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燥咳以咳嗽无痰或少痰,或阵咳或呛咳,咯痰不利,咽痒为主症。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慢性咽炎,或急慢性支气管炎,或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过程中。燥咳其病因病机与天行燥烈、久晴少雨、空气干燥有关,故有寒温内外之别,临床首应辨清。外燥犯肺,因风寒或燥热之不同而异。凉燥者咳嗽少痰,时缓时急,鼻塞头痛,恶寒发热,咽干口燥,无汗,苔白脉弦;温燥表现为干咳少痰,咳势较甚,心烦口渴或气逆作喘,发热头痛,舌淡红,脉浮数。内燥伤肺,多因精血津液暗伤,肺系失却滋润与清肃,亦有寒热之分。热燥者,因寒邪化燥,或过食辛辣厚味,或热病后期津液…  相似文献   

2.
麦冬常见功效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也有古代文献指出其具有补气功效。麦冬作为养阴生津药其补气作用与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密切相关。麦冬补心气可用于气虚之水肿,益气摄血可用于咳血。麦冬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与以黄芪为代表的诸多补气药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麦冬具有补气作用。与常用补气药相比,麦冬甘寒,以补心肺之气见长,具有补而不腻、补而不燥之特点,当心肺气阴两虚时可首选麦冬。  相似文献   

3.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语出清·叶天士《温热篇》 ,是针对温热之邪入人体后 ,容易造成热盛津液耗伤所确定的诊治要诀。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 ,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性质和证候表现上均以火热为特征 ,火为热极 ,其性炽热 ,故易消烁津液 ,正如叶氏云 :“热邪不燥胃液 ,必耗肾液”。凡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 ,伤津耗液的现象贯穿于温病愆变过程的始终 ,尤以中、后期更甚 ;伤阴程度的轻重 ,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与预后 ,吴瑭曾云 :“热病未有不耗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生” ,王孟英亦云 :“耗之未尽…  相似文献   

4.
<正>麦冬味甘,性微苦微寒,功可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热病后期热伤津液、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和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等证。《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麦冬者共5方。不过,古今剂量换算有别,仲景方中麦冬均以体积计量,这直接导致其用药  相似文献   

5.
辛润之法用于燥证,其机理是利用辛味药之辛宣通利之性,助津液之化生和输布,使机体得以濡养。而津液的化生输布与肺膊肾三脏最为相关,因此辛润之法主要用于脾失运化、肺卫失宣及膀胱气化失司之燥证。并举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干咳是指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气管炎的初期。选用麦冬与梨皮代茶泡服,对缓解干咳有一定效果。方法:麦冬6g,梨皮10g(或鲜梨皮50g),用鲜开水冲泡3~5min即可当茶频饮。也可煎煮后服用,每天1剂,连服7d。本品能清润肺燥,可治干咳燥咳,或风热感冒后干咳无痰等。干咳大多由于肺燥、肺阴不足有关。如气候干燥、燥邪犯肺或热邪伤阴,都可致肺失宣发、肃降而发生干咳。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功效,可治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证。麦冬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日久可伤及胃阴。从燥而言,是谓胃内湿热较甚,使胃腑郁闭,湿致气和津液不得宣行布达,因而形成胃之燥象,燥象贯穿于阴虚证的全过程,故曰“阴虚者必燥”。“燥者濡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以濡润之品治疗津液亏乏之症,凡能使胃恢复柔润之性的药物即可称为润剂。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燥者濡之”的理论治疗萎缩性胃炎胃阴虚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因气滞或者湿热伤阴,应用甘寒理气药濡养胃阴,中期由于母病及子影响至肺,宜用轻灵之药润肺胃之阴,后期依据“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等理论,运用咸寒补益药资胃肾之阴,以恢复胃阴濡润及升降之性。  相似文献   

8.
覃骊兰  马淑然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33-1234
润药性纯净凝滞,大多有滋润濡养之性,同时有滋腻碍胃的缺点。润药药性柔和,性柔而行缓,药物作用缓和而持久。润药多以补益为主要功效,能补脏腑之不足,精血阴液之亏损。润药多甘咸或寒凉,药材质地柔润,如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等。燥药性质燥烈,善于走动,又有易化燥伤阴的缺点。燥药药性刚烈,性刚而行急,药物作用迅猛而短暂。燥药多以祛邪为主,能祛除人体内外之燥邪,散气血痰湿之凝滞。燥药多芳香辛温及味苦,药材质地枯燥,如木香、香附、黄芩、黄连等。在临床用药时,应抓住润燥药的不同特点与功效,取其既可相互制约又可相互配合的关系,优势互补,发挥特长。  相似文献   

