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冠脉支架植入(PCI)术后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10例U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组(高剂量组)和10 mg治疗组(低剂量组)各55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100例。测定各组入院时及术后1周/1个月PAPP-A及TNF-α水平。结果:PCI术前UA两组血清PAPP-A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UA两组的PAPP-A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CI术后1个月UA两组的血清PAPP-A及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PCI术后PAPP-A及TNF-α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罗晓菡 《中原医刊》2007,34(16):85-8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7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患者血脂及hs-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脂及hs-CRP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及降低hs-CRP水平,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4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压低减轻,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4.
卜法芹 《中原医刊》2007,34(7):11-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20 mg和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hs CRP和血脂水平,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大剂量组效果更好,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降低UA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水平,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且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静  陶贵周 《医学综述》2009,15(12):1886-188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CRP)和NO浓度,并且观察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RP降低而NO升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每天剂量40mg是安全的,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瑞舒伐他汀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发作的变化. [结果]瑞舒伐他汀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5),常规治疗组病人治疗前后TNF-α和IL-6水平无明显差别(分别为P>0.05和P>0.05).瑞舒伐他汀组病人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P<0.05和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P<0.05),ST段压低减轻(P<0.05),但瑞舒伐他汀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7.
熊亮  李丽  马清峰  刘志高  杨建 《四川医学》2008,29(2):148-150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和常规 血脂康(治疗组62例)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健康组)比较.结果 UAP患者血hs-CRP、IL-1β和TNF-α均高于健康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TG、LDL-C、hs-CRP、IL-1β和TNF-α明显下降(P<0.05~0.01);而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IL-1β和TNF-α下降不明显(P>O.05).结论 血脂康具有减轻UAP患者的炎性反应,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在权衡患者药物使用利弊后,推荐40mg/d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华  杨守忠 《海南医学》2007,18(4):122-12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UAP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饮食控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测定血脂及CRP的变化,分析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R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改变的影响,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患者合适的阿托伐他汀剂量.方法 入选128例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观察围手术期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 d后检测血脂各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 h炎性因子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3 d炎性因子较术后12 h有明显降低(P<0.01),且B组较A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P<0.05).结论 冠脉介入术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此炎症反应,并不依赖调脂作用,40 mg/d较20 mg/d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抑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SP)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连续抽样收集2009年6月15日至2011年3月15日青岛市2家三甲医院住院确诊的USP患者209例,按是否合并抑郁分为USP合并抑郁组72例,单纯USP组137例。所有患者在入选当时和治疗7d后分别测定hs-CRP、TNF-α,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前后USP合并抑郁组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较单纯USP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SP合并抑郁有较高的炎性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毗格雷75nag,每天1次。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丽组患者血浆TNF-α、MMP-9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控制心绞痛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5.67,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作用机制与其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清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入院后血清C反应蛋白 (Creactiveprotein ,CRP)的变化 ,探讨其与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 对 4 8例UAP患者采血行CR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定量检测 ,严密观察 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周内 ,血清CRP异常 (增高 )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 4 4 .8% ,高于CRP正常UAP患者的 10 .5 % (P <0 .0 5 )。CK MB异常的UAP患者中 4 0 .0 %在 2周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 ,CK MB正常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 2 8.9%(P >0 .0 5 )。结论 CR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报价值 ,且比CK 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彬  胡申江  孙坚 《浙江医学》2002,24(4):203-204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患者内皮素 (Endothelin,ET)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变化。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4例、正常人21名分别在清晨采血测定ET及vWF值。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T(129.3±26.4) pg/ml及vWF(185.4±32.4) %值明显高于正常人(85.2±39.6)pg/ml及(142.1±42.0) % ,两者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r=0.15,P>0.05)。结论 ET及vWF的改变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刘志勇  吴宁  李武雄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91-1392
目的观察小剂量抗抑郁药辅助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79例已确诊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做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抑郁状态的诊断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0分以上者102人入组,再把抑郁反应组随机分成抗抑郁治疗组(53例)及对照组(49例)。对照组执行常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抗抑郁治疗,马普替林12.5mg2次/d(中午、睡前服),随访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明显改善(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行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比常规心绞痛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80例)和鲁南欣康组(80例)。通心络组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w;鲁南欣康组口服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次,2次/d,疗程3w。【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85.00%;通心络组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优于鲁南欣康组。【结论】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优于鲁南欣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UAP病人28例,正常对照组30侧。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和抵抗素。结果UAP组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E-C)、hs—CRP和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UAP患者的抵抗素与hs—CRP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331,P〈0.01)。结论抵抗素可能在UA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UAP识别和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踝臂指数(ABI)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105例行PCI的UAP患者(UAP组)和9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检测其血肌酐、血尿酸、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踝臂指数,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UAP组患者的hs-CRP比对照组高(t=22.287,P〈0.001),而ABI比对照组低(t=5.461,P〈0.001).结论 早期监测ABI和hs-CRP水平有利于UAP的预防和治疗,而ABI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0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15例,采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血小板药物及调脂治疗,治疗组 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 2组均治疗 30d,观察治疗前后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心率、血压、收缩压与心率乘积、24h心电图ST段最大下移幅度、总下移时间及 24h缺血的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每日硝酸甘油用量、24h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ST段总下降时间均明显减少 (P<0.01 );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和心率乘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和总缺血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UAP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 mg,1次/d。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88.6%、9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8周后血TC、LDL-C分别下降20.66%、19.44%。结论辛伐他汀40 mg/d早期强化治疗UAP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血脂,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