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自体血回输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护理特点。方法使用回顾性质量评估设计,比较了2005-2009年本组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装置(A组),60例术后伤口采用常规引流袋引流(B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水平决定异体血的输入量,使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10g/dL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h内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平均输血量、输异体血比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8h内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平均为382.5ml,术后有9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134.3ml;A组所有自体血回输未出现输血反应,无感染等并发症。B组术后23例接受异体血输血,平均异体血输入量252.4ml;B组异体血输血过程中有3例出现发热反应。输异体血的比例为A组15.0%,B组38.3%。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能够节约血源,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旨在探讨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6年4月问本院及华西医院骨科记录完整已行膝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体温表和病历。列表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平均最高体温和手术后7d每天的最高体温,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第2d的血色素值以及是否输血、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和基础疾病等。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7d的患者体温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78例(39.0%)患者的体温≥38℃。16例患者发展为感染,浅层感染15例,经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治愈,1例深部感染行假体取出,最终关节融合,但其中仅有3例患者的体温增高。术后发热与感染、输血、血色素下降、是否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以及术前发热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内发热属正常生理反应,与感染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控制中的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5年11月,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真空负压引流组(48例)术后行真空负压引流,间断夹闭引流管并维持患肢屈髋屈膝90°位,传统负压引流组(48例)行传统负压持续引流并维持髋膝关节伸直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率、输血量、膝关节活动度、关节感染、伤口皮缘坏死、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情况。[结果]真空负压引流组在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5 d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量方面均显著低于传统负压引流组(P<0.05),两组术后输血率、膝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及皮下淤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及伤口皮缘坏死发生。[结论]屈膝位间断夹闭引流对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及人均输血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后静脉使用蔗糖铁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在我院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86例患者。研究组41例,男17例,女24例,平均(60.6±10.9)岁;对照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平均(63.9±9.3)岁。研究组给予连续3 d静脉滴注200 mg蔗糖铁,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率以及术后感染率(包括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其他感染)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体重、身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输血6例(15%),对照组13例(29%),两组患者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 d、7 d研究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连续3 d给予200 mg蔗糖铁输入可以降低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输血率,且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2月,对于116例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3、5天复查血红蛋白,低于90g/L者给予输血治疗。以同期在我院其他科室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纳入132例为对照组。观察此规范化管理办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需求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实验组总失血量为(818±352)ml,对照组失血量为(1578±659)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性失血量:实验组显性失血量(171±152)ml,对照组引流量为(388±274)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对于降低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明置换术后临时夹闭引流管不同时间点对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引流管夹闭的时机。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80例,排除膝关节翻修、凝血异常、相对严重的膝关节畸形或者既往术侧下肢骨折病史的患者,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夹闭引流管,随机分为4组:未夹闭组、夹闭2 h组、夹闭4 h组及夹闭6 h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人数、肢体周径的变化、术后第3、6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周、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瘀斑及并发症。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总失血量(F=267.042)、术后24 h引流量(F=293.997)、血红蛋白丢失量(F=153.010)、术后周径变化(F=192.188)、术后第3天膝关节活动度(F=6.281)、术后第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F=8.115,F=8.109)4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输血例数上,夹闭组较不夹闭组呈下降趋势。而术后第6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第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2周、3个月HSS评分、术后瘀斑及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4 h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夹闭时间点,既能减少术后引流量及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又不增加术后短时间疼痛,且不影响膝关节活动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目的: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共有926例行1336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566例行1745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5例患者术后诊断肺栓塞,其中2例死亡,均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3例抢救成功,2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1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结果:肺栓塞总的发生率为0.2%(5/249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4%(4/926),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06%(1/1566);2000年以前肺栓塞发生率为0%;发生肺栓塞的患者5例中有2例死亡,其中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4例中有2例死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则无死亡。结论:肺栓塞尤其大块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致死原因;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肺动脉造影术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随着医生诊断和集训水平的升高,以及人工关节手术的普及,肺栓塞的诊断率开始出现升高的趋势;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高度重视肺栓塞的发生,检查应抓住鉴别重点;骨科医师如怀疑出现肺栓塞,应及时请内科医师协助,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并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特点与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三科接受腰椎融合术的1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38例,女88例,年龄(57.64±11.16)岁,详细记录每例患者术前1d至术后7d内每天的最高体温、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感染事件、感染事件类型及术后住院天数等。将术后发热定义为≥37.8℃。观察所有患者的术后体温变化趋势和发热特点,分析连续发热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对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共35例患者(27.78%)出现术后发热表现;首次发热常见于术后第1天(62.86%);每天平均最高体温见于术后第1天,为(37.30±0.50)℃;术后发热率最高见于术后第1天(17.46%);引起术后发热的原因中,非感染性因素共28例(80%)。连续发热≥2d与术后感染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χ2=7.359,P0.01),且显著延长术后住院天数(t=3.300,P0.01)。