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脑语言运动区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附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脑语言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方法对52例病变位于语言运动区的病人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及脑电图,同时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全切除42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38例,其中波形倒置23例,最大波幅者20例。皮质电刺激与体感诱发电位所判定的中央前回位置完全相符者33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不典型者电刺激阳性5例。肌电图变化与肌肉运动相符者20例,肌电图出现反应波而未见肌肉运动者10例。脑电图示癫痫波20例,广泛性慢波40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47例。结论语言运动区病变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与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指标,有助于在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病变.保证手术安全.明显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CM)的显微手术治疗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脑功能区深部CM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术中唤醒麻醉、B超、神经导航、皮质电生理监测及皮质电刺激显微手术全切除病灶。结果 术后72 h内MRI显示:CM全切除25例(100%);无术后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病例,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MRI复查未见复发。术后1年m RS评分:0分21例,1分2例,2分1例,3分1例;无永久性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副损伤。结论 脑功能区深部CM采用术中唤醒麻醉、B超、神经导航、皮质电生理监测、皮质电刺激,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能达到满意切除,并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和改善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3.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52,自引:9,他引:43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13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神经导航病灶定位术中唤醒麻醉,皮层诱发电位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获得安全可靠的麻醉唤醒,清醒状态下脑功能区的定位和最大限度地肿瘤切除,其中6例获得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确定中央沟;9例经皮质刺激术明确运动区;4例通过皮质刺激术基本确定语言运动中枢。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功能障碍加重有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0例。1例术中出现癫痫发作,1例在唤醒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脑肿胀;全部患者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对脑功能区胶质瘤运用唤醒麻醉,神经导航病灶定位,皮层电刺激和皮层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技术能较为可靠地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肿瘤实时监测脑功能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最大程度地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术中监护下神经导航手术切除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在神经导航引导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对32例脑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病人进行正中神经N20、P25和胫后神经P40、N50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以及大鱼际肌和胫前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护,以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后MR复查示均达到全切除.24例偏瘫病人中术后症状改善21例,17例癫癎病人中癫癎症状术后消失13例,12例失语病人中术后改善10例.术后未产生新的神经损害症状,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对于提高脑功能区及深部区域病变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术中全麻唤醒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附5例报告)   总被引:48,自引:9,他引:39  
目的 初步探讨全麻唤醒状态下定位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的方法,为深入研究脑功能区微创手术提供经验。方法 对5例脑功能区脑内占位病变病人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神经导航解剖定位开颅,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题下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5例病人均顺利经过喉罩插管下全麻一术中唤醒一再全麻,其中3例安全经历术中拔管和再插管。唤醒后脑功能区经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得到定位,脑内病变得到最大程度切除,无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恢复,其中3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手术并发症,病人术后无痛苦回忆。1例术前频繁发作癫痫唤醒后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全麻唤醒状态下进行皮质电刺激及皮质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手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灶,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运动区小病变(直径<3 em)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脑运动区小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心理状态,检查肢体肌力,分析影像学特点,设计手术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单纯手术组包括轴外病变10例,采用导航引导下手术切除;监测组包括轴内病变18例,采用导航引导加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切除;唤醒组包括轴内病变16例,采用导航引导、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唤醒下手术切除.结果 单纯手术组均全切;监测组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7例;唤醒组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4例.监测组和唤醒组的全切率及次全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手术组中2例术后3d肌力下降,3周后恢复;监测组6例肌力下降,治疗后1例未恢复;唤醒组5例肌力下降,治疗后2例未恢复;治疗后肌力未恢复病人的病理结果均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监测组与唤醒组在肌力下降程度及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脑运动区小病变病人,根据病人心理状态、病变影像学特点等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下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肿瘤57例,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肌电图(EMG)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结果肿瘤全切49例(86.0%),次全切除6例(10.5%),部分切除2例(3.5%),失访4例,53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改善45例(78.9%),无明显改善4例(12.3%),症状加重3例(7.0%),复发1例(1.8%)。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检测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能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并预测和保护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对44例大脑功能区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直接电刺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充分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其中39例术中定位出运动区,14例定位出语言功能区;肿瘤全切28例,次全切12例,部分切除4例。平均随访23.5个月,无病生存35例(79.5%),死亡6例(13.6%)。15例术后出现短暂性一侧肢体活动障碍,11例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无痛苦回忆。结论皮层电刺激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脑功能区定位方法,在神经上皮肿瘤手术中应用此技术可在有效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功能区病变。  相似文献   

10.
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脑功能区肿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肿瘤治疗的策略和技巧.方法 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41例肿瘤.使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的有23例(辅助组),未使用18例(未辅助组).未辅助组直接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辅助组采用神经导航、皮层神经电刺激(MEP)、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确定肿瘤和脑功能区,根据肿瘤和功能区的关系切除肿瘤.结果 未辅助组肿瘤全切4例(22%),3例(17%)次全切,11例(6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6例(33%),无变化2例(11%),10例(56%)功能障碍加重.辅助组肿瘤全切12例(52%),4例(17%)次全切,7例(3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16例(70%),无变化3例(13%),4例(17%)功能障碍加重.两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可以做到精确的病灶解剖和脑功能区定位,加上运用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脑功能区的肿瘤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辅助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脑室和胼胝体11例,丘脑4例,基底核区2例,岛叶2例,额叶深部3例,顶叶深部1例。在应用导航指导病灶切除的同时实时监测SEP。当术中波形发生明显异常时即通知术者调整或停止操作。结果病变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SEP正常19例,其中发生可逆性变化1例,术中无变化18例;术后肌力较术前减退2例,术后肌力下降率10.5%。术中SEP发生不可逆性变化4例,其中波幅降低2例,波幅消失2例;术后肌力较术前均减退,术后肌力下降率100%。术中SEP正常者肌力下降率显著低于术中SEP发生不可逆变化者(P=0.002)。结论 SEP监测联合神经导航技术有助于安全、精确切除脑深部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胸椎腹侧脊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胸段脊髓腹侧脊膜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肿瘤全切62例(91.2%),大部分切除6例(8.8%)。术后1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46例,无变化10例,加重8例。术后64例(94.2%)随访4个月。2年,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其中完全正常者55例;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胸段脊段腹侧脊膜瘤是治疗该病有效的方法,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电生理学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3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采用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追踪并重建锥体束,电生理学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异常5例(12.82%);运动诱发电位异常6例(15.38%),2例(5.13%)经DTI证实锥体束体积减少;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术中MRI显示病变全切除36例(92.31%),次全切除3例(7.69%),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9例(74.36%)、无明显变化4例(10.26%)、新发面瘫3例(7.69%)、运动障碍加重2例(5.13%),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致死亡1例(2.56%)。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27例(69.23%)、4分7例(17.95%)、3分4例(10.26%)、1分1例(2.56%)。结论术中联合应用DTI和电生理学监测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椎管内疾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椎管内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16例,E级10例。术中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SEP)与肌电图(EMG)监测脊髓和神经根功能,分析手术过程并评价其效果。结果肿瘤全切10例,次全切13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另有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术中完全松解黏连病变。术后10 d Frankel分级:改善6例,无变化22例,加重2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改善14例,无变化15例,加重1例。术前Frankel分级3组病人进行比较,术后10 d和1年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椎管内手术中联合应用CSEP与EMG监测可以更好地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功能。  相似文献   

15.
超声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附2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变定位。指引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手术切除程度。蛛网膜囊肿6例,脑膜瘤1例,动静脉畸形2例,胶质瘤2例,转移瘤5例,脑内血肿8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脑脓肿1例。结果所有病变均得到全切,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神经功能保存完好,无额外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