9.
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津液对热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热病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阳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广义伤寒乃热病之属,在其发展过程中,即使所受之寒邪亦每可化火伤阴。然仲景立论,于扶阳气、驱寒邪诸法,历历在目,而存津液之秘旨,则潜移默化,渗透于字里行间,常为人所忽  相似文献   

10.
润肺止咳胶囊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临床用来治疗肺热燥咳,或热病伤阴所致咳嗽,该药由百部(蜜炙)、生地黄、麦冬、芦根、黄芩、苦杏仁、枇杷叶(蜜炙)、桔梗、浙贝母、甘草十味中药提取、精制加工而制成的胶囊剂。  相似文献   

11.
王庆国教授认为燥痹病机以气阴亏虚为本,内燥、外燥均可致痹,日久可有瘀血、燥毒、阴虚火热等邪气互为影响。治疗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并结合气血亏虚、瘀血内生及气阴亏虚、火热内盛等病因特点随证加减,兼以祛邪,从而邪正兼顾。临证善于重用生地黄、黄芪,并合用党参、太子参、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玉竹等药甘养脾胃气阴,助脾胃气血生化,从而脏腑气阴得以正常发挥濡润功能,官窍得以津液滋养,筋骨关节得以濡养;并灵活选用辛温之品,辛以润之,因而诸燥向愈。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  相似文献   

13.
<正>玄参味苦、甘、咸,性寒,入肺、胃、肾经。功能滋阴降火,清热生津,凉血解毒。临床常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目赤咽痛、痈肿疮毒等症。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以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为其主要功效。笔者用二药配伍治疗高血压病伴失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15.
从燥湿互济的起源发展、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阐释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燥邪致病易伤津液,湿邪伤人多隐而莫见,缓而不觉。燥湿二邪可单独出现,形成燥病或湿病,但亦可相兼为病或者互相转化,出现燥湿共存之症。单一祛湿或者润燥难以把握病机而一举获效,故治疗时当燥湿互济,治湿不一味燥剂渗湿,少佐滋润之品顾护阴液,避免苦寒化燥伤阴;治燥需注意滋阴药多滋腻,应少佐温运之药,勿使滋阴太过而湿邪内生。  相似文献   

16.
生脉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海兰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21-2322
生脉注射液源于著名方剂生脉散,麦门冬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尤长于补脾肺之气,麦冬性味甘苦微寒,入肺心胃经,五味子性味酸温,入肺肾二经,五味子与麦冬配伍,酸甘合化,以滋耗伤之津液,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养阴敛汗之功。生脉注射液中红参、麦冬、五味子三药比例为1∶3.12∶1.56。重用麦冬,养阴为主,补以益气。运用生脉注射液必须注意审邪,辨证虚实,外邪已尽,仅见气津耗伤者,方可用。参麦注射液仅以红参、麦冬二味,较生脉针少五味子一味。既无金水相生…  相似文献   

17.
陈玉霞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3-834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易化燥伤阴。温邪侵入人体,由浅入深,从卫分入气分再进入营血分,主要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中,清热养阴与顾护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卫气营血病机的递进关系。根据邪气进入卫气营血的不同特点,在治疗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把清热养阴和保护津液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以顾护津液为重,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使阴液更伤。  相似文献   

18.
白虎汤刍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主治阳明经热盛,功在清热生津,是外感热病气分实热的祖方,疗效可靠。笔者就本方君药的认识、主证、四禁、石膏用量,谈谈看法,供读者参考。一、白虎汤君药的认识白虎汤君药,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有以知母为君者,亦有石膏为君论述。前者有成无己、许宏等,基本观点是根据《内经》:“热淫所胜,佐以甘苦”和“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为理论基础的。后者有柯韵伯、张锡纯等,他们认为:“甘先入脾,以甘泻之,甘寒之品,为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石膏甘寒,寒胜热,色白通肺,质重而气轻,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  相似文献   

19.
“一贯煎”出自《柳洲医话》,是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栋子等六味药组成,为滋阴疏肝之剂。主治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疝气积聚、脉反细弱或虚弦、舌无津液、咽喉干燥者。  相似文献   

20.
总结陆家龙教授治疗30余年慢性咽炎临床经验。陆老认为"内外合燥"是昆明地区慢性咽炎的发病及病症反复之根本,其病机首在胃、次在肺,由于昆明地区居民吸烟及食香燥辛辣炙煿之品可直接损伤脾胃,津液化生和津液输布功能失调,于上不能达咽喉,于下津液不能濡养肠道。因地制宜,"润养"与"通利"并行,咽喉才可得以润养,同时燥邪才有出路。陆老能准备抓住慢性咽炎的本质,在慢性咽炎辨治、组方及及论药等方面都能勘破道理,可切断其反复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