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 2016年3月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选取所在地区100名经济活动大于3个月的务工流动人口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比较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实施前、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实施前本次实验参与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5.0%,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实施后本次实验参与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流动人口实施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个体对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知晓率,对提高艾滋病预防干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萝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尝试以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对健康教育进行评估,探索在流动人口中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模式.方法 以萝岗区企业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200人进行了基线调查并实施健康教育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前企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6%,干预后上升到88%,干预前问卷得分(20.69±7.93)分,干预后问卷得分(25.53±9.17)分(P<0.01),干预效果明显.结论 萝岗区近20万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企业平台对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李端  闫永平  刘家政  陆松鹤  张磊  苏海霞  卢娟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3):1092-1093,1097
目的了解商洛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掌握流动口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在流动人口中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商洛市3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的建筑工人、宾馆和酒楼服务员、美容美发人员AIDS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总体上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缺乏了解,知识水平普遍较低,54.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看起来健康的人不会携带艾滋病毒,对目前艾滋病是否有可靠的疫苗以及母婴传播预防等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有50.0%的人对艾滋病毒感染者感到害怕、紧张并会躲避,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以电视最高。结论流动人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加强综合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结论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市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200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对对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好数据记录,继而对其实施健康教育,记录健康教育干预后所有研究对象的对艾滋病的相关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干预后,虽有部分人群对艾滋病仍存在恐惧心理,基本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但全部研究对象对艾滋病各项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康教育在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流动人口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意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 结果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 结论 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低档暗娼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不同干预模式效果进行评价,为筛选和采取有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7年对桂林市低档暗娼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行为学特征开展基线调查及干预后调查,对干预模式和干预效果做出统计学评价。结果答对8个艾滋病知识问题的暗娼构成比综合干预组高于外展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8,P0.01),综合干预组干预效果无论是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χ~2=11.40,P0.01)还是最近一个月,性行为每次使用安全套率均高于外展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0.01)。结论采取外展干预和同伴教育联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弥补了单一外展干预措施的缺陷,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应对低档暗娼人群流动性大的特点,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经商业性途径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干预的效果,为推广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经验与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干预镇和非干预镇抽取社区居民/农村村民、青少年学生、流动人口三组人群作为调查目标人群,共调查1208人。结果:干预镇居民和非干预镇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具有显著差异,干预镇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明显好于非干预镇。结论:增城市石滩镇开展艾滋病社区综合防治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可以逐步探索推广,因地制宜,以控制艾滋病在社区人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都市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相关知识和高危性行为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同志社区内以"滚雪球"的方法招募MSM,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共纳入118名MSM,MSM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3.4%,但对艾滋病相关治疗、政策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较低(15.3%~82.2%).最近3个月,有51.6%的MSM自述有2~5个性伴,但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仅占31.3%.不同年龄及近3个月不同工作情况的MSM对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伴数及安全套使用频率不同的MSM艾滋病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MSM存在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不一致、知识与高危性行为分离现象,提示在该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艾滋病相关的治疗、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楚雄市高危女性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探索城市女性服务人员中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干预的方法和措施并评估其效果.方法 对高危女性人群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干预和问卷调查,并对2次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 目标人群艾滋病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8.3%上升到干预后的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3,P=0.000),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78.2%上升至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95,P=0.000).结论 2008年比2007年的效果有较大的提高,说明干预作用大大增强.因此,对城市高危女性人群艾滋病进行综合行为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霍彦 《医学综述》2012,18(23):3977-3979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其防治工作愈加艰巨,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直接关系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医务人员对艾滋病KAP及干预措施的研究予以综述,分析当前医务人员对艾滋病KAP现状及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改善歧视态度、强化职业暴露防护行为和积极采取相应KAP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推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流动人口中抽取工厂工人、建筑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共计765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结果井陉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70±9.57)岁,已婚人口占73.6%,初中文化程度者占66.3%。建筑工人、工厂工人、长卡司机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73.2%、73.9%、58.2%。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广播和免费宣传材料。结论流动人口对艾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职业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有差异,应根据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职业特点,制订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徐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17
