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半夏:味辛性温,入脾、胃经。有运脾燥湿,温化寒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之功效。治疗呕吐,半夏通常与生姜相伍为用,据证加减:如属中气不足,痰湿中阻所致者,加人参、陈皮、白术、茯苓,补气健中,化痰散结,降逆止呕;如属湿热痰浊内盛,蕴结中焦,胃气上逆所致者,配伍枳实、竹茹,清化痰浊,消痞散结,降逆气,止呕吐;如属胃气虚者,合人参、白术、陈皮;胃寒合干姜、高良姜,或吴茱萸;胃热合竹茹、枳实。  相似文献   

2.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8味药物所组成 ,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要用于肝脾不和 ,脾失健运 ,水湿停滞 ,湿聚成痰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之证 ,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 ,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合而用之 ,辛开苦降 ,为方中之君药 ;陈皮理气健脾 ,化痰燥湿 ,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散结 ,共为方中之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 ,湿去则无生痰之源 ,竹茹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合为方中佐药 ;…  相似文献   

3.
<正> 清代名医吴瑭,临床运用杏仁有独到之处,且在理论上也有所阐发,今据其在《温病条辨》中运用杏仁的规律归纳如下: 一、宜肺化湿吴氏喜用杏仁宜利肺气以化水湿,治疗湿热性疾患,这是很突出的地方。三仁汤是宜肺化湿的著名方剂,方内杏仁开肺气,厚朴、白蔻理中气,半夏和胃,苡仁、滑石、通草淡渗利湿,使气化得行,胃气得降,水道得通,湿浊得去。杏仁滑石汤中“以杏仁、滑石、通草清宜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泻湿满,芩连清里热,郁金开胸痞,橘红半夏健胃止呕兼化痰湿,俾使三焦之湿热,得到分治而解除。在三加减正气散中,“加杏仁利肺  相似文献   

4.
《不谢方》释评(续三)王异凡释王道屏整理与评按结胸[原文]此证详见《伤寒》,与痞相似。不痛为痞,痛者结胸,有大小之别。治不外和胃解结,开通上下。瓜蒌实枳实厚朴黄芩黄连干姜半夏陈皮茯苓炙草寒实去芩、连,加白,水结胸加附子。[附]结胸症状:表证未解而误下...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它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大枣、炙甘草7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枳实行气消结,竹茹清热化痰,炙甘草、大枣补脾和中,共奏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与薛生白,清代同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擅长温病治疗。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两位医家治疗湿热痞证的医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用药特色。叶氏与薛氏治疗湿热痞证均以湿热分治、三焦分消为原则,用药以苦、辛、温为主,理气化湿,重视脾、胃、肺三脏的气机调节,但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两者共用药物中,厚朴、杏仁、陈皮、滑石使用频率均较高。叶天士还好用半夏、黄芩、黄连、茯苓;薛生白较多用茯苓皮、草果、藿香。药物配伍方面,两位医家均喜用陈皮、厚朴,厚朴、杏仁配伍;叶氏还多用半夏、杏仁,半夏、黄芩,滑石、杏仁等;薛氏则用厚朴、陈皮、茯苓皮三者相互配伍为多。两位医家治疗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对临床治疗湿热类痞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以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笔者近年临床用于多种病证,每每取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二年应用杏仁滑石汤治疗19例小儿湿热泄泻,均获痊愈,兹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及加减法: 杏仁5克滑石10克黄芩5克黄连3克陈皮5克法夏3克郁金2克木通5克厚朴4克。高热者加石膏;兼下迫暴注,泻而不爽者,加大黄;伴咳嗽加桑皮;呕吐加藿香;腹胀加槟榔;汗多、少气加党参。  相似文献   

9.
正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由宋代医学家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黄连,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  相似文献   

10.
杏仁滑石汤出自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由杏仁、滑石、黄芩、橘红、黄连、郁金、通草、厚朴、半夏组成,具有苦辛通降、清利三焦湿热之功,主治湿热弥漫三焦。笔者用杏仁滑石汤加减治疗杂证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韩宇霞 《黑龙江中医药》2000,(5):64-64,F003
妊娠剧吐又称妊娠恶阻,是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妊娠后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为主症,严重者可引起失水和代谢障碍,甚至肝肾功能损害。现将近几年来妊娠剧吐的中医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分证论治 李伟莉认为妊娠剧吐的病因是脾胃虚弱、肝气偏旺,痰湿内阻,病久可成阴液亏损,精气耗散之候,从而将该病分为四型论治:脾胃虚弱型拟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予香砂六君汤加减;痰湿阻滞型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予藿朴二陈汤(藿香,厚朴、茯苓、制半夏、炒白术、枳壳、陈皮、竹茹、生姜),气虚明显者去枳壳加太子参;肝胃不和型拟抑肝清热,降逆止呕,予芩连温胆汤加减(温胆汤加黄芩、黄连、石斛、芦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出自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 ,其方药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 ,加姜枣煎服。方中半夏辛温性燥 ,以燥湿祛痰 ,和中止呕 ,消痞散结 ;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使气顺瘀化 ;茯苓健脾渗湿 ,使湿祛痰清 ;竹茹味甘微寒能清泻上、中焦之烦热 ,并能降上逆之气火 ,止呕涤痰开郁 ;枳实味苦酸 ,性微寒 ,能理气消痰 ,消积散痞 ,逐停水 ,利胸膈。全方温凉并用 ,清热而不寒 ,化痰而不燥 ,故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是清降痰火。诸药相济相须 ,虽不治胆 ,而胆自和也。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多种疾病 ,均取得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半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贤兰 《吉林中医药》2006,26(12):62-63
半夏具有燥湿化瘀,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能。笔者对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治疗缺血性中风[1]采用化痰逐瘀汤(半夏、陈皮、红花、郁金、地龙、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30例,总有效有86·7%;对照组20例,给予冠心2号,总有效率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老年性痴呆[2]采用四七汤(半夏、茯苓、石菖蒲、枳实、郁金等)加味治疗老年性痴呆30例,比对照组服脑复新疗效显著,对老年性痴呆、中风合并痴呆有良好治疗作用。3治疗女性肥胖闭经[3]采用祛痰化瘀软坚汤(姜半夏、茯苓、陈皮、当归、三棱、枳壳、香附、海藻、昆布、胆南星、水蛭、…  相似文献   

14.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15.
试述半夏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有文献,早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半夏的使用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半夏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用。能化寒痰、清热痰、燥湿痰、化痰熄风、温肺化饮、和胃化浊,降逆止呕、散结除痞、行气解郁、散结开痹。临床可随证配伍,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寒痰宿肺、痰饮、胃寒呕吐、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由此可见,半夏的功用颇多,本文在此重点阐述半夏在方剂中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但是由于炮制方法不同,疗效也不尽相同。清半夏用矾制长于化湿痰;姜半夏善于降逆止呕;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寒痰。  相似文献   

18.
<正> 半夏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但是由于炮制方法不同,疗效也不尽相同。清半夏用矾制长于化湿痰;姜半夏善于降逆止呕;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寒痰。  相似文献   

19.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为医家所熟知,但其通阳化浊、开郁行滞、宣窍醒脑之功却常被人忽视。笔者临证20余年,重用半夏治阳郁,痰结、湿滞、浊蔽、热壅、气郁、血瘀等所致多寐,疗效颇佳,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百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应用其治疗慢性泄泻,疗效较好。 一、方剂来源、功用和适应证 本方首见《伤寒论》,原治疗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之邪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药仅七味,但药简意深,配伍精当。方中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