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皮下哈林顿杠治疗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下哈林顿杠撑开治疗3~6岁较重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前Cobb角最大110°,最小38°,平均67.5°;手术后Cobb角最大80°,最小19°,平均37.7°。矫正率最大76%,最小30%,平均46%。随访时间平均2.5年。本法特点是不做全脊柱剥离,不植骨。定期随访,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不大,而且可以及时控制侧凸的恶化。  相似文献   

2.
俄式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力求手术方法简便、安全、效果可靠并且不影响儿童脊柱生长发育,采用俄式脊柱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侧凸。共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7岁,男2例,女5例。术前Cobb角最小35°,最大78°,旋转Ⅰ~Ⅲ度。随访2.5年。手术时Cobb角30~50°者应用单板,大于50°者应用双板。分别在侧凸的顶端两侧棘旁用梳子钢叉及椎板下的勾子将弹性钢板固定,撑开器作用下侧凸矫治满意后固定联接螺丝零件。矫正术后侧凸为8~15°,矫正率达95%,无脱勾、折板现象。经2.5年随访侧凸可进一步缩小2~5°。俄式内固定方法是脊柱侧凸治疗又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安全,无需植骨融合脊柱及外固定。随着儿童生长发育侧凸矫正可持续进行,便于临床推广。但手术限于应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且柔韧性较好的患儿。  相似文献   

3.
应用C—D器械治疗34例脊柱侧凸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脊柱侧凸的疗效。应用C-D器械治疗34例脊柱侧凸。34例中男11例,女2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先天性7例,小儿麻痹后遗症2例。术前Cobb角为40-130°,平均72.8°。手术矫正后Cobb角平均28.9°,下降了43.9°,矫正率60.%。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脊柱侧凸的疗效,应用CD器械治疗34例脊柱侧凸。34例中男11例,女2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先天性7例,小儿麻痹后遗症2例。术前Cobb角为40~130°,平均72.8°。手术矫正后Cobb角平均28.9°,下降了43.9°,矫正率60.3%。严重并发症1例为术后瘫痪,6个月后基本康复;另1例为术后1周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衰竭,经抢救痊愈;余患儿术后12天内均下床活动。CD器械能提供三维矫正,具有优良的反旋转作用和可靠的固定,脊柱融合节段少,患儿能早期下床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作者对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已施行半椎体切除和后路脊柱融合术的患儿10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半椎体位于T122例、L12例、L23例、L33例。术前Cobb角平均40°。手术时平均年龄3.9岁。根据McMaster和D...  相似文献   

6.
脊柱前后入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减少术后畸形复发和曲轴现象的发生,采用脊柱前后入路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平均手术年龄9岁,Cobb角平均80°,平均随访4年。与同期25例因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术患儿进行术后平均矫正率、矫正丢失度/年、有无曲轴现象等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脊柱前后入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脊柱后路组。对患有严重脊柱侧凸、弧度僵硬或并发后凸的患儿,宜行脊柱前后入路手术,对已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的患儿,应定期随访,如手术失败或畸形复发,有必要再次行脊柱前后入路矫形融合术。  相似文献   

7.
TSRH后路手术矫治小儿脊柱侧凸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应用TSRH后路手术治小儿脊柱侧凸的体会。方法本组共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3.2岁。特发性脊柱侧凸8例,神经纤维瘤所致的脊柱侧凸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脊柱后凸1例。15例均获随访。  相似文献   

8.
采用凹侧软组织松解,石膏衫环形切开矫正,后路椎板广泛性融合治疗脊柱侧弯畸形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12岁。先天性侧弯8例,特发性侧弯8例。3例胸及腰椎段“S“段双凸畸形。侧弯畸形度数最大为160°,最小42°,平均66.8°。波及胸4至腰5范围。侧弯平均矫正56.7°,术后剩余弯度平均7.6°,矫正率平均为87%。讨论了脊柱侧弯畸形的病理基础,强调凹侧松解对脊柱侧弯畸形…  相似文献   

