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在中医学发展史中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晚清医家周学海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辨证体系——升降出入辨证。在他的代表作《读医随笔》中,他分别从病机、证候类型、治疗宗旨以及升降出入产生障碍的原因等方面阐述了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气机升降失常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调整气机升降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并进一步阐述平肝下气、畅利枢纽、宣降肺气治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燕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24-425
升降散组方精当,疗效显著,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为近代著名中医专家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内经》云:“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以后,伤于暑气而成病,均谓之“暑病”。  相似文献   

5.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本方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知,具有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功效,临床上凡有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相似文献   

6.
夏日感受暑热、暑湿之邪。有暑热见证者,称为“暑病”。清代吴鞠通将暑之偏于热者称为“暑温”。临床上根据感邪不同.有冒暑、暑温、暑湿、暑秽之不同。根据病理、临床症状的不同有伤暑、中暑、暑痫、暑风、暑瘵、暑厥之不同,虽然暑病有多种证型。但临床以中暑、疰夏、冒暑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中医诊治"坏病"之原则,更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准则和方法。其中包含了中医诊治疾病过程"诊、析、治"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相关环节。中医"诊、析、治"的辨治思维和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及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诊、析、治"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璇 《中国医药杂志》2004,1(5):191-193
气机升降出入足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名医周学海在其代表作《读医随笔》中,对这一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气机升降出入以肝为枢纽,临床治疗注重因势利导给邪出路的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淑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96-297
目的中医升降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用药规律,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方法本文仅结合多篇有关文献资料,从升降学说的理论基础到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阐述了升降规律,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结论人是活的整体,而气机升降又无刻不在,结合药性的升降沉浮、灵活运用方药,方能见效。  相似文献   

10.
金保  金伟 《北方药学》2014,(1):37-38
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痞者塞也,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临床运用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治疗蓄水证,其功用通阳化水、健脾利水。临床上很多种疾病有其特殊性,但同时都有水液代谢失常、饮留为患的共性,应用五苓散方强调从其病机入手,不要囿于《伤寒论》蓄水证之说,临床上才能大大拓宽了五苓散之运用,起到药到病除之效,本文从病机出发,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治疗相关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克庄 《首都医药》2003,10(13):35-35
升降浮沉是不同的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不同的趋向。升和浮的趋向是向上、向外,沉和降的趋向是向下、向内。“升极则浮,降极则沉”,它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但目前还不能量化。也有的解释说:升是升提,浮是上行,向外发散,沉是下行、泄下,降是平上逆之气,但实际应用并不如此刻版,而常是笼统地升浮同用、沉降并称。  相似文献   

13.
漫谈暑病     
暑为“六淫”之一。叔和例云:“暑病者,热重极于溫也。”据比,則暑病、热病为一。伹暑病以夏令为主,热病則四时均可出現。現就暑病中的若干爭論問题及暑病証治,略加討論。动靜分陰陽說不妥洁古以动而得之为中热,靜而得之为中暑,謂中热是阳証,中暑是阴証。喻嘉言駁他說:“暍者,中暑之称,左傳蔭暍人于樾下,其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名方剂义理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同名方剂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的作用、适应证等同中有异,或外感内伤交互立论,或异病同方扩大应用,或民主治互为补充。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并为研究仲景辨证思想方法和经方新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毛有丰介绍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简明中医辞典》介绍《寒温条辨》中用治三焦热证。由其启发,我们在临床中使用升降散治疗氨苄青霉素所致的药疹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治少阳病的主方,主治伤寒少阳症,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目眩脉弦等。此方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笔者临床常用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分析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探讨大黄配伍规律的辨证特点和临床使用。《伤寒杂病论》中大黄配伍严谨,应用灵活,值得深入发掘和探讨,并且认真继承,充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对《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可谓全盘继承了。  相似文献   

19.
梅国强老师从医四十余年,早年曾师从湖北名医洪子云,受益匪浅。其治学尤对《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研究精深,擅长运用经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用药精纯。笔者有幸成为梅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梅老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总结一二,以馈于同道。  相似文献   

20.
结合钱乙所制方剂中对升降药物的运用,剖析了其依据小儿病机、病位、病势、病性以及药物的升降开阖,着眼于"动"的制方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