结论引起腰椎融合术后发热的原因中,以非感染性因素较常见。持续至少2d的发热,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术后住院天数延长。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OA)的有效方法。但在治疗满意度上,男女之间差别较大。 目的:比较采用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与普通高屈曲度假体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55例(79膝)女性OA患者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A组:24例37膝,采用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美国Zimmer公司);B组:31例42膝,采用普通高屈曲度假体(美国Zimmer公司)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KOOS (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评分、主观满意指数(satisfaction in-dex,SI)、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膝前疼痛发生率。 结果:55例患者中4例失访,平均随访35.2个月(24~50个月),KOOS各项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组间及组内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组间主观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1)。A组下肢静脉血栓1例,给予抗凝治疗后痊愈;B组膝关节浅度感染1例,膝前反复痛7例,两组膝前疼痛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病例无膝关节僵直、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 结论:Gender Solutions Nex-Gen与普通高屈曲度假体均能有效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但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符合女性膝关节解剖,满意度、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单侧TLTF治疗腰柞退行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及术后是否必须使用负压引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08—02—2013—01诊治的136例单侧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其中70例术后留置负压引流,66例未予负压引流,分析对比两组在术后伤口感染、输血、硬膜外血肿、发热(术后第一天口腔温度〉380C)、血红蛋白以及术后3月ODI评分。结果在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组和未予负压引流组中,均未发现术后伤口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两组病例均未输血;术后发热率分别为70%和53%,P〈0.05;术后血红蛋白分别为9.31±0.60G/dL和10.450.93g/dL,P〈0.05;术后3月ODI评分分别为12+2.50分和11.85+2.49分,P〉O.05。结论单侧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术后不留置负脉引流斯:不会增加伤口感染和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能减少术后发热的几率,减轻术后贫血,手术效果较留置负压引流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x~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标准通道、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巨大结石(结石负荷>6 cm)的临床效果及操作体会。方法:2001~2013年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患者210例,以M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患者83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大出血、败血症、集合系统损伤、肾周感染、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情况。结果:PCNL组手术时间平均(85±30.2)min,术后发热(体温>38.5℃)49例(23.3%),术中输血27例(12.9%),败血症5例(2.4%),尿外渗11例(5.2%),清石率为96.7%。MPCNL组手术时间平均(108±33)min,术后发热20例(24.1%),输血12例(14.5%),败血症3例(3.6%),尿外渗4例(4.8%),清石率86.7%。PCNL组清石率较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术中建立妥善的皮肾通道、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标准通道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67-1071
目的比较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一期或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12年4月93例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别接受一期(A组)或二期(B组)TKA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54例,男5例,女4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8±6.5)岁;B组39例,男6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66.1±7.7)岁。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总天数、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治疗费用及术后疗效(K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根据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双侧TKA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可能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此对这一术式的选择要慎重。我们建议对于年龄较轻、术前合并疾病较少及身体素质较好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充分告知相关手术风险,并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考虑一期双侧TKA。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关节外科失血较多的手术之一,如何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一直是关节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 目的:通过术中选择性应用止血带及术后适当关闭引流管对TKA失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方法。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因膝骨关节炎拟行单膝TKA患者53例,根据术中应用止血带方式及术后引流管开放形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对照组2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及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通过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两组术后输血的病例数,并计算平均输血单位,记录术后1、3、5 d的晨起体温,记录出院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输血例数及平均输血单位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围手术期晨起体温、膝关节HSS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截骨完成后短期应用止血带联合术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可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女性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围手术期输血量和输血需求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组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的59例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均为接受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共71个膝关节)。评估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假体厂家、术前血红蛋白值及血沉值等临床因素对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结果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较血沉值正常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更大(Z=-2.015,P〈0.05),血沉值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值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呈正相关(r=0.347,P〈0.01)。在年龄1〉65岁患者中,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比血沉值正常患者明显增多(Z=-2.915,P〈0.01),血沉值(P〈0.01)与血红蛋白值(P〈0.05)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血沉值与输血量的正性相关有高度显著性(r=0.489,P〈0.01)。结论对于女性骨关节炎患者,术前血沉值可能是预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1月间行PKRP术治疗BPH患者52例,按前列腺体积分为〉80ml组和〈80ml组,每组26例。术后随访3~14个月。结果:〉80ml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刺激症状评分(IPSS1)、梗阻症状评分(IPSS2)分别由术前的(19.85±6.534)、(8.73±3.054)、(11.12±4.484)下降至术后的(7.38±4.964)、(4.88±3.421)、(2.50±2.502)(P〈0.01)。〈80ml组分别由术前的(21.04±6.453)、(9.00±3.225)、(12.04±4.556)下降至术后的(6.27±3.811)、(4.69±3.185)、(1.58±2.301)(P〈0.01)。3项指标术前、术后数值分别进行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平均手术时间106.15min,平均切除前列腺质量58.64g;〈80ml组分别为60.19min、30.00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余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0ml组术中或术后输血患者5例,〈80ml组1例。两组均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结论:PKRP术治疗大体积(〉80ml)BPH安全、有效,且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与治疗〈80ml的BPH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