目的了解南海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海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根据国家督导评估方案计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4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显示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校内青少年和流动人口。四类人群对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感染艾滋病有较高的知晓率,而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的前三位为电视、报刊和免费宣传栏。结论不同特征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差异,提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羁押人员艾滋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探讨羁押人员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模式。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羁押在昆山市看守所的羁押人员的HIV防治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并对2005年以来所有新进看守所的羁押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自2005年以来昆山市共对羁押人员HIV抗体检测17 115人HIV抗体检出率为0.093%。羁押人员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为63.96%,其中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4.76%,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0.09%。其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和互联网上获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渴望通过观看录像、宣传材料和专家讲座来了解性病艾滋病知识。结论昆山市羁押人员艾滋病的感染率较高,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较低。通过健康教育、监测检测、流动人口管理、警务人员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多部门合作等综合防控措施是预防控制羁押人员感染艾滋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方琼英  吴琼  彭庆玲 《中国病案》2011,12(10):71-72,M0002
目的提高对流动人群艾滋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流动人群的特点,以及流动人口中艾滋病感染特点和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明显,这是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艾滋病受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跟全球的发展趋势相似。结论加强多部门合作,深入开展社区干预,对流动人口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方式,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减少社会歧视,可以降低艾滋病发病率和提高感染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以探索适应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沧县职教中心的225名学生及沧县人才劳动力输出培训地的201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流动人口中职教中心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务工人员。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无明显差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职教中心学生明显高于务工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人群对母婴传播的知晓率均偏低。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以握手拥抱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最高,且两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人群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非常低。同时两人群均缺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及自愿咨询检测的了解。结论调查表明,我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洪培昆  曾献礼  赖青波  谢翔  张伟 《吉林医学》2010,31(36):6735-6737
目的:了解晋江市流动人群艾滋病(AIDS)相关行为与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依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的要求,在晋江市建筑工地、企业/公司、餐饮宾馆和劳务市场等场所开展流动人员艾滋病监测工作,分析目标人群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态度以及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此次监测共调查了400名流动人员,平均年龄(29.90±10.39)岁,20~49岁之间的人员占总调查数的82.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29%(116/400);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00%,其中以建筑工地流动人群知晓率为最低,仅47.00%;有性经历的有246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14人,占5.69%,"有时使用"的有49人,占19.92%;实验室检测发现了梅毒抗体阳性3份,HCV抗体阳性1份,未检测到HIV抗体阳性标本。结论: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极有可能会成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桥梁式人群,需进一步加大和改进晋江市的宣传干预策略,努力提高该人群的防艾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9—2011年艾滋病流行特点,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9—2011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1年深圳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2982例,其中HIV感染者2139例,AIDS病人843例。男女性别比为4.8:1;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组,占77.7%,平均年龄(32.9~0.6)岁;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人群占68.9%;流动和暂住人口占86.5%;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76.6%,其中同性性传播的占31.9%,且异性性接触传播和同性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比重均逐年上升(P〈O.01)。结论深圳市HIV/AIDS人群以流动和暂住人口占绝大多数,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性性传播应给予关注。近期的控制策略为遏制经性途径传播的速度,预防二代传播,加强对男同性恋人群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9.
姚远  熊鸿燕  李大兴  李南  易辉容  龙前进 《重庆医学》2012,41(15):1529-1531
目的探讨通过地区性干预模式的建立,达到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传播和蔓延的目的。方法建立一套以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施多年的干预活动,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对干预效果和模式进行评价。结果经过5年的实践,地区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得到建立,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得到提高,综合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以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流动人口综合干预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张强  邱望  涂玉山  陈晓燕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55-1356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2009年与2010年艾滋病疫情分析与对比,发现艾滋病流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2009~2010年宝安区的HIV感染情况数据,采用Excel与SAS软件建库统计指标计算与分析。结果宝安区在2009年与2010年发现艾滋病疫情分别为204例与229例,户籍分布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上;感染者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主要分布在20~40岁之间,感染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血液传播比例不断下降。结论目前应该重点对流动人口以及MSM人群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