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最大限度激发抗肿瘤免疫的最适热剂量。方法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热剂量(43℃30min和55℃10min)单次热疗及间隔24、48、72h的两次热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采用电热光聚焦加热灯对荷瘤小鼠移植瘤进行43℃及55℃局部热疗,观察不同热剂量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显示热处理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尤以55℃热疗最为显著。除了间隔72h的43℃两次热疗组外,重复热疗后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00)。体内实验显示,肿瘤局部常规温度热疗(43℃30min)不能有效抑制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而高热热疗(55℃10min)在持续24天的观察中,与对照组和43℃热疗组相比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P〈0.05),且外周血CD4+T淋巴亚群比例和CD4+/CD8+比值以及IL-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温局部热疗较常规温度热疗更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激发更强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51例结肠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及CD25进行了检测。结果(1)结肠癌组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细胞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结肠癌组手术后患者CD4^+CD25^+、CD4^-CD25^+细胞与手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3)结肠癌组淋巴结转移患者CD4^+CD25^+细胞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可以反映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存在抑制状态,且可能与肿瘤的免疫耐受有关,并可反映肿瘤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5名健康人群,采血并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Th1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Spearman检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2.10±0.87)%,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7.10±2.32)%,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为(3.38±1.68)%,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为(11.78±5.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0和4.162,P值均〈0.01)。原发性肝癌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和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较高,二者呈正相关。CD4^+CD25^+Fosp3^+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分化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瘤内注射的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及在肿瘤局部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颅内肿瘤模型,脂质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DC细胞,瘤内注射DC后取大鼠同侧的淋巴结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周围组织CD4^+T和CD8^+T细胞的浸润。结果同侧的颈深部淋巴结可见EGFP表达的DC,对侧淋巴结未见到。DC治疗组证实有CD4^+T和CD8^+T明显浸润(CD4^+T8.19%,CD8^+T11.05%),RPMI1640治疗组CD4^+T0.95%和CD8^+T1.17%,生理盐水对照组CD4^+T0.62%和CD8^+T0.77%。结论瘤内注射的DC不仅能够迁移,而且有效地引起肿瘤局部的T细胞显著浸润,为瘤内注射DC细胞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在大鼠胫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 180 g,10~ 11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 CCL21中和抗体组(Ⅱ组)、骨癌痛组(Ⅲ组)、骨癌痛+溶媒PBS组(Ⅳ组)、骨癌痛+对照IgG组(Ⅴ组)和骨癌痛+CCI21中和抗体组(Ⅵ组).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方法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14 d,Ⅳ组、Ⅴ组和Ⅵ组分别经L5,6鞘内注射PBS 15μl、亲和纯化的正常羊IgG 10 μg( 15 μl)和CCL21中和抗体10μg(15μl);Ⅱ组鞘内注射CCL21中和抗体10 μg.于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或生理盐水前1 d(基础状态)、注射后7、14 d及鞘内给药后0.5、1、2、4、8、12、24、48 h(T1~10)时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WT).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Ⅲ组~Ⅵ组各时点MWT降低(P<0.05),Ⅰ组和Ⅱ组各时点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比较,Ⅵ组T5~8时MWT升高(P<0.05).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Ⅵ组MWT降低(P<0.05);与Ⅲ组、Ⅳ组和Ⅴ组比较,Ⅵ组T5~8时MWT升高(P<0.05).结论 脊髓CCL21参与了大鼠胫骨癌痛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射频治疗后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前后肿瘤内部及边缘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的表达、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RFA治疗后,肿瘤边缘HSP70表达与肿瘤边缘CD8^+T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探讨RFA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局部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例HCC分别在RFA治疗前、后1个月,于肿瘤内部和肿瘤边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样;采用PowerVision^TM二步染色法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测定HSP70的表达、CD8^+T细胞的数量;随访HCC复发/新生情况。结果RFA治疗后肿瘤边缘组织HSP70表达增强(Z=3.337,P=0.001)、CD8^+T细胞数量增多(Z=1.996,P=0.049);RFA治疗后,≤4cm肿瘤组的占位边缘CD8^+T细胞数量高于〉4cm肿瘤组(Z=1.966,P=0.048)。