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及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测对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Ⅰ组),老年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68例(Ⅱ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肝功能、AFP、AFU、TSGF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Ⅰ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Ⅱ组及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Ⅱ组及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AST、ALT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血清AFP、AFU、TSGF均高于Ⅱ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肿瘤大小≥5 cm、肿瘤个数4,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越高(P0.05);临床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肿瘤大小5 cm、肿瘤个数4,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AFU水平越高(P0.05);临床分期越高,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TSGF水平越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FP、AFU、TSGF水平对老年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很差.早已熟知,肝细胞癌(HCC)与肝炎后肝硬化密切相关,部分可能与有致肝癌特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证明HBV并非HCC的唯一原因.在日本,除食物中含黄曲霉毒素的因素外,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也是一种致病原因,HCC患者中,40%曾有输血史.无症状HCC的普查70年代初,当AFP测定尚处于研究阶段,Masseyeff以琼脂扩散法检测AFP,普查9000名男性工人,每年3次,连续2年,发现3例AFP阳性的HCC,仅1例为可切除的小肝癌.1973~1977年,在中国29个省,2392个县普查了8亿4千万人群的肿瘤发病率.早期以免疫扩散法在343499人中筛选出147例无症状的AFP增高者,随访2~10个月,88.4%证实为HCC.1971年使用AFP普查HCC,在启东县,1974~1979年普查了1223912人,发现475例HCC,其中35.2%无症状,手术切除患者的2年存活率为69.0%.这些普查均用敏感性低于RIA的检测法,可能还遗漏了部分小肝癌.在南非和中国,AFP普查结果不同.现已知黑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索其发病率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之间是否有密切关系以及AFP与Fer联合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是否有互补作用。方法笔者采用放免法对32例肝癌患者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测,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在32例肝癌患者中,检出HBsAg阳性者占62.50%,32例患者中78.3%的患者铁蛋白明显增高。结论同一协血清标本同时进行AFP及Fer的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互补作用,HBsAg携带者与肝癌患者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癌胚抗原(CEA)、α-L-岩藻糖苷酶(AFU)、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GGT)与甲胎蛋白(AFP)水平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18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设为肝癌组,另分别选取11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1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正常组、肝硬化组,对比三组受试者AFP、TSGF、AFU、GGT、CEA水平,并对比各项指标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结果。结果肝癌组AFP、TSGF、AFU、GGT、CEA含量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且肝硬化组AFP、TSGF、AFU、GGT、CE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应用血清五项指标联合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1%,准确度为83.3%,特异度为80.9%,与AFP、TSGF、AFU、GGT、CEA等指标单项诊断结果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 AFP、TSGF、AFU、GGT及CEA指标联合应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早期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检测方便。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20例儿童原发性肝癌(PHC),全部由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者8个月,9~10岁5例,11~16岁14例。1例病人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琼脂扩散法),在其余19例中,18例 AFP>400ng/ml(RIA 法)。其中7例AFP 水平高达1×10~6/ml 以上。所有病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阳性(RPH 或 RIA 法)。组织学检查显示19例为梁索型肝癌,1例为假腺体型肝癌。8例作非肿瘤部位肝组织检查,其中6例呈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改变,2例呈慢性迁延型肝炎改变。  相似文献   

6.
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是诊断肝癌较敏感的参考指标,但在其他肝脏疾病中有时亦呈阳性。我们在肝病普查中发现了196例AFP阳性者,现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 一、观察对象对4389例HBsAg阳性者进行肝病普查,共发现血清AFP>20μg/L者196例,其中男138  相似文献   

7.
在肝癌高发的江苏省启东县,对16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了200多万人次的AFP普查,普查中肝癌的检出率为38.1/10万,其中Ⅰ期肝癌占35.5%,肝癌的检出率以肝病组为最高,达984.6/10万。外科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AFP诊断肝癌的准确率达99.0%。普查发现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为65.0%,  相似文献   

8.
肝癌肿瘤标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炳昌  刘芸 《山东医药》2006,46(11):67-68
1 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 1.1甲胎蛋白(AFP)AFP是肝癌诊断的一个特异性指标.用于人群普查、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疗效和复发。AFP诊断肝癌时应注意:①肝癌AFP阳性率为60%~90%,有一定局限性。②AFP20~200μg/L,且持续≥2个月.既见于肝癌患者,也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部分为亚临床型肝癌;对AFP持续阳性者.应动态监测IAFP可在肝癌症状出现之前数月做出诊断.有早期诊断肝癌的价值。⑨肝癌经有效治疗后AFP可下降或消失,如降至正常后叉升高,提示肝癌复发。④肝炎活动时.AFP可升高。如AFP与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若两者曲线分离,ALT下降或正常后,AFP反而升高者则多为肝癌。⑤其他肝脏肿瘤、生殖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孕妇及新生儿AFP水平亦可升高.故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与超声检查才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肝癌标志物对肝癌高危人群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住院及体检中抽取1000例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检组(300例)和对照组(700例)。联检组每半年检测1次血清AFP、AFU、GGT—Ⅱ、TSGF,阳性患者追加检测次数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照组则不定期检测上述肝癌标志物和定期电话随访。结果 联检组5年共检出早期肝癌4例,均为小肝癌。对照组5年发现肝癌8例,无1例早期肝癌病例。结论 应用AFP、APU、GGT—Ⅱ、TSGF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尤其对高危人群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利用亲和层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与刀豆蛋白(简称ConA)的结合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二种肝癌之间的鉴别。血清AFP浓度在11例继发性肝癌中有6例超过400ng/ml,而4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7例低于400ng/ml,提示AFP总量测定有一定的局限性。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onA非结合型AFP(Con A non-reactive AF  相似文献   

