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无精少精的相关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15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以多重PCR法对广州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门诊的151例男性不育患者(25例无精症、126例少精症)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AZF)检测。对照组为40例已正常生育的男性。结果151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缺失8例,总缺失率为5.3%,其中25例无精症不育患者中,AZF缺失3例,缺失率为12%;126例少精症不育患者中,AZF缺失5例,缺失率为4.0%。AZFc和AZFd为缺失热区。对照组40例正常男性均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AZF缺失是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临床上无精症、少精症患者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东莞地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基因微缺失情况和特点。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120例来该院就诊的特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的不孕患者和60例同期门诊精液常规检查正常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同时对该120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外周血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测检出23例患者均为AZFc区缺失,检出率为19.2%,未检出其他位点缺失。结论 AZFc区为该地区男性不育AZF基因筛查的主要候选基因,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男性不育人群与 Y 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染色体G带检测方法对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筛选出Y染色体整体形态偏小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患者分为少精症患者A组(130例)和无精症患者B组(13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C组(20例)及空白对照组D组。采用多重PCR扩增检测技术对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进行AZF微基因检测。结果从检测出Y染色体形态偏小患者260例中,共检出54例Y染色体AZF微缺失,C组无AZF基因缺失,与A、B组比较,AZF a,b,c总缺失率明显低于A、B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可能是造成男性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微缺失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滕贤麟  施金俏  郭辉  周燕霞 《检验医学》2014,(12):1212-1214
目的分析男性不育中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和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及分布特点,为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辅助助孕前提供遗传学筛选依据。方法对150例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外周血液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结果 150例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14例,异常率9.3%;Y染色体微缺失16例,异常率10.7%。结论对无精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可为患者在ICSI辅助助孕前提供筛选依据,避免在ICSI治疗中将遗传缺陷传递给子代,同时减少患者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异性骨髓移植后无精症患者1例,分析其Y染色体检测结果。方法采集该患者外周血样本。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5)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外周血及口腔黏膜拭子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结果该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外周血AZF区位点均缺失,口腔黏膜拭子AZF区位点均存在;卵泡刺激素及孕酮水平升高。结论 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是精子缺陷和男性不育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应对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进行AZF区微缺失筛查。异性骨髓移植成功患者细胞遗传学常表现为嵌合状态,当此类无精症患者外周血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时,应同时进行体细胞Y染色体AZF区微缺失检测,为明确无精症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桂西地区原发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状况。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桂西地区56例原发无精子症、78例原发严重少精症患者及40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4个区域15个位点微缺失分析。结果 40例正常生育男性未发现Y染色体AZF微缺失,134例生精障碍患者中发现AZF微缺失14例,总缺失率为10.5%。生精障碍组与正常生育组比较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是男性原发无精、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之一,AZF微缺失检测对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遗传学诊断与筛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生精障碍者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基因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凝胶电泳技术对23例原发性无精症患者、28例原发性少精症患者和7例正常生育男性对照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23例原发性无精子症患者中,5例发生了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率为21.7%,在28例少精症患者中,有6例发生缺失,其缺失率为21.4%。其中无精症(AZFa)区sY86缺失1例(2.0%);AZFb区sY127缺失1例(2.0%),sY134缺失1例(2.0%),sY127和sY134同时缺失1例(2.0%);AZFc区sY254缺失1例(2.0%),sY254和sY255同时缺失4例(8.0%)。7例正常生育男性均未检测到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6个STS位点微缺失与男性原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密切相关,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微缺失分析简便、快速、准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的遗传因素。方法 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0例严重少、弱精症和无精症的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同时用G显带方法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60例患者中有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8.33%,且异常核型均为47,XXY,即克氏综合征。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出2例患者,检出率为3.33%,缺失类型均为AZFc区缺失。30例精液常规正常的健康志愿者未检出Y染色体AZF基因缺失。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且克氏综合征和AZFc区缺失为常见的异常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少精子症、无精子症与遗传学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和多重PCR 技术对142例严重少精子症和178例无精子症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和 Y 染色体 AZF 微缺失检测,同时对100例精液参数正常男性进行 AZF 微缺失检测作为对照。结果在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率为16.20%(23/142),AZF 缺失率为9.86%(14/142);在无精子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率为19.66%(35/178),AZF 缺失率为11.24%(20/178);精液参数正常患者未检出 AZF 微缺失。在严重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和 AZF 缺失比例均显著高于精液参数正常对照组。结论染色体异常和 AZF 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通过染色体和AZF 微缺失检测可以为优生优育提供可靠的遗传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彦  熊辉 《新医学》2011,42(7):454-456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101例男性原发性不育患者,行精液检查,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染色体c显带法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无精子症75例,少精子症26例。染色体异常27例(26.7%),少精子症异常8例,异常率31%;无精子症异常19例,异常率25%。27例异常染色体核型中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最常见,占89%,其中Klinefelter综合征17例,涉及Y染色体的结构异常4例。常染色体异常3例,其中2例为平衡易位,1例为臂间倒位。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深圳地区男性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的常见遗传学病因,对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微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6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以多重PCR技术对172例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区域的微缺失筛查.