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元勋  秦利荣  方芸 《中国药师》2007,10(12):1235-1237
目的:观察胃肠道术后患者在经周围静脉全肠外营养(TPN)中应用谷氨酰胺(Glu)的有效性。方法:11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TPN组(对照组)和Glu强化TPN组(治疗组)。结果: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2组均有回升,但对照组回升较慢,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8天治疗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术后经周围静脉TPN强化加入Glu比常规TPN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220例受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200mL/d。对照组静滴200mL生理盐水,共7d。观察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肠黏膜损伤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经静脉输入后能显著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明显减轻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损伤程度,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机体氮的丢失,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静 《江西医药》2013,(12):1172-1174
目的:观察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并行胃癌根治术的5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TPN组(对照组)和TPN+Ala-Gln组(研究组)。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7d接受等氮、等热量的TPN支持治疗,具体为碳水化合物63kJ/(kg·d),脂肪酸42kJ/(kg·d),氮量0.25g/(kg·d),电解质根据生化报告及时补充,同时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水溶性和脂溶性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Ala-Gln0.5g/(kg·d)。观察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各个时点的水平;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IgG、IgM、IgA、D3、D4的变化水平。结果术后第1d,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第8d,两组均有回升,但研究组回升较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4d,两组患者IgA、IgG、IgM值均低于术前,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术后第8d,研究组IgA、IgG、IgM明显回升并高于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8d,研究组D3、D4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8d研究组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全肠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中使用安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术后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全胃肠外营养对大肠癌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 :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的胃肠外营养 19例与常规胃肠外营养液 2 0例比较。结果 :研究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1.88± 0 .5 1)× 10 9/ L ]明显上升 ,与对照组 [(1.4 1± 0 .34)× 10 9/ L]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两组间术后血白蛋白无明显差异。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伤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丙氨酰 -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胃肠外营养液能提高大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细胞数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陈志宏  林万隆 《中国药师》2007,10(7):677-679
目的: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对胃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TPN)支持,试验组在TPN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注射液。化疗后第1天开始对两组患者行营养支持,时间1周。于化疗前及化疗后第1天、第8天分别抽取外周血测定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_3~ 、CD_4~ 、CD_8~ ,及(CD_4~ )/(CD_8~ )比值。结果:化疗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下降;化疗后第8天,试验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所恢复,其中CD_3~ 、CD_4~ 和(CD_4~ )/(CD_8~ )比值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含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的营养能有效改善和增强胃癌患者化疗后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的肠外营养对胃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胃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7d给予等热量(98.0kJ·kg-1·d-1)、等氮(0.25 g·kg-1 ·d-1)的肠外营养治疗,试验组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0.5 g· kg-1 ·d-1.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7d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各细胞及体液免疫指标及氮平衡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术后第2d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d时,均有回升,但对照组回升较慢,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及体液免疫指标都出现下降,术后第7d,对照组的IgG仍显著低于术前(P<0.05),其他均基本恢复到术前,试验组的IgA、I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氮平衡,术后第7d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胃肠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更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和免疫状况,从而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肿瘤并营养不良患者根治术后抗生素联合不同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术后均抗生素治疗);对照组(30例)联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抗感染疗效判断和测定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检查。结果 2组术后治疗第7d抗感染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4d后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临床疗效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2):286-290
目的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对患者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随机(1∶1∶1)、平行对照试验,将需要肠外补充营养的外科重症患者(≥18岁)按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剂量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研究。结果第7日(D7)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感染性并发症、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剂量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非感染性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肠外营养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有助于降低外科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和ICU住院时间,添加高剂量丙氨酰谷氨酰胺双肽制剂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助于增加外科重症患者支链氨基酸含量,改善蛋白质代谢,提高血浆蛋白水平,添加高剂量可能效果更佳;有助于降低外科重症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用于脓毒血症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1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16例,根据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予常规营养支持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1周后,2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免疫球蛋白A与2组免疫球蛋白M、G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免疫球蛋白A、M、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常规营养支持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脓毒血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机体损伤,有效控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胃肠道术后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双肽的临床效果和护理对策,作者对73例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精氨酸(Arg)强化的肠外营养(TPN)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胃肠癌患者,术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TPN,30例),试验Ⅰ组(TPN+Arg 15 g,30例)和试验Ⅱ组(TPN+Arg 30g,30例),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白蛋白、总蛋白、C3、C4、CD4+ 、CD8+、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g强化的TPN试验组患者免疫功能在术后第4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着精氨酸剂量的增加,总蛋白、CD4+ 、CD8+、CD4+/CD8+等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精氨酸强化的TPN能提高胃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添加精氨酸30 g优于15 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薄芝糖肽降低消化道肿瘤辅助化疗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 8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薄芝糖肽联合化疗,8 mL/d,静滴,于每周期化疗第1天始,连续14 d。对照组:单纯化疗。评价治疗前后两组血液学、胃肠道、肝功能、变态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液学毒性、胃肠道毒性、变态反应毒性及周围神经系统毒性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脏毒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芝糖肽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血液学毒性、胃肠道毒性、变态反应毒性、周围神经毒性,不增加肝脏毒性,而且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毒的化疗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在大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 ( Gln)强化的肠外营养 ( TPN )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的作用。方法 :4 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 TPN+ Gln)和对照组 (常规 TPN) ,观察氮平衡、血浆白蛋白水平、术后疲劳评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 13.12± 3.2 1) d,而实验组为 ( 10 .90± 2 .81) d,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水平相似 ,在术后第 8天实验组白蛋白水平普遍高于对照组 ,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术后8d实验组氮平衡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0 .0 1) ;术后第 8天实验组患者主观感觉好于对照组 ( P<0 .0 5)。结论 :大肠癌患者术后予以 Gln强化的 TPN支持 ,比常规 TPN更有利于术后负氮平衡的改善及血浆白蛋白的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并能显著改善术后疲劳  相似文献   

14.