RFA治疗后,边缘组织HSP70表达与CD8^+T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89,P=0.046);RFA治疗后,无复发或新生组的占位边缘组织HSP70表达和CD8^+T细胞数量分别高于复发或新生组(Z=2.009,P=0.045;Z=2.007,P=0.045)。结论RFA治疗后边缘HSP70表达增强、CD8^+T细胞数量增多,显示RFA治疗后局部免疫原性提高,抗肿瘤效应细胞浸润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烫伤大鼠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的表达以及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和烫伤+乌司他丁治疗组(n=32)。后两组大鼠制作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伤后即刻腹腔注射林格液或乌司他丁+林格液抗休克,创面涂碘伏抗炎。假烫组于37℃水浴中12S行假烫。各组分别于伤后1、3、5、7d腹主动脉无菌采血,并分离获取大鼠脾脏组织。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脾组织HMGBl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结果: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脾组织HMGBl水平在伤后1~7d显著升高(P〈O.01),伤后3d时表达量最高,分别为0.66±0.10、0.22±0.05(t=10.91,P〈0.01);乌司他丁治疗后1~7dHMGB1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伤后5d表达量最低,分别为0.32±0.07、0.63±0.07(t=9.61,P〈0.01)。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CD4+CD25+Treg表达在伤后逐渐上升,伤后3d时达到峰值(5.42±0.56)%;乌司他丁治疗后,CD4+CD25+Treg于伤后3、5、7d显著低于烫伤组(P〈O.01),伤后5d时最低(2.23±0.21)%。结论:严重烫伤后大鼠脾脏HMGB1水平的持续升高对其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具有显著的影响;乌司他丁作为一种抗炎药物能够降低伤后HMGB1的表达,改善烫伤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6例肾移植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结果①慢性肾衰竭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排斥组移植后1、2、4、8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移植前(P〈0.01)。③急性排斥组排斥反应主要发生在术后第7~21d,其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同期的非排斥组(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Xia TL  Liu T  Wu ZQ  Zhang HB  Yang M  Liu SY  He ZB  Li LY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17(10):888-893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初步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TGF-β1和COX-2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其中前列腺癌局限组11例,非局限组19例)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对前列腺癌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另对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与TGF-β1及COX-2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上述指标在前列腺癌患者局限组和非局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18.32±7.49)%,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7.77±1.86)%(P〈0.05)。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后其比值为(17.34±5.87)%,较治疗前稍减低,但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TGF-β1和COX-2显示,前列腺癌组分别为(215.97±55.16)ng/ml和(6.88±5.14)ng/ml,对照组分别为(149.75±47.11)ng/ml和(5.65±2.69)ng/ml;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1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显著相关。前列腺癌局限组和非局限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GF-β1及COX-2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PBMC中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其增殖机制与血清中TGF-β1和COX-2的表达无关,可能与肿瘤本身及肿瘤局部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Nav1.8反义寡核苷酸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Ⅰ组(CCI+生理盐水组);Ⅱ组(CCI+Nav1.8错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Ⅲ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45μg组);Ⅳ组(CCI+Nav1.8反义寡核苷酸90μg组)。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CCI5d鞘内置管,CCI8d开始鞘内给药,每日给药2次,连续5d。于CCI前2d和CCI1、3、5、7、9、11、13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 14d取双侧L4-6背根神经节(DRG),测定钠通道Nav1.8mRNA的表达。结果与CCI前2d前比较,Ⅰ、Ⅱ组在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热痛阈缩短;Ⅲ组CCI5~13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9d热痛阈缩短,Ⅳ组CCI5—9d术侧机械痛阈降低,CCI3~7d热痛阈缩短(P〈0.05或0.01)。与Ⅰ、Ⅱ组比较,Ⅲ、Ⅳ组CCI 11、13d术侧机械痛阈增加,热痛阈延长(P〈0.05或〈0.01)。CCI14dⅢ、Ⅳ组术侧DRG中Nayl.8mRNA表达低于Ⅰ、Ⅱ组(P〈0.01),Ⅳ组DRGNay1.8mRNA表达低于Ⅲ组(P〈0.01)。结论鞘内注射45、90μg/次Nayl.8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90μg/次剂量效果较好,其机制是通过下调DRG中Nay1.8mRNA钠通道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e3O4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对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NS组(注入生理盐水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组(注入磁流体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H1组(注入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治疗1次)、MFH2组(治疗2次)和MFH3组(治疗3次),共5组。