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KD)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KD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研究表明KD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新的危险因素,其血管病变的中远期预后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KD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 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二例治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由日本川崎于1967年首先报告。发病原因至今未清楚,是一种小儿急性皮疹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眼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舌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1例治验郭增木延(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241000)关键词:川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毛某,男,4岁,门诊病人。患儿高热1周余,烦躁,时而嗜睡,口唇潮红,干裂,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疹,咳嗽,呕吐,腹痛。曾在外院诊断为“败血症”、“急性颈部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5.
浅谈川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川崎病的辨证论治邱训洁(通州市人民医院236000)关键词川崎病,辨证论治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简称MLNS或MCLS,1967年川崎富作在日本首先发现,故又名川崎病。本病为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病,我国自1975年以来屡有报道。我...  相似文献   

6.
本病的诊断仍按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8年制定的标准。临床表现典型的表现经过3个可辨认的阶段:(1)急性期。发病1~11天。高热、 易激惹、 中毒表现。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7.
麦贤弟  李文益 《广东医学》2002,23(7):665-666
川崎病病因迄今未明 ,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 ,血小板异常升高 ,故目前仍以抗炎、抗凝等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对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至关重要。现就有关治疗方法作一简单介绍。1 急性期治疗川崎病诊断一旦成立 ,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炎、抗凝治疗 ,治疗愈早 ,心血管合并症发生率愈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HD -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是首选方案 ,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 ,降低血液中细胞因子含量 ,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1.1 HD -IVIG HD -IVIG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己获肯定 ,其疗…  相似文献   

8.
辨证治疗川崎病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免疫介导致全身血管炎性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3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崎病属小儿疑难重病,临床应及早诊断,须在发病10天内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方可防止发生冠状动脉瘤,否则预后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文中叙述了本病的西医诊断体会、中医分型证治及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小儿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5例川崎病患者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其临床特征。本组早期误诊率高达70%。结论:本病需与化脓性淋巴结炎、传染属于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风湿热等鉴别。主要用口服阿斯匹林及静脉注射丙种蛋白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22例分析乐清市人民医院儿科(325600)赵金飞[关键词]川崎病川崎病(Kawasakidisease)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点是持续5天以上的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两眼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膜状脱皮。但由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李欣辉  姚臻 《华夏医学》2009,22(4):668-67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完全KD组平均年龄小于典型KD组;不完全KD组的球结膜充血、口唇病变、手足硬肿和指(趾)端脱皮发生率均低于典型KD组,口唇改变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时间晚于典型KD组,发热、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不完全KD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开始使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时同迟于典型KD组,使用IVIG后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发生冠脉扩张各为5例.结论:年龄越小不完全KD发病率越高;不完全KD患儿的部分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生率低,开始使用IVIG治疗的时间较晚,可导致部分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延长,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过晚使用IVIG治疗将增加心脏后遗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朱庆 《新疆医学》2005,35(5):132-133
我科于2000年-2004年共收治不典形川崎病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笑寒  刘彩娥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09-2510
目的:探讨总结非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分析26例非典型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26例中,男16例,女10例,均发热持续5d以上,多具备现行KD诊断标准6条的2条~3条症状,伴其他脏器受累表现,由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扩张或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而确诊。结论:非典型KD早期症状少,多以累及其他脏器表现为主,可结合实验室指标以早期诊断或拟诊,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川崎病(KD)甚为常见,此病治疗复杂,如治疗方法不当则病情不易恢复,有的可引起后遗症,如扩张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有学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是小儿时期川崎病治疗不当所引起。因此川崎病及早诊断和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很重要,川崎病治疗上有很多争议,现将川崎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和如何正确选用药物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教学AB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52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状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52例患儿全部治愈,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对川崎病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川崎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53例     
我科1999年9月-2002年11月共收治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5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KD患儿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8个月-13岁,其中<2(岁)5例,2-(岁)35例,≥4(岁)13例,入  相似文献   

20.
陈琪  林志青 《华夏医学》2007,20(4):667-66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住院治疗的64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6项主要表现者28例(43.8%);符合5项主要表现者25例(39.1%);符合4项表现者6例(9.4%);有5例(7.8%)患儿病程中仅有发热,而无川崎病其它主要临床表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17例(26.6%)。治愈54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无1例死亡。除自动出院者外,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至3年,冠脉扩张〈4mm者均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4-7mm者约在6个月恢复正常,其中1例冠脉扩张9mm者仍在随访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者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