有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结论: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追踪CT可提高HI的诊断率,HI以中性治疗为主,不宜应用抗凝及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6.
韩立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57-558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临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果出血性脑梗死一般都出现在梗死溶栓后24~72h内,且病死率较高。血管梗死溶栓后72h以后发生出血的发生概率小病死率低。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原因可分为梗死血管边缘片状、条带状少量出血、梗死血管斑片状少量出血及血肿。结论预防出血性脑梗死首先要在脑血栓治疗后及时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给与必要的治疗。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治疗方法,治疗时间和治疗药物有很大关系,发病早期使用的溶栓药物、抗凝血剂和扩张血管药物的时机对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息息相关。另外,出血性脑梗死与患者的脑梗死的治疗康复活动、情绪控制也有一定关系。因此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并进行脱水治疗,对患者进行扩张血管尤其是抗凝血的治疗决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11例(占23.40%)、显著有效22例(占46.81%)、有效6例(占12.77%)、无效6例(占12.77%)、死亡2例(占4.26%);有效率为87.23%,其中1例形成脑疝、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其主要原因为梗死后血管损伤和血流再灌注;梗死灶大小、部位、合并症以及出血发生早晚、出血类型等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及时明确诊断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本院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中有75例痊愈出院;30例仅遗留轻度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但生活基本能自理;12例出院时虽有偏瘫,但较其病初均有改善;3例因出血量大同时并发心功能不全或肺部感染而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越早,症状越重,病死率高;有症状变化及时复查CT,明确诊断调整用药,避免加重出血;临床上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皮质梗死、溶栓治疗、高血糖、持续高血压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分型。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继发性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的多少,按发病时间及部位可分为早发型、迟发型及血肿型、不规则型。早发型及血肿型预后较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分型不同,则预后不同。应根据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脑梗死患者279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3例。分析4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合并疾病以及颅脑CT表现等。本组所有患者一经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脱水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出血怀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例出血笥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太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6例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发生时间越早,症状越重,病死率高;66例患者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19例,死亡3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梗死后出血可能,及时复查头颅影像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冯桂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2,(28):48+50-48,5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性转化组(63例)及非出血性转化组(17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26.7%,高血糖(OR值为2.35,95%CI7.21~12.36)和低胆固醇(OR值为2.14,95%CI3.86~5.35)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糖血脂越高、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越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经验,结合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析以及总结护理途径和护理成效.结果 通过一定的治疗和护理,本研究共23例患者,1例死亡;显效22例(显效=痊愈+好转),显效率为95.65%,其中16例痊愈,痊愈率为69.57%;6例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好转率为26.09%.结论 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在积极治疗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时可有效减少死亡率及增加患者的生存几率.  相似文献   

16.
王玉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28-129
目的探讨复方通络胶囊在合并高脂血症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5例患者使用脱水、预防和控制感染、调节内环境平衡等治疗措施,并与34例联合使用复方通络胶囊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比较患者复查CT所示血肿量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观察组血肿量为(4.3±0.3)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9±1.1)mL(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高脂血症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通络胶囊,能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9月本科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本组恢复良好19例,中度残疾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46例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74例,单因素筛选与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监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分水岭脑梗死(额顶、顶枕、额颞等交界区及侧脑室旁)、颈动脉狭窄≥50%、收缩压、体温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急性脑梗死呈进行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中发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9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41例和对照组 38例。两组基础疗法相同 ,治疗组早期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 4%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4 58,P <0 0 5) ;治疗组复查颅脑CT显示 ,血肿吸收完全 ,且无不良反应。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