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甘味药的疗效及其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甘味理论和呈甘物质结构特征,研究了甘味药物疗效中“主补”、“主和”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联系。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它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中药口感,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增强病人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甘药多有多个极性基团,可与单个药物分子形成螯合,亦可同时与多个不同的药物分子起作用,使不同的药物成分互相协调,形成超分子结构与病灶作用。如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甘草与大枣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甘味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它减轻病人痛苦,改善中药口感,将对病人产生精神安抚作用,增强病人抵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它是甘味药物的重要功能之一,大量成药采用糖衣剂型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2.
3.
4.
5.
介绍酸味理论,讨论影响酸味强度的因素,研究酸味物质共同的化学基础,探讨酸味药物在人体中作用途径,解释酸味中药功能中主“主”、主“涩”以及其它特殊功能的化学和生物学原因。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中医属“绝经前后诸证”“郁证”“脏躁”等范畴,肾阴、肾阳不足,肝血亏虚,脾胃虚损为根本病机,可见潮热汗出、心烦失眠、腰背酸楚、情志抑郁等。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有限,而中医提倡标本兼治及辨证论治,需以补益肝肾,调补冲任,健脾养心,活血化瘀等治法为主,临床组方用药常使用甘味药,甘味药多归经脾胃,具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等作用,治疗配伍得当可获得显著疗效。本文分析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概述了甘味药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消渴患者应禁食甜味,中药中的甘味药多属甘,且成分多含糖类,据此临床上理应少用或不用甘味药物。但张发荣教授认为,甘味药不能与含糖量高相提并论,运用中医四诊合参,甘味药在治疗消渴病方面运用广泛。张老认为,消渴病总的病机为燥热为标而阴虚为本,治当以滋阴为主,滋阴药多味甘,结合消渴病之三消,运用相应的甘味药可顾护肺金、脾阴与肾精。 相似文献
8.
介绍酸味理论,讨论影响酸味强度的因素,研究酸味物质共同的化学基础,探讨酸味药物在人体中作用途径,解释酸味中药功能中主"收"、主"涩"以及其它特殊功能的化学和生物学原因. 相似文献
9.
甘味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补,能和,能缓”,尤其和其它性味的药物配伍后,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言“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在跟随导师临床过程中,体会到甘味药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就甘味药的补、和、缓等方面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徐春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2)
1基础化学之教改1.1更加注重自学的引导基础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的深化和提高,基础化学是无机、分析、物化三门化学内容的高度综合。是为后继中医药专业化学打基础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学科之间又相互交叉,学时、教学时数削减,使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潮热面红、眩晕耳鸣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脏躁""百合病"范畴,以肾精亏虚、阴阳失调、冲任气血不足为基本病机.甘味药是指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养阴生津药及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功效,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导师李浩...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以临床治疗肾实证应用较多的甘味药物甘草、茯苓为代表,从其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分子结构的角度,分析甘味药泻肾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从中国知网检索中医药治疗肾实证的文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MISS,V2.5),进行药物频次和性味频率分析。将分析结果中的核心甘味药录入至在线中医药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对核心甘味药与潜在作用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0首,包含中药72味,苦味药占35%,甘味药占34%,甘味药中甘草和茯苓出现的频率较高。甘草参与防治肾实证相关疾病的通路包括:醛固酮调节的钠离子重吸收、内分泌和其他因子调节的钙离子重吸收以及近端小管碳酸氢盐重吸收;茯苓参与防治肾实证相关疾病的通路包括:醛固酮调节的钠离子重吸收、内分泌和其他因子调节的钙离子重吸收。结论:甘味药可能通过AR、VDR、ADORA1、HTR2C以及ADORA2A等5个靶点,醛固酮与内分泌和其他因子对钠、钙离子重吸收的信号通路等2个途径,来调节水液代谢,从而发挥对肾实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创新型中药人才的培养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概述藏药六味中甘味的藏医药内涵,分析甘味藏药的基原分布、药性归属及其物质基础,阐述甘味藏药的八性、十七效等属性与三因盛衰之间的联系,探讨藏药配伍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应用,为藏医药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影响中药疗效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效成分的含量及提取率、有效成分的结构及稳定性、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及配比关系、溶剂及外界条件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