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 (QTd)是指常规心电图 1 2导联中Q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用这个差值来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情况 ,从而探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1 ] 。本资料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QTd的测量分析 ,探讨QTd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正常对照组 40例 ,男 2 2例 ,女 1 8例 ,年龄2 5~ 62岁。经临床检查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 ,同时排除电解质紊乱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高血压病 98例 ,Ⅰ期 2 5例 ,男 1 6例 ,女 9例 ;Ⅱ期38例 ,男 2 1例 ,女 1 7例 ;Ⅲ期 35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 1 9例 ,男 1 0例…  相似文献   

3.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体表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脏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差异〔1〕。业已发现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EH LVH)患者QTd增加与不良预后有关。本文分析32例EH LVH,30例高血压病无左心室肥厚(EH-LVH)与51例正常对照组QTd比较,以研究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与结果一、研究对象选自1996~1998年我科收住的62例高血压病(EH)患者,男38例,女24例,年龄39~84岁,平均62±11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QT间期延长综合征,继发…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汝任 《临床荟萃》2000,15(10):450-451
高血压病左室克服后负荷重塑,其构型分为四类:正常左室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1],而在左室重塑过程中也许会影响心室复极离散度,分析16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探讨不同构型与QTd的变化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63例住院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8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60±14)岁,病程(13±10)年,排除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束支阻滞、房颤、电解质紊乱等,未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将163例患者随机分为A、B、…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对QTd、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无LVH组、无LVH伴缺血性ST-T改变组。LVH组QTd、QTcd比较差异显著;无LVH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室肥厚、心肌缺血使QTd、QTcd增大,表明QTd在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评价抗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元  张立  付华  张庆 《华西医学》1999,14(2):167-168
为了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我们测定了25例AMI患者的QTd、心率校正QT离散(QTcd)和改良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Lcd),并与25例正常对照比较,发现AMI组上述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AMI随病情好转,上述三个指标也明显下降(P<0.001),同时发现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上述三个指标明显增高(P<0.01)。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AMI疾病转归及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8.
9.
QT间期离散度(QTd)被认为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即心肌电不稳定性的简单、无创的检测指标〔1〕。我们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d,观察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52例CHF患者,依据有无恶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10.
肖广辉  任美书  曹丽 《临床荟萃》1999,14(9):390-391
心率变异性(HRV)的分析可提示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似优于其他预报因素。频域分析更能直接反映心脏迷走-交感神经活动及其平衡情况。QT离散度(QTd)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组共60例,均选自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诊断符合WHO标准。剔除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无严重心律失常,未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阿托品、胺碘酮等影响心率的药物。使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诊断仪(美国HP77020AC),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室间厚度,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  相似文献   

11.
测定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曹丽  张广明  肖广辉 《临床荟萃》2000,15(5):196-196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与冠心病(CAD)患者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18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0例冠心病屠 和30例健康人的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组QTd,QTcd较Ⅱ组,Ⅲ均显著延长,Ⅱ组QTd,QTcd较Ⅲ组显著延长。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且二者均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危险性关系陶志刚王洪敏急性心肌梗塞(AMI)常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尤其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可导致患者死亡。为研究QT离散度(QTd)与AMI患者危险性的关系,测定了100例AMI患者的QTd。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心力衰竭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其中心力衰竭患者49例,正常对照组43例。结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QTd、QTc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尤其以心力竭死亡组增加更明显。心力衰竭死亡组TQd均值为68.33,提示QTd明显增大是发生意外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计算机自动测量 QT离散度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并进行简单分析。方法 采用 Marquette公司 12导联同步心电记录仪及其 QTguard系统 ,对 85 2例健康成年人的 QT离散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1均值及其 95 %可信限范围分别为 :GQTd( 2 5 .2 6± 10 .3 1) ms;GQTcd:( 2 9.2 6± 13 .83 ) ms;PQTd:( 18.18± 11.2 0 ) ms;PQTcd:( 2 1.46± 13 .5 0 ) ms;PQTPd:( 2 2 .66± 12 .60 ) ;PQTPcd:( 2 4.11± 13 .5 3 ) ;GQTPd:( 2 9.79± 13 .2 2 ) ms;PQTPcd:( 3 2 .0 4± 14 .60 ) ms。 2所有指标均与年龄无关。 3心率、GQTd、GQTPd、QT存在性别差异 ,但以心率校正后则无性别差异。结论 使用校正 QT离散度指标不需要考虑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临床应用特点及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第一作者以支架置入,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等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支架置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QT离散度影响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文献22篇.常用支架为金属裸支架与药物支架.金属裸支架置入操作简便易行,并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临床应用优势,但术后早期再狭窄发生率高;药物支架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但远期安全性尚不明确.同时因经济投入高、置放技术要求严格等不易进行临床推广.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支架置入显著缩短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结论:支架置入显著缩短QT离散度以及校正QT离散,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不同类型支架置入引起QT离散度的对应性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QT离散度、校正后的QT离散度、最长QT间期、最短QT间期、QT间期、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大于杓型组。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QT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麻醉前后的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麻醉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并计算出 5 5例手术病人麻醉前后的QT、QTc离散度 ,其中 12例为全身麻醉 ,4 3例为连硬麻醉。结果 :麻醉后病人的QTd、QTcd大于麻醉前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全身麻醉后QTd、QTcd增大较连硬麻醉后更为明显 (P分别 <0 .0 5和 <0 .0 1)。结论 :麻醉可增大心室肌的复极离散度 ,可能与麻醉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相关 ,麻醉过程中应加强心脏监护 ,确保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 T离散度 ( QTd)系指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 QT间期存在的差异 ,反映了心室复极的情况 ;心率变异性 ( HRV)系指心率快慢的差异 ,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近年来 ,这两项检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对 32例冠心病患者的 QTd及 HRV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分析及评价。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确诊为冠心病的 32例为研究组 ,年龄 42~ 77岁 ,平均年龄 6 0 .3岁± 8.7岁 ,男 2 0例 ,女 1 2例 ,男、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 6 0 .4岁± 8.0岁 ,6 0 .2岁± 1 0 .2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各 3例 ,高血压并冠心病 1 0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