治疗温度控制在50~55℃,分别观察肿瘤体积抑制率和生存期,以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果MFH2组和MFH3组的肿瘤在2周内有明显的肿瘤体积抑制作用,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5.0±3.5)%、(71.6±4.2)%。与NS组(35.5±5.6)d比较,MFH3组(41.9±6.5)d和MFH2组(42.1±5.0)d的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386,P〈0.05;q=4.558,P〈0.05);MFH1组(39.0±5.3)d和MF组(36.1±6.6)d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406,P〉0.05)。NS、MF组肿瘤表面光滑,小灶性坏死区;癌细胞密度大,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相。MFH2和MFH3组瘤内大片坏死残留的无结构红染物质,或空洞,部分胞核有固缩、碎裂及崩解。结论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磁热疗能抑制大鼠Walker-256皮下肿瘤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热籽在交变磁场中体外升温及其对荷瘤大鼠加温治疗效果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监测居里点分别为57℃及70℃热籽体外升温情况。40只接种Walker-256肿瘤细胞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组(空白对照组)10只,M组(磁场对照组)5只,T组(热籽对照组)5只,加温治疗H1组10只、H2组10只。H1组:瘤内植入2颗居里点57℃热籽,持续30min;H2组:2颗居里点70℃热籽,持续6min。加温治疗后9天各组均处死5只大鼠测其肿瘤体积及质量,剩余H1、H2组及C组大鼠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热籽体外升温可达到其居里点温度。热疗后肿瘤体积中位数H2组0.50cm^3(0.00~26.54)明显小于M组36.18cm^3(0.96~39.90)(Z=2.21,P=0.032),肿瘤质量中位数H1组0.96g(0.00~21.18)、H2组0.41g(0.00—23.40)明显小于M组31.45g(1.09—36.09)(二者均为Z=2.21,P=0.032)。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H1组(22.39±5.27)%、H2组(24.76±5.19)%明显高于C组(12.07±4.45)%(P=0.01,0.003),CD8^+ H2组(19.58±4.63)%明显高于C组(12.72±3.96)%(P=0.04)。结论热籽在交变磁场中能达到适宜的温度,其感应加温治疗对荷瘤大鼠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后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双侧甲状腺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A),分别收集良性甲状腺瘤患者(B)及健康体检者(C)各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CD8+CD28-调节T细胞百分含量及其胞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白介素10(IL-10)的平均荧光强度;比较术后4周甲状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A及B组CD8+CD28- T细胞及TGF-β1均升高,但B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两者均显著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A及B组IL-10均显著升高,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4周复查显示A组患者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三者与手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CD8+CD28-T细胞的回落最为明显,TGF-β1次之。结论〓CD8+CD28-T细胞、TGF-β1及IL-10表达增加是甲状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TGF-β1是相对特异的一个细胞因子,在评价术后疗效较IL-10敏感。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CD4+CD29+辅助性T细胞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Ⅰ~Ⅳ期胃癌患者共64例、慢性胃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6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9+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癌胚抗原(CEA)的含量;分析以上六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Ⅰ~Ⅳ期胃癌患者CD4+CD29+T细胞及IL-4呈递增趋势,而IFN-γ呈递减趋势,均表现为Ⅲ与Ⅰ期之间、Ⅳ与Ⅲ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ICAM-1、TGF-β1及CEA显著高于慢性胃炎及健康对照组(P<0.05),但慢性胃炎与健康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29+T细胞及IL-4两者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正相关性,而IFN-γ与ICAM-1、TGF-β1及CEA三者当中任意一者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D4+CD29+T细胞及IL-4表达增加、IFN-γ表达减少是胃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在早晚期胃癌呈显著差异性表达,且三者与胃癌的血管表达相关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西罗莫司为基础联合槐耳颗粒、胸腺肽α-1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对大鼠肝癌肝移植复发模型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三联组、西罗莫司组、槐耳组、胸腺肽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化学诱癌法建立模拟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取阳性对照组大鼠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Treg%)、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4+T%)及CD8+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例(CD8+T%)。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Treg%与CD4+T%、CD8+T%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8+)之间的关系。结果大鼠肝癌组织病理切片提示建模成功。阳性对照组的Treg%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联组的Treg%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胸腺肽组和槐耳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均为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三联组、西罗莫司组和胸腺肽组的CD4+T%和CD8+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联组的CD4+T%和CD8+T%均高于胸腺肽组、西罗莫司组和槐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的外周血Treg%与CD4+T%、CD8+T%和CD4+/CD8+均呈负相关,且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Treg%与CD4+/CD8+之间的负性相关关系。