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7,30(2):133-134,F000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内科保守治疗常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及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颅内血管成形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术后血管急性闭塞需要引起重视。现将2001年5月至200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介入中心行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及血管成形术33例中发生的3例血管再次急性闭塞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勇  刘爱霞 《吉林医学》2006,27(1):93-95
脑血管病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中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已成为致残的首要原因[1]。如何在发病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倍受人们关注的课题。早期再通闭塞动脉,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被证实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2~4]。近年来随着影像的发展及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脑梗死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I-ATT)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并取得…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多为血栓形成或栓塞脑动脉所致,因而理想的方法是早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正因如此,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唯一办法。近年对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溶栓药物的应用,介入放射技术和导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现就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现状和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9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常规磁共振(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DWI、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与血管的关系。结果:DWI对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检出率为100%,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出率为0,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皮层下斑点状缺血灶检出最敏感。结论:DWI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联合MRA可准确评估颅内血管情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成为此类疾病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现就急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神经介入动脉溶栓、动脉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4年3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患者和67例脑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动脉内支架安放术及血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急诊动脉溶栓总有效率达91.42%。除3例并发症外,其余动脉内支架患者的均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疗效好,并发症少。对于存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动脉内支架术、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 ,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 ,但却是病残的最主要原因 ,而脑梗塞占急性脑血管病的一半以上 ,有报告达 70 %。脑梗塞主要由来自颅外的血栓或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阻塞脑供血动脉所致。治疗关键是溶栓 ,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脑梗塞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动脉内灌注溶栓剂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随着介入放射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溶栓疗法 ,本世纪 70年代末国外开始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文献报道的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血管再通率为 5 8%~ 10 0 % ,临床好转率为…  相似文献   

9.
因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90%以上残疾是由脑血管病引起(其中少部分是意外伤害所致),而我们东北又是脑血管病高发区,如何预防和治疗好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减轻后遗症,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当务之急.如何做好超早期溶栓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分为三种:其一,是在有条件的医院当中实行动脉内介入溶栓;其二,是在一些医院当中实行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其三,是静脉溶栓治疗.我院自2003年5月至今开展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非常满意效果.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后遗症.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此项技术是在基层医院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技术,因为在三级医院可以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目前,该项技术我们已开展近7年,治疗患者近700例,有很多脑梗死的患者终身致残,因为做了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药治疗,使很多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所以,该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何燕 《海南医学》2002,13(3):86-87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的许多资料表明 ,早期溶栓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 ,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 ,但随之带来的术后脑出血 ,再灌注性脑损伤 ,溶通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 ,影响着治疗效果 ,故早期对可预见性的并发症予以监测 ,协助医生将并发症处理于萌芽状态至关重要。现将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科从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9月采用导管介入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 30例。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管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144).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介入技术对脑梗死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7.6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快,基本治愈率高,安全性高,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促进生活质量提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4):452-453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高。随着临床和放射影像学对脑缺血病理生理的理解加深以及神经介入、微导管等器械的发展,血管内溶栓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与静脉溶栓相比,有诸多优点[1]。股动脉介入性溶栓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是在数字减影造影机下将溶栓药物经股动脉直接注入脑梗死病灶处,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很高,高血糖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而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预后。收集2年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降血糖方法治疗,以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智涛  王绍娟  崔延安  梁定 《中外医疗》2010,29(35):180-180
目的回顾性分析39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表现,并与46例非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图像对比。结果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特点是腔隙性脑梗死及多发脑梗死较多,症状较危重。结论糖尿病急性脑梗死由于其发病机理的特殊性,其影像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对有梗死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早期行MR弥散相扫描,明确诊断,确保及时有效地治疗。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残率、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疾病。脑梗死的治疗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预防、治疗不当,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目前最先进的支架动脉取栓技术非常适用于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缺血的血管内开通治疗。如果取栓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则会完全改变预后效果。2016年2月,本科成功为一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机械血栓取出术,现将术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景芬 《吉林医学》2010,31(3):305-306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起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血管内造影证实血管开通情况,并在治疗前后采取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阻塞血管完全再通率65%(39/60),部分再通率25%(15/60),未开通10%(6/60);介入溶栓后患者ESS评分明显增加;颅内脑出血发生率为6.67%,无1例死于实质性出血。结论:介入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急性脑血管病不断上升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死因。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DSA脑血管造影和介入脑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 1 999年以来我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 6 4例 ,在DSA造影监测下行脑动脉溶栓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介入溶栓治疗是伴随着介入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一项治疗手段。本报告3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后予动脉导管下直接给药的溶栓方法。全部病例发病6h以内入院。造影后予50-100万尿激酶超选择性地通过微导管泵入动脉内,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1周。参照1995年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10例(33.3%);显进步12例(40%);进步4例(13.4%);无变化1例(3.3%);死亡3例(10%)。分析本组30例病人,死亡3例均系主干血管闭塞溶栓后有1例由缺血转化为出血,血流再灌注造成血管损伤所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溶栓前后的病人的评估检查有很大的发展。对我们临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入溶栓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是当今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有83%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而致的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因此,准确快速的判断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要任务。目前急性脑梗死检查手段主要有电生理和影像学。脑电图作为电生理学检查手段,在急性脑梗死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