9.
顶椎切除术治疗儿童僵硬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儿童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方法:分前后入路两期手术行脊柱侧凸顶椎切除术,术后二期后路行Harinton-Luque器械矫形植骨术。11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1.1岁,其中6例为先天性侧凸。切除顶椎位于T9~T127例,L1~L24例。结果:术前平均侧凸角度84.4°,术后为46.7°,矫正率46.8%。仅1例上钩脱位棒顶端穿破皮肤。结论:顶椎切除术适于9~15岁、T10~L2,侧凸角度70~120°的僵硬型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岁以内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初步探讨该年龄段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手术原则。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龄1岁1个月至9岁10个月,平均年龄3岁8个月。其中半椎体畸形22例,半椎体并楔形椎体28例,凹侧存在骨桥或同时存在半椎体l1例,椎体畸形伴多发肋骨畸形5例。行后路原位融合术3例;前路或前后路骺阻滞融合术10例;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Apofix内固定21例;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19例;前路半椎体及相应肋骨切除、植骨融合术2例;前路半椎体切除融合、石膏背心矫形固定3例,其中1例半年后改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脊柱凹侧截骨撑开2例;前路半椎体切除骺阻滞、后路凹侧皮下撑开术3例.胸腔扩大成形术3例。通过术前、术后、随诊时站立位全脊拄X线片测量冠状面Cobb角,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脊柱侧凸矫形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个月。冠状面Cobb角得到较大矫正,矫正率为49%.脊柱侧凸畸形获得有效控制。结论10岁以内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复杂,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51例儿童脊柱侧凸中,男17例,女34例,年龄4.1~12.3岁,平均8.6岁,矫形手术中应用诱发电位仪持续监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来指导术中矫形。结果:在侧凸撑开矫形前,所有病例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潜伏期都不变。在侧凸撑开矫形时,潜伏期缓慢延长,但均未达10%;15例波幅下降45%。立即停止操作或将撑开棒部分松开,约3~8min后波幅回升达80%;1例波幅突然下降63%,立即将撑开棒部分松开,30min后恢复到54%,术后1d波幅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结论:在儿童脊柱侧凸手术中应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脊髓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脊髓和神经损伤,起到预防脊髓和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和T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到1999年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7~16岁,平均11岁,其中用CD技术治疗2例,用TSRH技术治疗13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Cobb角41°~11°(平均69°),有3例先行前路松解再行后路矫形融合。结果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51.0%,平均矫正丢失7°,2例躯干失衡改善,3例矢状面异常矫正,没有神经并发症及假关节发生。结论用CD和T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能得到满意的三维空间上的矫形。  相似文献   

13.
“U”形棒矫形加异体胎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任德胜,刘方俊,王保利,吴欣乐,熊斌本院1990年以来应用“U”形棒矫形加异体胎骨移植脊柱融合术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0~14岁。侧凸原发弧在胸段8例,胸腰段5例,双主弧1例。侧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交叉置钉技术对于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68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男10例,女58例,年龄11~16岁,平均13.5岁;其中4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其余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6.2°,胸椎(T5~T12)后凸角度平均17.7°,手术方法为后路交叉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侧凸进行矫正,对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到18.5°,与术前比较有差异(t=3.705,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20.2°,与术后比无差异(t=1.053,P0.05)。胸椎(T5~T12)后凸角术后平均22.8°,末次随访时平均23.2°,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70.5%,而末次随访时虽然主弯矫正率(69.4%)有一定丢失,但和术后比较无差异(t=0.126,P0.05)。术后无患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结论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后路手术矫正,采用交叉置钉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低费用、高安全的脊柱侧凸矫正技术。  相似文献   