结论西罗莫司为基础的三联抗肿瘤疗法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reg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发挥抗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Sorafenib)对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Walker-256移植性肝癌大鼠随机分为4组(n=16):A组(对照组);B组(索拉菲尼低剂量组);C组(索拉菲尼中剂量组);D组(索拉菲尼高剂量组),另设E组(正常组,n=8)。所有大鼠于术后20d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含量;分离出肝内瘤块,称量其质量、测量其体积,计算出肿瘤的质量抑制率、体积抑制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瘤旁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并对VEGF及MVD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索拉菲尼各组剩余8只大鼠,观察其生存时间。结果索拉菲尼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B普遍低于对照组(P0.05);C、D组大鼠瘤块体积、质量均小于A组,生存时间长于A组(P0.05);索拉菲尼各剂量组大鼠瘤旁组织肿瘤细胞坏死程度较A组明显,癌灶周边肝脏细胞受累坏死程度较A组轻;各剂量组瘤旁组织VEGF阳性率、MVD计数小于A组(P0.01);大鼠瘤旁组织VEGF与MVD高度相关(P0.01),相关系数rp=0.843。结论索拉菲尼通过抑制肝癌大鼠瘤旁组织VEGF合成,降低瘤旁组织微血管密度、抑制瘤旁组织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对正常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及肝功损害,延长大鼠生存期限,对大鼠移植性肝癌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免疫调理对脓毒症大鼠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阐明免疫调理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成功制作SD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被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制作脓毒症模型后分别在3、12、24、48h采血待测。检查外周血涂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CD8们林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调理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免疫调理可以提高脓毒症大鼠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淋巴细胞,从而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脊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1/2,ERK1/2)活化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1:雌性SD大鼠48只,体重160g-2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4只),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于术前1d、术后1、3、5、7、10、14、21d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arabulatory-evoked painscores,APS),术后第7、14、21天取大鼠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1/2的表达。实验2: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S组、N1组、N2组、N3组和N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S组)、骨癌痛+生理盐水(N1组)、骨癌痛+NO-71110ug(N2组)、骨癌痛+NO-71120ug(N3组)、骨癌痛+NO-71140ug(N4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组、N1组)、γ-氨基丁酸转运体(γ-aminobutyric acid transporter-1,GAT-1)抑制剂NO-711 10 ug(N2组)、NO-711 20ug(N3组)、NO.711 40ug(N4组)。最后一次给药后0.5、1、2、4、8、12、24h观察大鼠MWT和APS,于给药后4h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l/2,p-ERK1/2)的表达。结果实验1:与A组和手术前比,从术后第7天开始,B组MWT(8.02±0.30)显著降低(P〈0.01),APS(0.88±0.22)和p-ERK1/2表达显著升高(P〈0.01)。实验2:与给药前相比,N1组大鼠MWT和APS在鞘内给予生理盐水(NS)后无明显改变。与给药前和N1组相比,NO-711可显著提高骨癌痛大鼠MWT(P〈0.05),其作用时间可分别达8h(N2组,6.49±0.64)和12h(N3组12.40±1.37、N4组11.48±0.69),但不能改善骨癌痛大鼠APS。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与s组相比,M组p-ERK1/2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N1组相比,N2、N3、N4组p-ERK1/2表达含量降低(P〈0.01)。结论脊髓背角p-ERK表达上调参与了骨癌痛的产生,NO-711通过抑制p-ERK表达上调缓解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氨蝶呤对大鼠胫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48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人工脑脊液组(SA组)、假手术+甲氨蝶呤200μg组(SM200组)、骨癌痛+人工脑脊液组(CA组)和骨癌痛+不同剂量甲氨蝶呤组(CM1~3组).CA组和CM1~3组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制备胫骨癌痛模型,于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第7天经L5.6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人工脑脊液、甲氨蝶呤50、100和200 μg; SA组和SM200组骨髓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相同时点经L5.6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人工脑脊液和甲氨蝶呤200 μg.于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或生理盐水前l d(基础值)、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或生理盐水后第7天(T0)、给药后2、4、8h及1、2、3、5、7 d(Tl~8)时测定大鼠缩足反应阈值(MWT).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CA组和CM1~3组各时点MWT下降(P<0.05);与T0时比较,CA组T5~8时MWT下降,CM1组T3-5时MWT升高,CM2组T2~6时MWT升高,CM3组T2~7时MWT升高(P<0.05);与SA组比较,CA组和CM1~3组MWT下降(P<0.05);与CA组比较,CM1组T4~7时MWT升高,CM2组和CM3组T3-7时MWT升高(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氨蝶呤可减轻大鼠胫骨癌痛,其效应与甲氨蝶呤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