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报道1例儿童Kimura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为5岁男童,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起病,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明显升高,经予激素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缓解.停药后复发,并出现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支持Kimura病,经手术切除颈部部分肿大淋巴结后,蛋白尿及颈部其他肿大的淋巴结自动消退,病情缓解.结论 Kimura病常见于中青年男性,但儿童亦可发病,可合并肾脏损害,临床甚至可单纯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有可能同时治疗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放疗,总剂量DT20~50Gy,分次剂量DT1.5~2.5Gy。结果:6例于治疗结束前肿瘤完全消失,1例于治疗后1年完全消失,随访3~9年,均无瘤生存。结论:单纯放疗是治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和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4.
颌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10001)王军,孙长伏,唐晓琳沈阳615医院口腔科邵冬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B)是以骨骼病变为主,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的肉芽肿。1940年由Jaff和Lichtenstein命名...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报道1例木村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木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嗜酸性脓肿、淋巴滤泡形成,激素治疗有效,预后好.木村病为罕见病,加强对其诊断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24例,多发17例,单发7例。腮腺区13例,颈部6例,颌下区5例,其中侵犯全身的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5例,皮肤症状13例,局部肿块8例。有全身症状、不规则发热、盗汗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EC)增高16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CC)增高23例。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2例,淋巴结核3例,腮腺瘤2例,恶性肿瘤1例。手术+放疗7例,治愈5例,复发1例,失访1例;化疗3例均复发后失访;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4例均治愈;单纯放疗10例,其中治愈7例,复发1例,失访2例。根据病程较长、壮年男性好发,局部皮肤瘙痒、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下肿块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EC明显增高可确诊。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须进一步行ECC检查。治疗以放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二例报告居发明,闵碧荷,孟沛霖1临床资料例1,男性,18岁。因肘部、颈部等处无痛性肿块伴局部瘙痒3年,肿块明显增大2个月,于1981年8月11日入院。肿块时大时小,无发热、消瘦、乏力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双肘、颈部、耳前、耳后、...  相似文献   

9.
夏爱娟  王璋弟 《浙江医学》2005,27(5):360-36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发生在周围血管、骨髓、筋膜及肌肉等软组织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疾病.我院1988年3月~2002年3月经病理检查诊断头颈部ELG 30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因未明的多发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局部慢性炎症性病变。病理上有明显的细胞增生和肿块形成,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与皮肤肿瘤相似。本病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易误诊和病变范围扩大。影响预后。现报告1例,结合文献,就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2例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本病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本组患者院外误诊率为100%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强的松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酉华  苏庸春  刘筱梅 《重庆医学》2002,31(11):1059-1060
目的 探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近8年来我院46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46例病人中最小发病年龄为1个月,勒雪氏综合征的发病年龄都在3岁以下;骨嗜酸性肉芽肿最小发病年龄16个月。男多于女,但年龄在12个月以下发病男女无差异。临床以发热,皮疹,骨损害,突眼,尿崩,耳溢等表现为主。病情轻重和预后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46例中发现1例伴海洋性贫血,1例伴G-6PD缺陷症。结论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轻重不一,典型皮疹印片有诊断意义。治疗采用手术刮除和化疗,合并尿崩时联合抗利尿激素使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Hodgkin disease (HD) of bone is rare. The recognition on it is relatively confined. Bothcases arising-in male adults were suspected to be Potts disease (spinal tuberculosis) on imaging, and pathologic misdiagnosed initially. The clinical situations rapidly aggravated. The pathomorphology was remarkable malignant changed. They shared similar process in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diagnostic process and could be representative.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orrelative results of them and review points of distinction from other disease entitie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it.  相似文献   

14.
颈椎嗜酸性肉芽肿(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经过,3例有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其中2例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1例行颈后路附件病灶清除和桥式植骨术,2例只有颈痛和颈部活动受限,行石膏围领固定。结果:3例经手术治疗者随访10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2例非手术治疗者中1例失随访,另1例病变停止发展而自愈。结论:本病有自愈倾向,也有转变为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1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效果,1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中有3例初诊为脊柱结核。随访5个月~4.8年,全部获得痊愈。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根据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诊断,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提高胃嗜酸性肉芽肿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 1976年 1月~ 1998年 4月收治的 4 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 4 0岁以下者占 6 2 .3%。患者病史较长 ,无消瘦 ,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外 ,亦无贫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并发溃疡率高 (92 .6 8% ) ,其中 15例作X线钡餐检查 ,误诊为胃癌 8例 ,胃溃疡 7例。 4 1例均作内镜检查 ,经胃镜确诊者仅 16例 (39.0 2 % ) ,手术切除疗效佳 ,无手术死亡与术后并发症。结论 :该疾病术前误诊率高 ,但只要仔细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与内镜下溃疡形态学特点 ,同时对可疑病变部位多处取材 ,行挖掘式活检 ,并作病理检查 ,就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在治疗上 ,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组织细胞增生病X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经治的 14例组织细胞增生病X ,其中 ,嗜伊红细胞肉芽肿 (EG) 7例 ,黄色瘤病 (HSCD) 5例 ,婴幼儿组织细胞增生症(LSD) 2例。结果 :EG手术加放疗效果良好 ;HSCD化疗加放疗为主进行治疗 ,预后欠佳 ;LSD以化疗为主进行治疗 ,辅以免疫抑制治疗 ,疗效差。结论 :不同病理分型的组织细胞增生病X ,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且疗效不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 1例67岁女性,肝移植术后12个月出现发热和腹泻,CT检查发现肝门部及肝实质占位,临床误诊为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经过3次病理活检最后确诊为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异常、单克隆源性增殖,给予减少抗排斥药物及局部三维适形放疗DT30Gy/15次.结果 放疗3次体温即降至正常,胆红素逐渐降低;放疗结束后复查CT,病灶明显缩小.结论 减少抗免疫排斥药物和局部放疗对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可取得明显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申瑜 《大家健康》2016,(2):17-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 Portmann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1~3 w 的 Portmann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