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22例高度致敏肾移植患者术前组织配型及预处理,术后抗排异方案以及肾功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7例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3~8次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降至30%以下,5例患者术前PRA仍大于50%.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1例(9.9%),抗排异反应未能逆转,予以切除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8例(36.3%),经甲强龙+ATG(ALG)冲击治疗后6例肾功恢复正常,2例转为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DGF5例(22.7%),予以血液透析+低剂量抗排异药物维持,肾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进行良好的组织配型,是高度致敏患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前行血浆置换降低高度致敏患者PRA,使用ATG或ALG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排斥反应逆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去除+血浆置换(PE)减少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32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30%(30%~90%)患者,先作血淋巴细胞去除加PE治疗(LAPE)1~3次后,当PRA<30%后才作尸体肾移植作治疗组。32例PRA阳性,强度≥30%(30%~70%)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排斥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68.8%(22/32)。治疗组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4%(3/32),P<0.001。结论淋巴细胞去除加PE治疗能明显减少有预先形成抗体的高敏患者的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治疗对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减少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46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30%(30%~88%)患者,先作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后,当PRA<30%才作尸体肾移植作治疗组。30例PRA阳性,强度≥30%(30%~77%)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作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排斥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3.3%(19/30)。治疗组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7%(10/46),(P<0.001)。结论 PE治疗能明显减少有预先形成抗体的高敏患者的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病例3例.移植前受者均有HLA致敏史,其中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曾为阳性,但移植前已转为阴性,另1例移植前PRA-Ⅱ类抗体为强阳性.3例术前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移植后1周内均出现了抗HLA抗体水平的迅速升高伴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急性AMR确诊后采用反复多次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联用硼替佐米)治疗.结果 3例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均符合急性AMR的诊断标准.1例因确诊时移植肾已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1例经4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抗体水平显著下降且病理损伤明显好转,于术后50 d移植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例经5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于术后24 d切除移植肾.结论 HLA预致敏患者即使PRA移植前已转阴都属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的危险人群,当出现移植肾早期原发性无功能或移植肾功能急剧下降时,及时检测HLA抗体水平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确诊急性AMR十分重要.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或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方法,预后与干预早晚及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1252岁,平均46岁.术前诊断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规律血液透析.术后采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2周内均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及血清供者特异性抗体测定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1 000 mg/d)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250 mg/d)治疗无效,在环孢素[5 mg/(kg·d)]或他克莫司[0.1 mg/(kg·d)],以及吗替麦考酚酯(1.5 g/d)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5例患者均分别行血浆置换7次.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术前血清肌酐为(784±154) μmol/L,术后2周内开始进行血浆置换;1例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为935 μmol/L,术后35 d开始进行血浆置换. 结果 4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别经7次血浆置换治疗后排斥反应得到逆转,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为(113±12) μmol/L.原发病为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患者,血浆置换后排斥反应未得到纠正,移植肾功能未恢复,随访3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524 μmol/L,继续血液透析治疗,随访12个月时血清肌酐水平758 μmol/L,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萎缩,予口服他克莫司0.5mg/d治疗. 结论 2周内应用血浆置换能有效地逆转肾移植术后患者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身淋巴照射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用于高致敏患者肾移植脱敏治疗及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1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其中2例为术前致敏患者,均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ATG的脱敏方案;11例为经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诊断的AMR,7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血浆置换+低剂量IVIG+ ATG的治疗方案,4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MG+ ATG的治疗方案.结果 术前脱敏治疗2例均治疗成功,并接受活体供肾移植,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B淋巴细胞数量呈持续抑制趋势,随访期间未超过脱敏治疗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百分率较脱敏治疗前明显升高.术后AMR患者中,10例治疗后排斥反应成功逆转,1例因治疗失败行移植肾切除.治疗成功的AMR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呈持续抑制趋势,Treg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1年行移植肾程序性活检均未发现AMR.结论 全身淋巴照射联合ATG用于高致敏患者的脱敏治疗及肾移植受者AMR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reg细胞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 (DFPP)治疗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高度致敏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 19例高度致敏受者术前DFPP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4例病人PRA完全转阴 ,13例PRA降至可接受移植范围 (<40 % )。DFPP治疗前平均PRA水平为(5 9.3± 14.1) % ,治疗后下降至 (19.2± 18.9) % ,P <0 .0 5 ,平均下降 (40 .1± 19.2 ) %。DFPP治疗后4周复查PRA为 (2 1.9± 31.4) %。其中 17例已接受肾移植手术 ,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 1例 (6 .3% ) ,急性排斥 6例 (35 .5 % ) ,经激素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DFPP综合抗排斥治疗全部逆转。