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惠萍 《中医教育》2012,31(5):50-52
专业学位是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培养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2].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探讨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1)重视经典学习,加强中医文化素养;(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良好医德医风;(3)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中医骨伤临床型研究生教育应以突出临床技能培训为主,重视实践教学,强化骨伤技能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与训练,让学生学得会、学得精、用得上,通过集中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学生将来能更快进入临床实践,迅速适应医院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为满足标准化教学的需要,我们尝试制定了每一种操作方法的程序化步骤、量化标准,应用于实践环节教学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进步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对高层次骨伤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全新要求 ,而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要求 ,因此 ,改革中医骨伤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骨伤科人才的重要举措。1 单一的培  相似文献   

6.
皮肤病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皮肤科需要临床实践技能、科研能力、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医生。针对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因时因地优选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比如多媒体技术联合CBL、LBL组合PBL、助手式门诊教学联合督导式门诊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出研究生未来培养中的思考以及展望。最终期望通过选用恰当的中医皮肤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医院皮肤科输送真正的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中医皮肤病学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7.
《中医正骨》2006,18(4):4-4
由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会长、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总编委员会总编宋一同教授和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王和鸣教授任总主编的研究生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大型中医骨伤科研究生教材。这套教材由全国20所高等中医院校上百住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其内容之丰富、工程之浩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她可充分满足和适应新世纪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学、临床、科研的需要;也可作为临床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分析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采取不断优化硕士课程设置,增加临床实践时间、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规范临床能力训练与考核、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行为的实施等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在积极探索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支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平台建设与机制创新,明确了直属附属医院临床—科研—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非直属医院的发展壮大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招生、考核、导师指导、奖助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有利于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级、2014级、2016级中医内科学专业的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机选择40人,按照年级分为3个培养方案组。2012级为方案1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案;2014级为方案2组,采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培养方案;2016级为方案3组,采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结合"传承创新"的培养方案;比较3组研究生毕业时的综合评估成绩、学位论文盲审评分、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合格情况、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及就业率。结果:方案1、2、3组毕业综合评估成绩优良率、学位论文盲审评分优良率、就业率分别为52.5%(21/40)、35.0%(14/40)、72.5%(29/40),75.0%(30/40)、42.5%(17/40)、77.5%(31/40),85.0%(34/40)、62.5%(25/40)、95.0%(38/4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分别为92.5%(37/40)、95.0%(38/40)、100%(40/40),3组组...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2012级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满意度均较高,尤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2012级研究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和学术研究方面较2011级研究生有所提高.提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2012级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方案满意度较好,下一步应就培养方案的具体目标、导师理念的更新、临床技能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优化其培养方案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临床指南作为科学详尽的推荐意见,其贴合临床、专业性强等特点是一个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诊疗连接起来的桥梁.以临床指南为纽带,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方法,以期为中医院校培养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我国从1998年开始试行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日趋规范,但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再次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法规,不断完善中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临床实践中技术与人文总是“两张皮”,医疗纠纷愈演愈烈,不仅阻碍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还影响着临床医生人格的塑造,上述临床问题长期存在,驱动着“临床人文胜任力”的产生。医学生是医疗队伍未来的主力军,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是中医院校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心,通过推进落实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出能够提升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人文胜任力的教学路径,完善课程思政测评体系,是当下中医院校医学教育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NS)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从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方式与内容、实践轮转安排、实践过程管理、师资配备及临床能力考核等方面,对山西中医药大学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展十余年以来,渐趋成形,但其中仍不乏很多不完善之处。文章通过分析现在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严把研究生招生入口关到加强临床能力培养,从优化导师队伍到严守毕业论文答辩出口关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波  邹华 《中医药导报》2005,11(9):89-89
文章就中医骨伤专业的教学阐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中医骨伤专业学生的培养制度,以培养出更合格的现代化中医骨伤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实践对中医骨伤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影响。方法:将20名中医骨伤科专业学位研究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比较两组学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评分及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结果:实验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评分及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实践在培养中医骨伤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临床技能及理论知识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潘华峰  严艳  程宾  葛昕  朱磊  史亚飞  任金玲 《中医教育》2012,31(5):47-49,52
通过对首批获准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在中医临床技能培养方面系列改革举措的回顾研究,探索与构建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临床特点的课程体系、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与优势的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提高中医医疗整体水平,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中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明确提出"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制度"。为此,我校自2012年起,全面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制度,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全部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统一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