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通过需求评估,对目标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建筑工地流动人群对“每次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等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仍然较低,仅有43.6%;同时建筑工地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变化有了明显变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掌握安全性行为的观念和技能是建筑工地流动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能有效地引导、动员民工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萝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尝试以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对健康教育进行评估,探索在流动人口中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模式.方法 以萝岗区企业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200人进行了基线调查并实施健康教育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前企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6%,干预后上升到88%,干预前问卷得分(20.69±7.93)分,干预后问卷得分(25.53±9.17)分(P<0.01),干预效果明显.结论 萝岗区近20万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企业平台对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本地区的1000例流动人口,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0例,干预组采取录像、讲座、手册和复合干预的措施进行艾滋病健康知识的教育,对照组无教育措施,对2组流动人口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中,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上升率,在录像、讲座、手册和复合干预上分别为:9.06%、15.39%、9.68%、13.91%。结论: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的实施中,采取以讲座为主的多种结合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上的认识水平和普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集中式宣传教育干预对服务娱乐场所外来流动青年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索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干预的策略及措施。方法在宣传干预的所有服务娱乐场所中,按分层整群抽取南宁市2家娱乐会所、2家KTV、2家酒巴、2家星级宾馆从业流动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在宣传干预前后分别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性病知识、性病就医行为、艾滋病知识、艾滋病预防措施等的正确认知均有显著提高(P〈O.01);集中式宣传教育干预总得分由干预前17.93分上升为干预后的19.63分(P〈0.01)。结论服务娱乐场所流动青年艾滋病集中式宣传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社区水平上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流动人口的工作或居住场所作为干预现场.充分利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采用宣传、咨询、集中授课、门诊外展服务、发放回访卡、免费派发艾滋病性病知识手册、安全套和同伴教育等方法进行干预,运用行为监测、血清学检测及问卷和定性访谈方法评价干预技果.结果 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安全套的使用率,接受HIV自愿咨询检测率明显上升.对社区承担艾滋病服务接受性达到66%以上.结论 社区有能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建立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方法,以基层村委会和保健站为源头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实施,使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得到提高,艾滋病自愿咨询率明显上升,自我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结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干预模式的方法可行,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粱国民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9):849-850
目的评价在艾滋病流行的农村地区,针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开发以礼品扑克为信息载体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方法通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人群、材料核心信息,开发出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扑克,在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发放并使用;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价。结果共印制礼品扑克2万付,抽查的建筑工地100%的民工都认真看了扑克的内容,有61.8%(248/401)的民工已经使用;99.3%的民工喜欢礼品扑克;99.3%认为从礼品扑克上了解到的内容对自己有帮助或有些帮助;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更多的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掌握了艾滋病防治知识(P〈0.01);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及个人参与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意愿有了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艾滋病流动地区,对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免费发放印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礼品扑克,是引导、动员民工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态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模式,预防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和蔓延。方法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政府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动员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明显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多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已经形成,目标人群主动咨询检测的意识增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是可行和可推广的。但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经费不足、部门配合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在我国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今后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并按照事先定义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不合要求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用Revman4.2进行综合定量Meta分析。结果干预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能否从表面上看出来"的知晓率提高了37%(95%CI:0.23~0.50);"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能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率提高了27%(95%CI:0.20~0.34);"保持单一性伴能否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的知晓率提高了18%(95%CI:0.03~0.32)。根据干预前基线率值进行亚层分析后,异质性分析显示干预前基线率越低,干预效果越好。结论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对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的知晓率,促进其采取保护性性行为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以探索适应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沧县职教中心的225名学生及沧县人才劳动力输出培训地的201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流动人口中职教中心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务工人员。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无明显差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职教中心学生明显高于务工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人群对母婴传播的知晓率均偏低。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以握手拥抱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最高,且两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人群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非常低。同时两人群均缺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及自愿咨询检测的了解。结论调查表明,我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流动人口中抽取工厂工人、建筑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共计765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结果井陉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70±9.57)岁,已婚人口占73.6%,初中文化程度者占66.3%。建筑工人、工厂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3.2%、73.9%、58.2%。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结论流动人口对艾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职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有差异,应根据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职业特点,制订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流动人群艾滋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流动人群的特点,以及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特点和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这是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跟全球的发展趋势相似。结论加强多部门合作,深入开展社区干预,对流动人口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减少社会歧视,可以降低艾滋病发病率和提高感染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邢台市流动人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感染现况以及对艾滋病流行形势产生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2009年检测发现的流动人口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发现流动人口HIV感染者87例,占全市HIV感染者总数的26.4%。其中省间流动者74例,占85.1%(74/87),涉及全国19个省3个国家,省内跨市流动者13例,占14.9%(13/87),分布在全省4个市。流动人口的HIV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在20~39岁者63例,占72.4%(63/87)。男女之比为2.95:1.00。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共53例(其中异性36例、同性17例),占60.9%(53/87)。对这些流动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的68例,占78.2%(68/87)。结论流动人口HIV感染是目前邢台市传播H IV的最危险因素,并已造成HIV二代传播。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跨区域转诊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流动人口肺结核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转诊干预效果及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干预前后对照设计,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自行设计的跨区域转诊“患者强化宣教和转入地密切联系”干预,基线对照期为干预期前一年。同时采用医务人员深入访谈和患者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流动人口肺结核治疗管理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阶段共转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204名,干预致转出患者提前告知率提高22.4%、重登率降低42.1%,但转出率受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较基线期略增高0.5%。患者自身工作、生活、经济等原因致失访和异地结防机构地址电话信息更新不及时和不准确、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公设备缺乏(如传真机、网络或长途电话)等致沟通不畅是影响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专业机构通过干预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和转入地的配合度,但是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工作仍需不断探索和推动社会各部门共同关注、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流动人口肺结核病患者强化服药期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把120例佛山市流动人口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服药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对强化服药期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家属或亲友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采用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治疗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问卷对两组患者作测评,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综合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化服药期护理干预能监督流动人口肺结核病患者规范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晋江市流动人群艾滋病(AIDS)相关行为与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依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的要求,在晋江市建筑工地、企业/公司、餐饮宾馆和劳务市场等场所开展流动人员艾滋病监测工作,分析目标人群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态度以及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此次监测共调查了400名流动人员,平均年龄(29.90±10.39)岁,20~49岁之间的人员占总调查数的82.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29%(116/400);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00%,其中以建筑工地流动人群知晓率为最低,仅47.00%;有性经历的有246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14人,占5.69%,"有时使用"的有49人,占19.92%;实验室检测发现了梅毒抗体阳性3份,HCV抗体阳性1份,未检测到HIV抗体阳性标本。结论: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极有可能会成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桥梁式人群,需进一步加大和改进晋江市的宣传干预策略,努力提高该人群的防艾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辅食添加干预对城市流动人口婴幼儿的影响,探讨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婴幼儿持续可行的辅食添加干预模式.方法 抽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出生的广州市流动人口婴幼儿300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名;干预组进行科学喂养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现场制作示范、家庭访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喂养,不施加...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社会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完全康复。方法:采用自制肺结核病患者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分别对200例广州市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收入水平的结核病患者对家人情感需求和对朋友的情感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水平的结核病患者对朋友的情感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的自我情感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患者的情感认识和健康情感行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宣教,加强社会和经济支持,提高患者心理信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