移植成功率达94.1% (16 / 17)。 结论 DFPP可降低肾移植高敏受者的排斥发生率 ,提高术后抗排斥治疗成功率 ,提高人 /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阳性是肾移植的禁忌证。预存DSA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使致敏患者存活率降低,直接影响肾移植结果。本文总结1例预存DSA强阳性患者,在二次肾移植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输注、持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滴注,并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联合用药方案,抗HLAⅡ类抗体滴度显著降低。术后动态监测该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DSA水平,早期发现排斥反应,及时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排斥反应,取得良好效果,患者DSA消失。术后随访5个月,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ABO-incompatibl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BOi-KT)中的O型受者采用供者同型血浆置换进行预处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5例O型ABOi-KT受者预处理过程和术后3个月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预处理过程中血浆置换采用的血浆类型分为AB型组(8例)和供者同型组(7例), 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血浆去除治疗(plasmapheresis, PP)次数以及血型抗体滴度, 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PP频率和术后血肌酐值。结果 15例受者均预存高滴度血型抗体(IgM或IgG滴度≥1∶256)。预处理过程行PP(8.1±2.5)次, 其中双重血浆滤过(4.0±1.4)次, 血浆置换(4.1±2.0)次, PP频率为(0.8±0.1)次/d。供者同型组受者行供者同型血浆置换3~4次, 共计24次, 置换过程中未发生溶血等特殊副反应。两组受者血型抗体滴度经预处理后均达到ABOi-KT手术标准(IgM和IgG滴度均≤1∶8)并顺利手术。15例受者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清除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患者血型抗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武警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18例,定为血型不合组。术前检测受者的抗A或抗B血型抗体滴度1∶16者行DFPP;另选取同期符合输血原则的肝移植受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受者应用DFPP的抗体滴度、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血型不合组和对照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术前抗A或抗B血型抗体滴度1∶16,行DFPP治疗。与DFPP前相比,DFPP后受者血型抗体滴度平均水平明显下降。血液生化检测发现,纤维蛋白原水平在DFPP后显著下降(P=0.0001)。20例次DFPP中,出现低血压3例次,出血3例次,恶心、呕吐1例次,管路凝血1例次,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经DFPP处理过的血型不合组和对照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FPP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型抗体水平,减少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去白细胞全血输注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去白细胞全血输注法治疗肾移植前后高危贫血病人的临床价值。 方法 观察比较15例肾移植前(A组)和38例肾移植后(B组)病人输注去白细胞全血以及33例肾移植前随机输血病人(C组)的群体反应抗体水平(PRA)、急性排斥发生率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 结果 白细胞滤器的去白细胞效率为(98.2±1.5)%,输注去白细胞全血病人仅1例出现荨麻疹,A组输去白细胞全血后PRA阴性,肾移植术后无急性排斥发生,B组输血后无加重或发生排斥反应,C组术前PRA阳性率达100.0%,术后早期急性排斥率为29.0%,A组与C组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及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肾移植前后严重贫血短期无法纠正时,输注去白细胞全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肾移植后发生肺部感染的14例患者,在常规针对病原体治疗基础上辅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其中8例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A组)7~10 d,6 例接受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组(B组)3~7 d;另有12例肾移植后发生肺部感染者仅接受针对病原体的治疗(C组)。观察各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A、B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的浓度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A、B、C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66.7 %和66.7 %,死亡率为0、16.7 %和25.0 %;A组治疗后血清IgG浓度升高(P<0.01),并明显高于B组(P<0.01);A、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联合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能阻止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发展,降低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致敏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前脱敏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等待肾移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抗HLA Ⅰ类抗体)>50%的尿毒症患者35例,27例的T淋巴细胞和(或)B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阳性,8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移植前接受血浆置换(PP)联合静脉注射小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进行脱敏治疗.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抗原板检测PRA,并用相应电脑软件分析抗HLA抗体特异性.当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时接受肾移植.结果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阳性的27例中,25例(92.6%,25/27)在PP+IVIG治疗(6.2±2.1)次后转为阴性,其抗HLA Ⅰ类抗体从治疗前的(77±14)%下降至(36±17)%(P<0.01),抗HLA Ⅱ类抗体从治疗前的(52±33)%降至(37±30)%(P<0.01),最终接受了肾移植;另2例因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持续阳性而放弃肾移植.接受肾移植的25例中,有8例(32.0%,8/2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例(62.5%,5/8)为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均经治疗后逆转.随访(52±26)个月,受者术后1年和2年时的血肌酐分别为(112±18)μmol/L和(130±38)μmol/L.移植肾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6.0%和80.0%.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PP+IVIG能有效地对高致敏患者进行脱敏治疗,但术后AHR发生率较高,其近期效果可以接受,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desensitization protocol for highly sensitized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HSP). Methods Thirty-five HSPs ( HLA class-Ⅰ panel reactive antibody >50 %), including 27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T and/or B cell cytotoxicity crossmatch (XM) and 8 patients with a negative T and B cell XM, received plasmapheresis plu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P-IVIG)treatment. Results The positive XM was rendered negative by PP-IVIG treatment in 25 of 27 (92.6 %)HSPs, and subsequent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Two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renal transplants due to persistent positive XM. In 25 patients receiving renal transplants, no hyperacute rejection occurred. There were 8 cases of acute rejection, including 5 cases of acute humoral rejection (AHR). All rejection episodes were reversed.