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胃食管双pH监测小儿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食管双pH电极对21例1~12个月小儿进行24hpH值监测。7例无返流小儿为对照组,14例有返流的小儿中9例为酸性返流(64%),5例(36%)为碱性返流即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其中4例合并酸性返流)。碱性返流可引起严重的食管病变。传统的单一食管下端pH监测难以作出准确诊断,增加胃底pH监测为准确判定返流,特别是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提供重要根据,对于提高胃食管返流诊断率和指导临床对不同类型的返流进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态胃、食管双pH监测小儿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判断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类型,提高GERD的诊断率。方法 采用晶体锑双pH微电极对临床疑诊GERD患儿65例进行食管下段和胃底部pH值24h动态监测。结果 29例(44.6%)有酸性胃食管反流,4例(6.1%)有碱性胃食管反流,总检出率50.7%,两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动态胃、食管双pH监测能较准确地判定反流的有无及其类型,并提高GERD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窒息后新生儿食管测压及双PH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出生窒息对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了35例窒息后新生儿和17名对照新生儿的食管和胃内压力,并用晶体锑双PH微电极和便携式24小时PH记录仪,对受试者进行了24小时胃食管双PH动态监测。结果 两组食管及胃内测压差异不显著:双PH动态监测发现,窒息组反映酸性胃食管返流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酸性返流指数窒息组/对照组为7.1/1.3;返流次数为137.4/  相似文献   

4.
小儿十二指肠胃返流与碱性胃食管返流的pH动态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监测儿小十二指肠胃返流与碱性胃食管返流的pH变化特点,研究返流发生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对68例病理性胃食管返流小儿及39例正常小儿进行胃食管双pH24小时动态监测,观察小儿在进餐及胃排空后以及不同体拉下胃食管pH值的变化的特点。结果:对照组中19例监测到十二指肠胃返流,以立位及进餐后发生为主,持续时间短暂。  相似文献   

5.
动态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小儿胃食管反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返流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小儿病理性GER的特点及其主仍断标准,对50例经钡餐造影诊为GER的患儿进行动态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3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复查13例病理性GER患儿治疗后结果表明,GER组各项返流同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小儿哮喘与胃食管返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小儿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的关系,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41例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进行了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以2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53.7%(22/41),显著高于对照组(0/20);哮喘组Boix-Ochoa综合评分、酸性返流指数、返流≥5分钟次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pH值<4的次数、最长返流持续时间则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反复发作的哮喘患儿胃食管返流发生率较高,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儿胃食管返流与肺炎:附1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26例小儿胃食管返流伴肺炎及同收治的150例单纯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全并症,疗程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小儿胃食管食管返流伴肺炎组中胸片证实为吸入性肺炎56例(44.4%),存在围产期窒息史及屏气发作明显高于单纯性肺炎组(P<0.01),疗程明显长于单纯性肺炎组(P<0.01),单纯性肺炎组织疗有效率(92.7%)明显高于胃食管返流伴肺炎组(7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动态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小儿胃食管返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返流(GER)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小儿病理性GER的特点及其诊断标准,对50例经钡餐造影诊为GER的患儿进行动态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3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复查13例病理性GER患儿治疗后(9例为手术治疗)的食管pH值。结果表明,GER组各项返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1例为病理性GER,GER组31例为病理性,另19例则为生理性。13例食管裂孔疝(HH)患儿均有明显的病理性返流,其各项返流指标除pH值<4次数外均显著高于单纯病理性GER;HH组卧位时返流≥5分钟次数、最长返流时间、总pH值<4的时间占总观察时间的百分比和平均返流周期均显著大于立位时;单纯病理性GER组卧位时返流≥5分钟次数、最长返流时间和平均返流周期显著大于立位时,而返流次数则小于立位时。提示小儿病理性GER以卧位时明显,伴有食管裂孔疝者返流更为严重。动态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可用于小儿GER的诊断、分析和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9.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返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与胃食管返流(GER) 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携式pH 自动记录仪对35 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24 小时食管pH 值监测,以30 例健康儿为对照组。结果 RRI组pH 值< 4的检出次数、返流持续时间≥5 分钟的检出次数、最长返流持续时间、总pH<4 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率、Boix- Ochoa 综合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1) ,RRI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57-1 % (20/35),显著高于对照组(1/30)。结论 RRI患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率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食管返流食管内p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疑诊为新生儿胃食管返流36例,以无症状新生儿15例作对照。用便携式24小时食管、胃pH自动记录仪(Digitrapper型)在常态下作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食管pH降至4以下持续15秒钟以上定义为一次返流。结果疑诊为新生儿胃食管近流的36例中14例Boix-Ochoa评分>11.99为病理性返流,22例为生理性返流。15例对照组中2例为生理性返流,13例为正常。结论24小时新生儿食管内pH监测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胃食管返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胃食管返流病患儿行24h食管pH监测的回溯性检查结果,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收治的150例无消化道梗阻患儿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男64例,女8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45岁。