15.
自体骨与异体骨在脊柱侧弯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 1996年间 ,笔者对 32例脊柱侧弯患儿进行器械矫形后 ,随机用自体髂骨和同种异体骨行脊柱后路融合各16例 ,对两种骨的使用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14例。年龄 8~ 18岁。特发性脊柱侧弯 2 9例、先天性者 3例。原发弧在胸椎 17例、胸腰段 12例、腰椎 2例、双主弧 1例。自体植骨组平均年龄 12 .9岁 ,平均手术时间 2 6 4.6min ,平均出血量 475 .9ml,术前Cobb角平均 5 4.2°。异体植骨组平均年龄 12 .6岁 ,平均手术时间 2 2 1.6min ,平均出血量 392 .7ml,术前Cobb角平均5 2 .7°。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1993年 2月至 2 0 0 0年 12月 ,共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16例 ,其中男 4例 ,女 12例 ,年龄 2 .5~ 15岁 ,平均 12 .5岁。其中先天性半椎体 8例 ,分节不良 5例 ,混合型 3例。术前Cobb’s角 35°~ 80° ,平均 6 0 .5°。治疗方法有Ⅰ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并后路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8例 ,单纯后路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4例 ,分次后路撑开不融合 4例。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 3年 8个月 ,术后Cobb’s角 15°~ 4 0° ,平均 30 .2°,平均矫正率 5 0 .1%。并发症包括椎板、椎弓骨折 2例、脱钩 2例、假关节 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对先天性脊柱侧凸进行不同的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1个月~3岁8个月。根据Winter及MCmaster分型,前方和单侧形成不全(后外侧1/4椎体)9例,前方形成不全(后方半椎体)7例,凸侧半椎体凹侧骨桥4例。脊柱侧凸Cobb角30°~50°,后凸Cobb角36°~56°。手术方法:4例行单纯脊柱后路短段融合术;6例经脊柱后路凸侧椎弓根行半椎体半骺切除 融合术;2例行侧前路椎体骺板及半锥体切除术;8例行脊柱后路短段融合 钢丝襻及钩棒系统矫形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或原位融合,无并发症。经1~7年随访,5例脊柱侧后凸减轻;8例脊柱侧后凸无明显变化;2例脊柱畸形加重半椎体复出;3例假关节形成;2例钩棒脱出,无钢丝断裂。结论婴幼儿脊柱柔韧,可塑性强,在畸形尚未加重之前可通过脊柱后路手术矫正并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用钢丝襻固定可及时矫正畸形,稳定脊柱。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8.
ISOLA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期随访评价ISOLA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方法41例小儿脊柱侧凸患儿,特发性脊柱侧凸32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的脊柱侧凸4例,术前、术中、术后均摄X线片,记录Cobb角,顶椎的移位及旋转,躯干偏离中线程度.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为66°,术后1年为36°,术后2年为36°.1年后,所有患儿的脊柱均完全融合.顶椎的偏离改善了14mm.躯干偏离改善了5mm.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1年后有基本的正常活动.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1例深部感染,1例骶尾部褥疮,1例横钩脱落,1例L3椎弓根螺丝钉脱落.结论目前有多种后路器械治疗小儿脊柱侧凸.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ISOLA的原理,该术式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Halm Zielke双棒系统前路手术矫正脊柱侧凸。方法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1月应用Halm Zielke系统治疗胸腰段和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 10例 ,皆为女性 ,年龄 12 .5~ 18.4岁 ,平均 15 .7岁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结果 术前侧凸Cobb’s角平均 5 7.1°,术后 14 .2° ,矫正率为75 .1%。旋转畸形 (Nash Moe法 )术前平均 2 .3° ,术后 0 .6° ,平均矫正 1.7°。除 1例轻度泌尿道感染外 ,无脊髓神经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前路Halm Zielke手术矫正脊柱侧凸疗效确切 ,植入物稳定性好 ,并发症少 ,术后无须支架外固定  相似文献   

20.
脊柱侧凸症与椎旁肌病理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症与其椎旁肌病理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S)2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15例,进行椎旁肌的肌电测定。并于术中取IS组23例,CS组11例顶椎旁的椎旁肌,进行神经镀银染色,观察其神经终末支配率及神经终板。并对ISl9例、CS15例的椎旁肌进行了6种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肌电测定IS组静息电位,凸侧肌电波幅大于凹侧,最大用力时电位凸侧波幅亦大,呈干扰期,CS组静息电位凸凹侧均可见到连续电位,最大用力凸侧呈混合相,凹侧呈单纯相神经终末支配率(TIR):IS组凸侧TIR值大,凹侧小,神经终板凸侧T0少,T1型多,病变终板少,凹侧TIR值小,病变终板多。椎旁肌元素含量与Cobb角呈正相关,其中Ca、Mg、Fe、Zn凸侧含量多于凹侧。结论 脊柱侧凸与椎旁肌病理变化程度呈正相关,变化为不可逆,椎旁肌病理改变是继发性改变,故早期制止侧凸进展是防止椎旁肌病变的关键,因此实验结果为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