结果 172例患者中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7例,其中无精子症4例,少精子症3例,缺失率分别为15.38%和9.68%.正常生育组30例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所用的标志物对于精子密度的减少可能是特异性的,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适用于临床上无精症和少精症的男性不育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ZF)微缺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12例无精症或严重少精症患者(观察组)和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ZF区微缺失分析。结果共14例出现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总缺失率为6.6%,其中严重少精症患者缺失率为5.6%,无精子症患者缺失率为7.3%,AZF a区缺失1例,AZF b区缺失2例,AZF c区缺失8例,AZFb+c缺失2例,AZFa+b+c区缺失1例,c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b区,a区发生率最低,对照组120例未发现微缺失,两组微缺失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检测对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中国人原发无精与少精症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AZF)区域微缺失临床基因诊断的方法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在完成中国人原发无精与少精症Y染色体无精症因子区域微缺失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盲法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琼脂糖电泳检测技术,利用挑选的AZFa、AZFb、AZFc3个区域共8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对100例原发无精与80例少精症患者的精液进行微缺失分析。两组患者中各有27例和16例在事先分子流行病的研究中已确认存在AZF微缺失。结果 在原发无精症患者中检出STS位点缺失27例,原发少精患者中检出AZF区STS位点缺失16例,所有试验前被确认的AZF微缺失均被检出,未发现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所确定的AZF区域8个STS位点缺失与中国人原发无精和严重少精密切相关,利用上述STS位点与试验设计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微缺失分析,可以准确、方便、快速地完成中国人原发无精与少精症AZF区域微缺失的基因诊断,适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 患者进行染色体遗传学病因诊断与分析,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与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对无精子或少精子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四川泸 州地区240例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 血样本。外周血淋巴细胞按常规染色体培养G显带行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采用多重PCR技术。结果240 例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中无精子症患者17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61例。单一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检出率为22.92% (55/240),包括单纯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单纯染色体结构异常21例和合并异常4例。单一Y染色体微缺失异常检出率为10.42%(25/240),其中AZFc缺失异常率最高为7.08%。采用核型分析与Y染色体微缺失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为30.83% (74/240),其中6例患者两项结果均异常,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时较单一方法的检出率高(x2= 30.24,P<0.001)。结论系统地报道了泸州地区男性无精子或少精子症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及类型,同时提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异常检出率,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及生殖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重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多重PCR法检测男性不育患者和正常男性Y染色体AZF座位的缺失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28例,缺失率26.4%,30例正常男性Y基因均未发现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是不明原因性无精予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的病因之一,多重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灵敏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布频率及缺失位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收治的110例男性不育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DNA;运用多重链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分析比较不同缺乏类型组Y染色体缺失率及缺失位点的差异。结果 11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有36例检出存在无精子因子(AZF)区不同程度微缺失,缺失率为32.7%;其中AZFc区缺失发生频率最高,占总缺失的75.0%(27/36);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无精、少精的发生率更高72.2%(26/36)。结论男性不育患者尤其是无精症/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较高,应在治疗前进行遗传检测及咨询。  相似文献   

17.
马海霞  李春 《临床荟萃》2012,27(16):1444-144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约有10%~15%的已婚不育夫妇,50%与男性有关[1].在我国男性不育中约20%为无精症,造成男性无精症的原因很多,染色体异常是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来我院就诊的156例无精症患者做了细胞遗传学分析,探讨无精症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异常核型和分布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湖北地区不育男性的细胞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多态性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细胞遗传学实验室1725例不育男性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其中包括严重少精症或无精症患者997例(A组),具有复发性自然流产和反复体外受精/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后结局不良728例(B组).结果 A组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81%,无精症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4.37%)高于严重少弱精症男性(3.69%).相互平衡易位和克氏征是最常见的结构和数目异常.其中,88例男性患者被发现为具有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为8.83%.最常见的多态性发生于Y染色体.B组男性中共发现11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51%,11例患者均为结构异常.B组男性中发现53例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为7.28%.最常见的多态性仍发生于Y染色体,发生率为6.59%(48/728).结论 不育症男性的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发生率明显较高.Y染色体多态性对于男性生育力有不良影响.应该鼓励不育男性进行全面的遗传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男性不育患者1600例。记录每份病例的基本病史及与不孕不育相关的临床资料并按不育因素分类,160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原发性不育1257例(78.56%),继发性不育343例(21.44%);精液分析分类构成无精子症患者893例,占男性精液异常患者的55.79%,弱精症、少弱精子症及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占41.05%;细胞遗传学分析951例,224例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占23.55%;AZF基因检查1001例,67例发现缺失,检出率为6.69%。男性因素是导致不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因学检查和研究有待加强。遗传性因素中染色体结构异常所致男性不育的诊断多为个例,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患者染色体及血清激素水平与少精、无精症关系.方法 采用采用外周血培养及G带染色分析187 例少精,无精症患者及26例精液正常健康体检的男性染色体核型;对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此187 例少精,无精症患者染色体核型与26例精液正常健康体检男性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 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的总畸变率为27.8%.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没有明确病因的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组基因缺失(17.4%),高于有明确病因的染色体无畸变的少精、无精症患者组(3.6%);染色体畸变组血清FSH、LH、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色体未畸变组血清FSH、L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精、无精症与染色体畸变及多种血清激素异常密切相关,与Y染色体微缺失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