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观察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虱及4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以及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01)。小剂量(每天300mg)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浓度(P〈0.05)。提示C反应蛋白浓度可作为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 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自住院的病人 2 17例。分为 4组 :1急性心肌梗死 ( AMI)组 5 0例 ;2无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 NSTEMI)组 45例 ;3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组 82例 ;4稳定型心绞痛 ( SA)组40例。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 CRP值 ,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 CRP浓度 ( 17.62± 8.43 ) mg/L和 NSTEMI组 ( 16.5 3±7.89) mg/L明显高于 UA组 ( 12 .87± 5 .76) mg/L和 SA组 ( 7.94± 3 .76) m g/L ,UA组 CRP浓度明显高于 SA组 ,而 AMI组与NSTEMI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炎症反应在 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CRP水平可作为 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n=54)的血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n=18)的hsCRP浓度相比较,分析二组间及ACS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hsCRP浓度在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1.474±1.063)mg/L,(5.753±4.168)mg/L,(12.140±6.679)mg/L。在ACS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其hs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5.513±2.458)mg/L,(8.321±4.785)mg/L,(12.423±4.104)mg/L。结论hsCRP可作为ACS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体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转归预测的可靠性、敏感性及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56例,按临床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44例,选择正常人5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CRP含量,并动态观察ACS患者CRP的变化,按治疗效果分为稳定组和恶化组,对比分析各组间CRP含量的差异。结果SAP组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有所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SAP组与UAP及AMI组比较在CRP含量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UAP组和AMI组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增高,高于对照组和SAP组。而UAP组与AMI组比较在CRP含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MI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高于UAP组。ACS组患者在入选的第1d和第2d血清中CRP含量无明显差异,从第5d起稳定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逐渐下降,而恶化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逐渐升高,两组间比较从显著性(P<0.05)到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CS患者随着病情的稳定血清CRP的含量逐渐下降,而随着病情的恶化血清CRP含量逐渐增加,可作为ACS患者预后判断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7±0.52 g/L,心肌梗死者为2.23±0.45 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0±0.22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8±0.45 g/L降至0.52±0.22 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5±0.50 g/L降至1.77±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住院患者150例。分为4组:(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2)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9例;(3)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64例;(4)稳定型心绞痛(SA)组25例。应用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各组CRP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AMI组CRP浓度(18.32±7.25)mg/L和NSTEMI组(16.78±6.42)mg/L明显高于UA组(13.12±4.76)mg/L和SA组(8.03±2.96)mg/L,UA组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而AMI组与NSTEM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RP水平可作为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酶-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中妊娠相关蛋白酶 - A(PAPP- A)和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及两者之间关系。方法 6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 ,其中 ACS4 3例 ,稳定型心绞痛(SAP) 2 5例 ,2 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其血浆中 PAPP- A,采用超敏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 hs- CRP水平。结果 1ACS患者血浆中 PAPP- A和 hs- 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APP- A :(17.9± 8.7) m IU / L vs (7.1± 4 .2 ) m IU / L ,P<0 .0 1;hs- CRP:(4.31± 0 .38) mg/ L vs (2 .0 1± 0 .14 ) mg/ L ,P<0 .0 1]。 2 ACS患者血浆中 PAPP- A和 hs- CRP均较 SAP组显著增高 [PAPP- A:(17.9± 8.7) m IU / L vs (8.5±5 .6 ) m IU/ L,P<0 .0 1;hs- CRP:(4.31± 0 .38) m g/ L vs(2 .13± 0 .2 8) mg/ L,P<0 .0 5 ]。 3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 PAPP- A与 hs- CRP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4直线相关分析发现 hs- CRP与 PAPP- A之间有显著性相关 (r=0 .6 8,P<0 .0 1)。结论 PAPP- A与 hs- CRP在 ACS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增高 ,可作为 ACS患者的诊断敏感性指标之一 ,且 hs- CRP与 PAPP- 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999~2001年,我们研究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探讨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炎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综合征(ACS)为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是以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表面微糜烂或出血、急性血栓形成,冠脉不同程度急性狭窄及血流下降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冠脉事件,临床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下称心梗)、Q波型心梗和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C-反应蛋白(CRP)是急、慢性炎症敏感的但非特异性的标记物之一。其由肝脏细胞合成,受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调控。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用于ACS风险预测、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现将其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崔元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9):741-743
目的 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及其它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促炎和抗炎平衡失调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方法 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另以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96例冠心病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2p70及重组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或破裂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83例ACS患者,根据清晨空腹静脉血糖(FBG)水平分为A组(≤6.1 mmol/L)、B组(6.2~10.0mmol/L)、C组(>10.0 mmol/L),测定各组hs-CRP,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B、C组的hs-CRP水平分别为(4.03±1.32)、(6.76±1.66)、(12.67±3.56)m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之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随着FB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有更高的hs-CRP水平,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临床上联合检测FBG和hs-CRP水平可作为ACS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速率散射光比浊法检测了56例冠心病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ACS组(含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血清hsCRP水平(7.1±8.1)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1.1)mg/L(P<0.01);ACS危险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ACS呈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hsCRP水平与ACS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危险因子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血清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浓度在急性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本研究以正常体检人群、稳定性心绞痛 (stableanginapectoris ,SAP)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为对照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 ,UAP)、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 相似文献
17.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测和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n=2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n=2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n=21)和对照者(n=21)的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同时对上述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蛋白A在AMI患者或UA患者较SA患者或健康人明显升高(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蛋白A是一种优化联合检测,可迅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诊断,增加检出率,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①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0例ACS患者、20例OMI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hsCRP和cTnI含量.②以hsCRP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cTnI、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R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组的hsCRP、cTnI均高于OMI组和对照组(P<0.05);OMI组的hsCRP、cTnI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hsCRP作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式为:hsCRP=-3.362 0.02446X7 1.097X9(X7为cTnI,X9为CHO,X7、X9显著性均为P<0.01).结论 ACS患者血清hsCRP、cTnI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水平和cTnI、CHO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调脂作用与安全性。方法7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优化药物治疗,B组为优化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20mg/d,C组为优化药物治疗加辛伐他汀40mg/d,均治疗4周,健康对照组不予治疗。分别于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查hs-CRP及血脂水平,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1)ACS患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辛伐他汀20mg与40mg治疗4周后,均能显著降低hs-CRP、TC、LDL-C及TG水平(P均<0.01),其中40mg剂量组的疗效明显优于20mg剂量组。结论ACS患者hs-CRP显著升高,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早期大剂量辛伐他汀调脂干预,能安全更有效地抑制此类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个月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个月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201例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入院时的hs-CRP和血脂水平,随访6个月,终点为冠状动脉事件(冠心病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再血管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引起的再住院)。hs-CRP≥3mg/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7mmol/L为异常。结果:201例患者中发生冠心病猝死5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6例,急诊再血管化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所致再住院27例。hs-CRP异常组较hs-CRP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RR1.90,95%CI1.09~3.32,P<0.05)。血脂异常组较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亦显著增高(RR1.70,95%CI1.02~2.83,P<0.05)。血脂及hs-CRP均异常组较均正常组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RR3.43,95%CI1.35~8.73,P<0.01)。结论:hs-CRP或(和)血脂水平异常的ACS患者6个月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并以二者均异常者为著,因此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识别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高危个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