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 《吉林医学》2007,28(9):1111-11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 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GE—DIASONICS高频超声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P脉压差〉5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40-55mmHg者(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清  关浩增  李娟莲 《广西医学》2004,26(10):1431-1432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分析 12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 (CC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发生率并与 4 5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P <0 .0 5 ) ;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 ;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 ,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监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Acuson128XP及PHILIPSM2540A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2MHz线阵探头。对80例初发或未接受过系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0~50mmHg者为一组,脉搏压差>50mmHg者为一组,观察其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脉压差>50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50mmHg者(P<0.001)。结论:超声检查监测可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及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90例为高血压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及软斑为主,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均为强回声斑块.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明显降低(P<0.01),血管阻力指数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血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计算8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斑块形成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及粥样斑块形成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的分析研究.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50例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痛患者及50例正常时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内膜粗糙、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不明显(P>0.05),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结论 糖尿病组以内膜增厚为主(P<0.05),斑块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病组;而斑块则以高血压病为显著增多(P<0.05);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组的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更明显,斑块形成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HDI型超9彩色声像仪,观察4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8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内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发现:(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主干与不处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粥样硬化斑块32例,占78.0%;(2)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脑梗死组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舒张期末流速值、最高流速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同时做颈动脉彩超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对颈动脉内膜异常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年龄、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BG、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血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内膜和UA、TG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IMT的变化与血UA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U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应用HDI型超9彩色声像仪,观察4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8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内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发现:(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主干与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粥样硬化斑块32例,占78.0%;(2)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脑梗死组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舒张期末流速值、最高流速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反映外周阻力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软斑块是可能发生潜在老年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脉压与IMT及斑块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结论:脉压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率呈正相关,这与国内许多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相似。高血压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对脉压和颈动脉IMT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干预,有助于临床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测,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无创、简便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60mmHg组25例和脉压40-60mmHg组26例,入选者做冠状动脉造影,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根据相关公式计算颈动脉紧张度,颈动脉扩张性,颈动脉僵硬度。以左右颈动脉系统全部宽块分级的总和计算宽块指数,作为评价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94±0.15)mm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为(1.46±0.32)mm,颈动脉僵硬度为(3007.3±1022.47),均明显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1或P〈0.05)。而颈动脉扩张性为(0.12±0.08)、紧张度为(2.31±1.03),明显比脉压40-60mmHg组降低(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92%、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68%,脉压〉60mmHg组升高(P〈0.01或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与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9、0.752、0.596,P〈0.01或P〈0.05)。颈动脉紧张度及颈动脉扩张性与脉压呈负相关(r分别为-0.626、-0.598,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