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52 ± 26 months, the serum creatinine levels at 12th and 24th month were 112± 18 and 130 ± 38 mol/L respectively. The 1- and 3-year graft survival rate was 96. 0 %and 80. 0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esensitization therapy by PP-IVIG is effective for HSP. High rate of AHR is the major defect of this protocol. The short-term graft survival rate after this protocol is acceptable but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needs to be defin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2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峰值≥50%的高致敏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6±7.4)岁.首次接受移植者15例,二次移植者10例,三次移植者1例.亲属供肾1例,尸体供肾25例.术前要求交叉配型阴性.术后采用抗CDzs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结果 18例移植后1周内血肌酐(SCr)降至正常.2例分别于术后第2、3天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经过血浆置换3次及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后,1例3周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另1例排斥反应未能逆转,最终摘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2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4例为耐激素排斥反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5 mg/d治疗5 d和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排斥反应逆转.1年移植肾存活率96%(25/26).结论 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不仅需要HLA配型良好,并且要求供者HLA抗原避开受者所有预存的抗HLA抗体;术后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他克莫司加吗替麦考酚酯加激素三联维持治疗,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预存抗HLA抗体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者15例,其中2例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预存DSA者,术前2周开始每2~3 d行血浆置换1次,共行4~5次,每次血浆置换后静脉输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移植当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术前10 d起给予他克莫司(Tac,0.1mg· kg-1·d-1)+吗替麦考酚酯(MMF,0.5 g/d).术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0.2~0.4 g·kg-1·d-1,用2~3 d.预存NDSA者,术前第3天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部分病例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每天IVIG 0.6 g/kg.15例受者均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甲泼尼龙进行诱导治疗,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Tac+ MMF+泼尼松.结果 预存DSA者,在去抗体减敏治疗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转为阴性;预存NDSA者,其CDC始终阴性,去抗体减敏治疗后仅有部分患者的PRA有所降低.2例预存DSA的受者分别于术后第14天和1个月时出现急性和交界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反弹,予以血浆置换+大剂量IVIG(1~2 g/kg)后,均能有效控制和逆转.现分别随访1年和10个月,肾功能维持良好.13例预存NDSA的受者,1例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予AT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IVIG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伴慢性化改变,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效果不佳,移植肾丧失功能.结论 对于预存DSA的患者,采用血浆置换+IVIG+利妥昔单抗进行去抗体减敏治疗,在其PRA和CDC转阴后再行移植,安全性和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供,受者PRA高敏感性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供受者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敏感性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对9例受者和3例供者采用超低温生物冷冻技术进行PRA测定,在PRA>40%时行同种尸体肾移植术,术前均予血浆置换治疗3~5次,术后采用四联用药。结果:12例PRA高敏感性移植患者均发生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经应用甲基泼尼松龙、ATG、OKT3冲击治疗及血浆置换,8例逆转(666%),2例摘除移植肾(166%),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66%)。结论:(1)供、受者PRA高敏感时行肾移植手术有一定危险性,常因反复排斥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血浆置换或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抑制剂减少针对HLA同种异体的抗体,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ATG或OKT3治疗可获得肾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所有受者随访12~36个月,观察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PRA水平的变化,以及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经干预治疗后,轻度致敏组中14例PRA完全转阴,高度致敏组中5例PRA完全转阴,其余受者PRA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受者均出现PRA水平的爬升.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和70%.轻度致敏组有3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高度致敏组有5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 d后逆转.两组共10例受者出现血肌酐缓慢爬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发现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表现.结论 血浆置换和输注IVIG的干预治疗,良好的HLA配型,ATG诱导治疗,以及应用Tac+ 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肾移植受者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时机.方法 肾移植术前HBsAg阳性者21例,其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阴性,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阴性,HBV DNA定量<105拷贝/L,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无异常发现.供、受者HLA抗原错配数≤3,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0.10.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和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11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立即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另10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HBV DNA升高时,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同时减少CsA和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行护肝治疗.结果 10例经抗病毒和护肝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于术后1年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预防性口服拉米夫定者的HBV DNA均保持在106拷贝/L以下,ALT正常或稍高(未超出正常值的2倍).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者术后2年内的肾功能优于未预防性治疗者(P<0.05).结论 HBsAg阳性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术后早期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避免肝功能异常,也有利于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