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分析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及其形态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到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35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后牙发育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双侧关节间隙指标 [包括关节前间隙(AS)、关节上间隙(SS)、关节后间隙(PS)]测量值及髁突形态指标(包括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并对两组患者间的髁突形态不对称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AS、SS、PS)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各指标测量值比较,AS锁牙合侧低于非锁牙合侧、PS锁牙合侧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S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各指标(高度、内外径、前后径、体积、表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髁突高度不对称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外径不对称指数、前后径不对称指数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位置发生改变,锁牙合侧与非锁牙合侧相比更靠前,但髁突形态基本对称,而CBCT能够为患者的锁牙合畸形诊断以及正畸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牙合]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髁状突及下颌升支的对称性。方法:对2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多层面重建和相关参数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髁突内、外突面积的差异无统点的距离,髁突内倾角及下颌角点的距离有显著差异,但髁突左右径、髁状突最大横截面积、下颌支高度及下颌支冠状位最大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左右侧髁状突及下颌支的位置不对称,但髁突及下颌升支大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后牙缺失者髁突X线影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Schuller位片和侧位体层摄影片显示的髁突X线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先对 2 5例颞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和 88例缺牙修复患者分别拍摄Schuller位片和双侧TMJ侧位体层摄影片 ,然后对 2组患者分别进行临床症状 (缺牙情况及咬合干扰情况 )的检查记录 ,对 2组患者的X线影像进行对称性、骨质变化情况的记录 ,再将 2片所显示的髁突影像情况和临床检查结果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髁突形态不对称比例及骨质变化比例 ,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 (P >0 .0 5 ) ;髁突形态异常者 ,成对缺牙数较多 ,与年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颞颌关节紊乱症症状与咬合紊乱症成正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TMJ形态及骨质变化与TMD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并不密切 ,后牙缺失后久未修复所导致的各种咬合干扰与TM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髁状突及下颌升支的对称性。方法:对22例单侧后牙反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多层面重建和相关参数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髁突内、外突点的距离,髁突内倾角及下颌角点的距离有显著差异,但髁突左右径、髁状突最大横截面积、下颌支高度及下颌支冠状位最大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后牙反患者左右侧髁状突及下颌支的位置不对称,但髁突及下颌升支大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3,(5):299-302
目的建立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三维特征,并比较双侧髁突对称性。方法选择3个不同年龄组:替牙组(8~11岁)和年轻恒牙列组(11~16岁),成人组(18~30岁)的偏颌患者各12例,进行CBCT扫描,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Sim plant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偏颌患者髁突三维形态存在差异性。替牙组下颌偏斜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差异;年轻恒牙列组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下颌支高度、髁突后斜面长度、髁突后斜面倾角偏斜侧与对侧比较出现了差异,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非对称性改变;成人组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非对称性改变,偏斜对侧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较偏斜侧增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偏斜侧减小。结论下颌偏斜可引起髁突的非对称性改建,从替牙组到成人组,下颌偏斜有从下颌移位向骨骼异常发展的趋势,故下颌偏斜患者应该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良性肥大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良性肥大较为少见 ,病因尚不明确。笔者近遇 1例右侧髁状突良性肥大并伴有鸟嘴状畸形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2 9岁 ,自感右侧面部不适 1月余 ,1999年 12月 2 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见两侧面部基本对称 ,右侧耳前区有轻度压痛 ,开口度 2 0cm。前牙开牙合 ,后牙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时右侧关节偶有弹响 ,颏部略向左侧移位。有长期右侧咀嚼习惯 ,否认外伤史和感染史。X线表现 :两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部对称 ,右侧髁状突体积较左侧明显增大 ,但骨小梁的分布、排列与临近正常骨组织一致。右侧髁状突纵径为 32mm(髁突顶点至乙状切迹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CBCT研究Forsus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28例(男性14例,女性14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配合Forsus矫治器导下颌向前。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CBCT扫描,使用Invivo 5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有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 治疗后SNB增加,ANB减小;关节窝宽度增加,关节结节倾斜角减小;髁突顶部矢状面面积、髁突顶部冠状面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髁突体积、髁突顶部高度增加,髁突前后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下颌关节窝面积、关节窝矢状总间隙面积、关节间隙、髁突内外径、髁突最大轴面面积不变(P>0.05)。结论 Forsus矫治器治疗后,髁突与关节窝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关节窝形态及髁突顶部形态改建,男性较女性髁突改建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年正常(牙合)者前伸(牙合)颌位和侧(牙合)颌位的(牙合)接触情况.