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以及变化。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2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患者,对其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骨科创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本院的治疗,所选取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发生率为25.45%,对其进行预防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前发生下肢静脉溶栓患者大腿肢体周径差为(5.5±2.1)cm,溶栓治疗后大腿肢体周径差为(1.6±0.6)cm,则治疗前后,大腿肢体周径差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科创伤手术患者,需加强临床观察,针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要做好预防,多给予患者抗凝栓、溶栓、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塞通结合常规疗法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0月髋部骨(包括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均≥75岁)126例,随机分为血塞通组66例(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常规治疗组60例。结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率血塞通组为98.48%,常规治疗组为88.33%(P〈0.05)。结论血塞通结合常规疗法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30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安全可靠、且无创伤,使用尿激酶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需早期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及降低其发展为肺栓塞的概率。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58例采取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和早期治疗,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概率。结果治疗组5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只有1例在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采取有效治疗后均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对照组未采取预防血栓治疗,结果 2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例出现肺栓塞,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加强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积极妥善地进行术前术后治疗,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6.
万味柏  张寿  郭祥 《海南医学》2004,15(2):34-34,3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及术后如何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法 取老年患者并存在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等下肢骨折及术后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人群138例临床上对其进行系统的预防、治疗。结果 发病率1.44%,发病后进行溶栓、手术取栓等治疗后疗效标准达优。结论 对老年下肢骨折、术后等易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对发病率的控制及治疗疗效,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136 例手术后患者采取早期功能锻炼及抗凝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于术后第7d 超声检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结果:136 例骨科术后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后有3 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1%,采取溶栓、抗凝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下肢溃烂、坏死及肺、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骨科患者下肢疾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当药物溶栓、抗凝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所引起,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制动是非常重要的发病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创伤、心力衰竭等。  相似文献   

9.
郝敬铎  岑雪英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48-1348,1350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静脉血栓栓塞症3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特征,为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与及早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三间教学医院15年来确诊的VTE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43例(1992-200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生于左下肢者(67.5%)多于右下肢者(26.1%)。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89.2%)、卧床≥3d(58.7%)、4周内行手术者(20.4%)、恶性肿瘤(16.8%)、糖尿病(12.3%)、曾发生静脉血栓病史者(11.1%),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40%。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疼痛与压痛(49.4%)、下肢肿胀(69.9%)、患者小腿〉健侧≥3cm(55.8%)。肺栓塞(PTE)主要症状为胸痛(35.3%)、心率〉100次/min(47.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DVT和多层螺旋CT对PTE的辅助诊断效果佳。结论警觉DVT-PTE存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细致掌握临床表现,及时应用辅助诊断技术,可提高诊断水平并可加强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诊为下肢DVT的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84例患者中,彩超诊断下肢DVT68例,左下肢49例(72.1%),右下肢19例(27.9%),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所有68例患者中,急性期39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9例。DSA检查诊断下肢DVT66例。彩超诊断68例中,64例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4例DSA检查阴性。彩超检查正常18例中,2例经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超诊断DVT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具有可重复性,与DSA检查一致性好,在下肢DV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老年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7例老年手术患者采取预防DVT的干预性护理措施,监测DVT发生情况及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47例患者中,2例发生DVT,45例痊愈出院;8项血浆凝血指标中,除血浆D-二聚体含量手术前后均高于正常值外,其余7项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术后高于术前(P〈0.01)。结论对老年手术患者采取预防DVT的干预性护理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6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至2011年住院DVT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获得性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DVT患者617例,男∶女=1∶1.21,中位年龄56(12~92)岁。其中初发DVT患者550例,占89.14%,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其中男性高发年龄在50~70岁,女性高发年龄在40~60岁。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外伤和(或)手术(49.1%)、初发年龄70岁(20.7%)。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9.6%。104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其中的34例患者还同时检测了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抗凝蛋白总缺乏率达53.8%,且以PS缺乏为主,占35.6%。同时具有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6%。DVT患者血脂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随着这四种指标值升高,DVT患病率也升高。结论住院DVT患者的初发年龄集中在40~70岁,其中女性比男性提早约10年,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为外伤和(或)手术、年龄70岁,遗传性危险因素以PS缺乏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使DVT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骨科住院下肢骨折病例伤后7~10天血浆DD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同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81例DD阳性,其中12例患者被确诊为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D阳性组FPG、LDL-C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P〈0.05);DD阳性患者中DVT阳性组DD、FPG水平显著高于DVT阴性组(P〈0.05),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FPG、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12、0.289,P〈0.05)。结论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增加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创伤中心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创伤患者50例,术后发生DTV者25例为DVT组;术后未发生DVT者25例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自身病因及手术相关因素以比较这些因素对DVT形成的影响.比较DTV组采用机械辅助药物治疗与综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①DTV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吸烟酗酒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TV组患者手术时间[(3.98 ±0.28) min]及制动时间[(8.21±1.3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34±0.35)、(4.67±0.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TV组患者中机械配合药物的治疗综合效果为63.7%(7/11),低于综合手术治疗的85.7% (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原因不仅与手术操作等外在因素有关,还跟自身带有的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内在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