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暑
  斗指辛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此时天气虽已热,但还达不到最热的程度,所以叫小暑。俗语“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节气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明小暑时节风中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相对其他节气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应注意养生保健。此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宜“春夏养阳”,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时节,容易烦躁不安,易困乏,少精神,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心身。  相似文献   

2.
<正>清明清明节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15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此时天气晴朗而温暖,我国北方草木开始现青。清洁明净的风光取代了草木枯黄、万物萧疏的寒冬景象。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近,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代诗人卢象作《寒食》诗曰: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概述了寒食节的来历:相传春秋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一月六日为小寒节气,顾名思义,小寒期间的天气已经寒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都是最冷的时期,正如民间谚语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在小寒节气中,我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如“补膏方”、“喝腊八粥”和“吃菜饭”等。这些民俗中蕴含着很多养生保健的思想。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即在今年1月20日。大寒是一年二十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小  相似文献   

4.
<正>立夏五月,别名仲夏,今年五月六日为立夏,又称疰夏日。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表明立夏之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从运气学来说,立夏也是一个阳气兴盛的节气,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  相似文献   

5.
<正>白露篇今年9月7日为白露节气。谚云: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说明从白露节气起,地面气温渐凉,夜晚树草花木等物体上可见到水气凝结的露珠。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气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所以白露是我国华北地区秋季到来的主要标志。白露日夜气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平衡食物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立秋篇今年8月8日为立秋节气。秋指作物快成熟之意。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立秋时节,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  相似文献   

7.
<正>惊蛰今年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说明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梨、桃、李等落叶果树的开花抽梢期和柑橘、杨梅等常绿果树的萌芽前期。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惊蛰属  相似文献   

8.
9.
赵军 《开卷有益》2015,(2):67-68
<正>立春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当在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立,是开始之意;春,即蠢,蠢蠢欲动,动而生,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从此开始阳动而充满生机的春天。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为春节,阴历正月初一则称为元旦。1913年7月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立春后,乍暖还寒,要注意防病保健,预防  相似文献   

10.
<正>立冬篇今年11月8日为立冬节气。立,意为开始;冬,喻冬季,又为终了之意,还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义,故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节气,寒风乍起。民间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汉魏时期立冬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眷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和抗击敌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  相似文献   

11.
<正>寒露篇今年10月8日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此期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华北大部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  相似文献   

12.
<正>6月6日和21日分别为"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芒种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将要收割;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开始进入暑热天气。这时,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使人感到四肢困倦,委靡不振。  相似文献   

13.
孙庆 《开卷有益》2022,(6):58-59
<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道:“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芒种”也称为“忙种”,预示着农民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相似文献   

14.
南凯 《开卷有益》2010,(6):64-64
6月6日和21日分别为"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芒种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将要收割;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开始进入暑热天气。这时,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使人感到四肢困倦,委靡不振。因此,在这两个节气养困倦,委靡不振。因此,在这两个节气养生,首先,要注意精神调养。  相似文献   

15.
正十二月有两个节气。大雪,是指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寒风萧萧,雪花飘飘。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古有:斗指戊,斯时太阳黄经为270度,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至之说,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正立春与雨水2月4日为立春。从立春起进入春天,万物开始复苏。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农谚谓: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各地农事活动由此开始,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立春后的2月19日为雨水节气,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先秦史籍《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  相似文献   

17.
正立秋与处暑8月7日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  相似文献   

18.
正惊蛰与春分3月5日为惊蛰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我国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故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后万物复苏,是梨、桃、李等落叶果树的开花抽梢期和柑橘、杨梅等常绿果树的萌芽前期。惊蛰又是疾病多发的季节。《黄帝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  相似文献   

19.
正六月是夏季的开始,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分界点,因天气炎热,已进入典型夏季,农事种作均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成活率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0.
正七月包含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中医认为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人们在七月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阳气。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此时应多饮水,必要时可服少量仁丹,或喝绿豆汤等以防中暑。小暑节气: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