高培平  关景丽  赵新超 《中国药房》2012,(21):1960-1962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甲氨蝶呤0·5mg·kg-1,3d1次)和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0·2、1·0mg·kg-1,每日1次),每组10只,后4组用完全弗氏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建模给药后第16天开始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给药15d。评价建模给药后各组小鼠关节炎指数(3d1次),检测建模给药30d后各组大鼠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含量和CD4+T/CD8+T细胞比例,以及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更高,外周血CD4+T、CD4+T/CD8+T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FN-γ、IL-4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硼替佐米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更低,外周血CD4+T、CD4+T/CD8+T细胞比例及血清中IFN-γ、IL-17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仅硼替佐米高剂量组IL-4表达明显增加(P<0·05);硼替佐米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水平减缓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联合吗啡对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取大鼠行手术建立CCI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组(5mg·kg-1)、吗啡组(3mg·kg-1)和联用组(卡马西平5mg·kg-1+吗啡3mg·kg-1),每组16只,术后第8天分别注射相应药物,连续5d,同时设立假手术组进行比较,观察各组大鼠术后和给药过程中有无感染、自残等现象,检测给药前和给药第1、3、5天以及停药2d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变化。结果:所有大鼠术后和给药期间均无感染和自残等现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给药前和给药后各时间点的PWMT、PWL均明显减弱或缩短(P<0.01);与吗啡组比较,联用组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的PWMT、PWL均明显增强或延长(P<0.05或P<0.01);与给药前比较,联用组大鼠给药后各时间点的PWMT、PWL均明显增强或延长(P<0.01),卡马西平组和吗啡组大鼠停药2d后的PWMT、PWL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吗啡能明显减弱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和热痛反应,延长吗啡作用时间,改善吗啡耐受。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Glutamine has been shown in numerous studies to reduc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which can be increased by chemotherapy.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reports that conduct on its clinical effect on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Aim  To examine whether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alanyl-glutamine dipeptide can ameliora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Methods  Forty-four patients with gastric or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ing WHO side-effect grading system of grade 2 or higher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control group ( n  = 22) or Gln group ( n  = 22) during next cycle of chemotherapy. Patients were crossed over to the alternate treatment during chemotherapy cycle 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same chemotherapy regimens as screening cycle and in the Gln group, the patients received chemotherapy and alanyl-glutamine.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20 g of alanyl-glutamine dipeptide was given for 5 day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lasma glutamine level in the Gl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plasma endotoxi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scores of nausea/vomiting and diarrho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alanyl-glutam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disruption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联合氟西汀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直肠外科接受肠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58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进行基础护理,单独组(19例)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口服莫沙必利,联合组(19例)在单独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氟西汀。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肠鸣音次数、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外周血肠激素(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变化、治疗前后抑郁自评分数变化及术后总体疗效。结果 术后3 d及5 d,与常规组比较,联合组肠鸣音次数明显升高(P<0.05,P<0.01),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胃动素水平明显增加,而生长抑素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抑郁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及单独组(P<0.05);3组患者术后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及单独组(P<0.05)。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氟西汀可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可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8.
吻合器在门奇静脉断流术中应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吻合器行食管下端部分切除再吻合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01~2001-12因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研究组)行门奇静脉断流合并食管下端吻合器切除吻合,30例(对照组)行单纯门奇静脉断流,观察两组患者的自由门静脉压变化,术后再出血率,手术病死率,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两组门静脉压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25个月,再出血研究组1例,对照组6例(P<0.05)。两组均无手术病死。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研究组1例,对照组8例(P<0.01)。吻合口狭窄,研究组2例,对照组无(P<0.05)。吻合口瘘研究组1例,对照组无。结论在门奇静脉断流术中,应用吻合器作切除吻合是一种安全、止血更彻底的术式,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阿米替林对SNI大鼠脑脊液中EAAs-IAAs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AMI)对分支选择结扎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大鼠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EAAs-IAAs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NI模型组(B组)、SNI+AMI组(C组),A组和B组经腹腔注射分别给予0.2ml生理盐水、C组腹腔注射给予10mg·kg-1阿米替林,每日2次。在动物模型制做前0d及后1、3、5d测量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并在体测量CSF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大鼠机械痛阈值随时间下降明显(P<0.01),Glu、Asp的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P<0.01),GABA、Gly的表达在术后1d升高(P<0.01和P<0.05),在术后3d下降(P<0.01和P<0.05)、术后5d下降(P<0.01);C组大鼠较B组机械痛阈值提高(P<0.01),Glu、Asp的表达在术后3、5d下降(P<0.01),GABA、Gly的表达在术后5d升高(P<0.01)。结论 AMI可能通过纠正脊髓水平EAAs-IAAs失衡,减轻外周损害,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