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按纳入标准,从福建医科大学1350名本科生中筛选162名正常(牙合)志愿者,男55名,女107名,年龄18~23岁.用Bausch咬合膜拉出法检测前伸(牙合)及侧(牙合)颌位的(牙合)接触牙位,分别归纳、统计两种颌位的(牙合)接触情况分布.结果 前伸(牙合)颌位:前牙接触、后牙无接触者111人(68.52%),前、后牙均有接触者49人(30.25%),后牙接触、前牙无接触者2人(1.23%).侧(牙合)颌位: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无接触241人(74.38%),工作侧、非工作侧均有接触75例(23.15%),非工作侧接触、工作侧无接触8人(2.47%),其中双侧一致者142人(87.65%),双侧不一致者20人(12.35%).结论 在正常(牙合)人群,前伸(牙合)颌位时,可能出现仅有前牙接触和前、后牙均有接触及仅有后牙接触的(牙合)接触情况,其中仅有前牙接触的(牙合)接触情况最常见;侧(牙合)颌位时,可能出现仅有工作侧接触和工作侧、非工作侧均有接触及仅有非工作侧接触的(牙合)接触情况,其中仅有工作侧接触最常见.在侧(牙合)颌位,大部分人为双侧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三维CT(3D.X-CT)观测和评价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进行RPD修复,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TMJ)CT片,进行统计学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在RPD修复前后相比,线性测量改变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症状缓解,面下1/3距离得以改善,TMJ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三维牙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客观评价双侧游离缺失患者通过RPD修复,改善双侧游离牙列缺损导致的垂直距离降低,TMJ髁状突前移回复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牙合)、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偏突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冠状向位置的MRI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偏突颌畸形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盘-髁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关节盘移位程度与偏斜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标准化临床影像学检查得到闭口斜冠状位MRI,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分析其冠状位关节盘内外侧移位情况,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间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上的差异。结果40例偏突颌畸形患者中,偏斜侧7侧(17.5%)关节盘外侧移位,16侧(40.0%)内侧移位;而40侧偏斜对侧关节盘中,27侧(67.5%)关节盘内侧移位,仅2侧(5.0%)关节盘向外侧移位。14例(28侧)无偏斜骨性Ⅲ类患者中,18侧(64.3%)存在关节盘内侧移位,未发现外侧移位的关节盘。本研究证实了偏斜侧关节盘内外侧位置与偏斜对侧及无偏斜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位置与轻度及无偏斜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位磁共振图像中显示,中等到重度偏突颌患者偏斜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外侧移位,偏斜对侧关节盘倾向于向内侧移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判断下颌正中前移的方法。方法48例鼾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治疗,采用双侧后牙前移相同距离及前移前后上下前牙区中线不变的方法来判断下颌正中前移后,摄双侧颞下颌关节薛氏位X线片检查髁突前移情况。结果2例双侧髁突前移距离不同,其余46例相同。结论下颌前移前后,上下前牙区中线一致及双侧后牙前移距离相同,并不表示髁突前移距离亦相同,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髁突形态与覆深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髁突形态与不同覆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者、开畸形患者、覆正常的错畸形患者和深覆畸形患者各 5 0人 ,均为 18至 2 6岁成人。应用曲面断层片研究左右两侧的髁突形态 ,分别测量并计算上部髁突高度 /升支高度比 (UCH/RH)和髁突高度 /宽度比 (TCH/CW )。将髁突形态分为四种类型 :直立型 (类A) ,前倾型 (类B) ,后倾型 (类C)和尖型 (类D)。结果 开组的上部髁突高度相对升支高度明显小于其他各组 (P <0 0 0 1)。正常组的髁突形态比较粗壮 ,高度宽度比明显小于其他各组 (P <0 0 0 1)。类A和类B属于正常髁突形态 ,占正常组的 99%。类C和类D属于异常髁突形态 ,且在开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覆组或深覆组。另外 ,只有开组中显示上部髁突高度两侧不对称 (P <0 0 5 )。结论 开组髁突形态与其他各组相比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对双侧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CBCT图像,应用Mimics 15.0软件测量双侧髁突体积、面积、线距及骨密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牙侧的髁突体积、髁顶体积及其骨密度明显小于非缺牙侧(P<0.05);髁突横截平面的面积及其骨密度大于非缺牙侧(P<0.05)。结论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后,双侧髁突均发生适应性改建,缺牙侧髁突小于非缺牙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相似文献   

18.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loading conditions on the TMJ with five different occlusal splint.W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simulated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tal occlusion,masticatory muscles and TMJ.It is demonstrated that loading on the condyle increases whatever kinds of splints are used.The anterior splint brings about larger loading on the condyle than any other splint.When the ratio force of the muscle on the non pivot is1,left-side pivot split makes loading on left condyle decrease and right increase.It was change on both condyles when posterior teeth are missing including loading, contact and unilateral mastication.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MR冠状影像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冠状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将福尔马林液浸泡1年以上的,能将下颌固定在牙尖交错位的15具尸头的28侧TMJ,斜冠状位磁共振质子加权扫描,以下颌升支中线为基准,作相应测量。结果①横径由大到小排序为:关节窝内外径、髁突内外径、关节窝内径、髁突内径、髁突外径、关节窝外径。②髁突外径与关节窝外径间,髁突内径与关节窝内径间,髁突内外径和关节窝的内外径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③变异系数关节窝外径大于髁突外径、内径大于其他横径。④关节间隙面积与关节盘断面面积正相关。结论颞下颌关节各结构的冠状形态及大小具有高度协调性,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内外位置关系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