11.
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DR-70^TM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检出率。方法应用美国AMDL公司的DR-70^TMELISA试剂盒,对20例正常人和60例AFP阳性原发性肝癌、43例AFP阴性原发性肝癌及30例肝硬化病人血清进行检测DR-70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DR-70^TM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01),AFP阳性原发性肝癌DR-70的阳性率为81.67%,AFP阴性原发性肝癌为93.02%,差异有显著性(P〈0.05)。DR-70^TM诊断肝癌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4%;肝硬化组阳性率10%,特异性90%。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R-70^TM与癌肿(直径)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清DR-70和AFP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特别是AFP阴性的肝癌的有价值的标志物。也有利于PHC与肝硬化(LC)的鉴别诊断。对非恶性肿瘤病人特异性较高,对人群筛选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1119例乙肝肝硬化患(其中包括400例乙肝肝硬化肝癌患)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探讨乙肝肝硬化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结果显示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为15.4%,与肝硬化肝癌病人的细菌感染率15.3%相近,当肝硬化程度按Child-Pugh分级时,肝硬化病人A级感染率为2.3%.B级为8.0%,C级为28.4%;肝硬化肝癌病人A级感染率为3.3%,B级为11.1%,C级为31.2%。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细菌感染率越高,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生在B级和C级患,说明乙肝肝硬化病人的细菌感染率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与肝癌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多合并肝炎后肝硬化 ,与其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 992~ 1 998年 ,我院收治肝癌患者 3 1 6例 ,术前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明确了相关的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病变 ,选择了恰当的治疗方法 ,效果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1 6例中 ,男 2 95例 ,女 2 1例 ;年龄 1 7~ 6 8岁 ,平均 42 .7岁。有明确肝炎病史 2 3 3(73 .7% )例 ,乙肝五项提示乙肝病毒感染 2 82(89.2 % )例 ,AFP升高 2 2 4 (71 % )例 ,CEA及 AFP同时升高 4例。因呕血或黑便入院 6…  相似文献   

14.
探讨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对81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41例和单纯射频治疗40例。联合组病灶变小29例,AFP阳性的20例治疗后AF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单纯射频治疗组病灶变小19例,AFP阳性的2,4例治疗后18例AFP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射频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鞘脂表达谱改变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串联质谱法,对15例乙肝相关AFP阴性HCC患者和4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清中61种鞘脂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种血清鞘脂中,有14种鞘脂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LSDA分析结果表明,Cer(d18∶1/8∶0)-1-P、Sphingosine(d17∶1)-1-P和Sphingosine(d18∶1)-1-P是区分乙肝相关AFP阴性HCC和乙肝肝硬化的潜在标志物,其在AFP阴性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7.74pmol/0.1 ml、58.28 pmol/0.1 ml和62.99 pmol/0.1 ml,均显著高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表达水平(P0.05)。将三种鞘脂纳入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er(d18∶1/8∶0)-1-P与乙肝相关AFP阴性HCC独立相关(OR=0.667,95%CI:0.481~0.923,P0.05),其预测诊断乙肝相关AFP阴性HCC的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86.7%。结论外周血清鞘脂Cer(d18∶1/8∶0)-1-P可能是乙肝相关AFP阴性HCC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血清甲胎蛋白(AFP)对进展期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已被确认。一些作者试图通过检测AFP诊断早期肝癌,但结果不尽一致。作者等随访肝癌17例,直径均小于3cm,肿瘤数少于4个。所有病例的诊断均得到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未手术病例的肿瘤根据超声测定其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 WD相关肝癌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发生肝癌时均合并肝硬化,其中8例患者为Child-Pugh B/C级。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4例,AFP阳性患者8例。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A期4例,B期1例,C期4例,D期3例。治疗方式:1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5例患者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2例患者TACE联合消融治疗,4例患者行肝移植术。结论 WD相关肝癌临床较为罕见,发现时大部分为中晚期。对WD进展到肝硬化患者应密切随访肝癌的发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37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分析,认为AFP低浓度持续阳性者应密切随访,而AFP阴性者须借助其它肝癌标记物检测,动脉造影和CT有助于发现小肝癌。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20,(1)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AFP)、高尔基蛋白73(GP73)、碱性磷酸酶(ALP)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解放军联勤部队第九八一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肝癌组,抽取同期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同期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组,同期在本院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对比4组受检者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结果 4组中,健康对照组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最低,其次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各血清标志物表达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L3、AFP、GP73、ALP阳性检出率及联合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肝硬化组、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最低,均未检出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各血清标志物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更高。结论对于疑似肝癌的患者,早期联合检测其血清AFP-L3、AFP、GP73、ALP表达,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原发性肝癌188例(肝癌型161例、胆管癌15例、混合型3例、肝母细胞瘤4例)及慢性肝炎343例、肝硬变230例、转移性肝癌94例等肝脏疾病的癌胎儿蛋白[甲胎球蛋白(AFP)、癌胚抗原(CEA)]、HB 病毒、补体系的变动等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研究了在肝癌诊断方面这些免疫学诊断法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