按吞钡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4组:A组18例,为不明原因呕吐、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B组80例拟诊为胃食管返流病,C组47例为食管裂孔疝患儿,D组5例,表现为夜间有突然呛咳、胸痛。其中A组和D组食管吞钡检查均无异常。结果 A组患儿存在明显的胃食管返流;B组有65例存在胃食管返流,15例不符合胃食管返流病的诊断标准,检查结果与食管吞钡不一致;C组41例滑疝患儿存在胃食管返流,而6例食管旁疝无返流;D组患儿有胃食管返流病,以睡眠期返流为主,且返流的出现与其症状发生相一致。结论 通过24h食管pH检查可明确症状与返流的关系、返流程度及返流与体位、进食、疼痛的关系;24h食管pH监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对检查者无损伤,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与食管吞钡检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窒息后新生儿胃食管测压及双pH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出生窒息对新生儿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了35例窒息后新生儿和17名对照新生儿的食管和胃内压力,并用晶体锑双pH微电极和便携式24小时pH记录仪,对受试者进行了24小时胃食管双pH动态监测。结果两组食管及胃内测压差异不显著;双pH动态监测发现,窒息组反映酸性胃食管返流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酸性返流指数窒息组/对照组为7.1/1.3;返流次数为137.4/28.5;返流>5分钟的次数5.9/0.7;pH<4总时间157.0/20.1;食管廓清时间1.0/0.4,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窒息后新生儿酸性胃食管返流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各项参数已超过病理性胃食管返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GER)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了解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哮喘诊治中的作用。方法用便携式24小时pH自动记录仪,监测3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食管下端pH值变化,30例无症状儿为对照组,对15例合并病理性GER患儿进行抗返流治疗,复查8例。结果哮喘组8项返流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其病理性GER的检出率为39%(15/38),显著高于对照组(1/30)(P<0.01);小儿哮喘合并病理性GER者其返流以卧位和夜间时严重;经雷尼替丁抗返流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除了立位pH<4时间百分比外,均显著下降(P<0.01或<0.05),近期随访结果显示,哮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GER是诱发小儿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哮喘合并病理性GER的患儿对制酸药物抗返流治疗有良好的反应,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哮喘的病因诊断和疗效观察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24h食管pH值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返流(GER)诊断中的作用和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疾病,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监测:106例临床上怀疑有胃食管返流的新生儿(症状组),其中55例同时用台式高分辨八道胃肠动力监测系统行食管动力学监测;同时监测17例无症状新生儿(对照组),动力学测定5例。结果显示,新生儿胃食管返流临床表现多样。以呕吐(溢乳)多见(97.6%),其次为呼吸暂停(发绀,占14.5%),呛咳(9.6%);除了单纯病理性GER及继发于消化道畸形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败血症与GER关系密切,而继发有消化道器质性疾病时,返流更严重。病理性GER食管动力异常的检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新生儿胃食管返流临床表现复杂,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及早行24h食管pH值测定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客观依据,但同时应警惕有基础疾病的可能,及时作相应的检查以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此外尚需进一步制定与年龄相关的食管动力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24h pH动态监测技术观察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手术前后胃食管pH变化规律。方法:对28例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及21例正常儿行胃食管24h pH动态监测。结果:患儿组术前酸性胃食管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占57.1%,术后3,7d复检时,酸性反流指标明显降低,十二指肠胃反流指标增高,64.2%,术后显示十二指肠胃反流和混合性胃食管反流,术后1个月复检时胃食管反流指标明显降低。结论: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前以酸性胃食管反流为主,术后则以十二指肠胃反流和混合性反流为主,随着术后幽门管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反流可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6.
小儿胃食管返流并发肺炎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胃食管返流是引起小儿肺炎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总结近10年来我科在56例小儿胃食管返流住院患儿的监测中发现19例(33.9%)并发肺炎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组56例胃食管返流患儿中,凡于入院时出现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有干或湿罗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核素闪烁显像在小儿胃食管返流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例胃食管反流(GER)患儿行放射性核素胃食管显像(GES),11例发现异常征象,诊断的特异性为78.5%。着重对检查方法、检测指标及诊断标准进行讨论,认为GES具有符合生理、简便无创、动态观测、定量分析及诊断率较高的特点,是诊断胃食管返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小儿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返流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140例正常小儿和7例疑为胃食管返流(GER)患儿的食管腹腔部分和贲门的超声显像法、形态和测量值,说明B型超声和超声多普勒双功扫描不仅有助于对食管远端和贲门部生理状态的研究,也有助于食管裂孔疝和GER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儿的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食管胃pH监测技术对58例Hp阳性和47例Hp阴性慢性胃炎患儿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Hp阳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3.326、3.837,P均<0.01);Hp阳性组血浆胃动素水平低于Hp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2.594、4.432,P<0.05和0.01)。Hp阳性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为21%,低于Hp阴性组中的48%(χ2=3.812,P>0.05);Hp阳性组十二指肠胃返流发生率为50%,高于Hp阴性组中的13%(χ2=7.383,P<0.01)。结论Hp感染可以导致慢性胃炎患儿血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和血中胃动素水平降低;Hp相关性胃炎患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有减少的可能,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发生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胃食管返流36例临床分析泉州市儿童医院(362000)郑忠实黄思娥胃食管返流(GER)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易发生于新生儿期,近年来已受到重视。现将我院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