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报告了79例为检查听神经瘤而进行的81次气体CT 脑池造影。所用CT 机为EMI5005和GECT/T8800。EMI5005的最窄层面为5毫米,GECT/T8800为1.5毫米,仅GECT/T8800有数字局部X线摄影和再建电子图象放大影像。所有病人在脑池造影之前均做了对比增强CT 检查,但未发现可疑的桥小脑角肿块。做本检查使用空气57次,使用滤过的CO_234次。病人坐于CT 台上,腰穿注入气体。病人取侧斜位,检查侧在上,与台面成45°,头再倾斜45°以引导气体。当气体到达桥小脑角池时,出现特征性的眶后、耳后和/或颞区痛。共注入滤过的CO_2 5~6立方厘米。而后病人侧卧,检查侧在上,进行正位扫描。以一游标确定内听道位置,先进行5毫米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了5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了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CT检查发现,52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均在脑干前方。常见部位为脚间池、桥前池,其次为一例环池、四叠体池和大脑纵裂后部;而外侧裂和大脑纵裂前部从不被血液充填,而且均无脑室内出血。4例MR检查发现血液可向下到延髓前方。作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脑池出血不同于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的出血常见于大脑纵裂前部、外侧裂和脑室内。经两位神经放射学家用这一鉴别标准分析221例经过血管造影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CT扫描结果,仅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CT结果被这两位医生同时误诊为无动脉瘤存在的中脑周围出血。再次阅片,作者发现该患者的出血部位在鞍上池(包括脚间池和交叉  相似文献   

3.
儿童脑干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干肿瘤儿童常见,大多数为胶质瘤。本文对60例儿童脑干肿瘤进行了CT研究,CT表现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而异。浸润性肿瘤脑干弥漫性肿大,呈低或等密度灶,部分性对比增强;慢性生长肿瘤可见脑干内肿块,并向脑干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且有明显的强化。脑干肿瘤CT诊断基于第四脑室的受压移位,和脑干周围脑池的狭窄变形。  相似文献   

4.
1974年首先由Greitz和Hindmarsh提出用蛛网膜下腔内增强CT扫描。蛛网膜下腔内造影剂可显示在普通CT和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结构,更不用说会得到脑脊液动力学的资料。作者对121例行128次脑池造影CT检查(男71例,16例儿童;女50例,有10例儿童)。年龄为11天至70岁。112次检查用阿米培克(amipaque),16次用Iopamidol一种新型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成人剂量为10毫升,儿童3-6毫升,浓度为150毫克碘/毫升,5例为170毫克碘/毫升。在3、6、24小时乃至48小时后行CT检查。12小时后的CT检查常常较重要。腰穿注入造影剂后病人仰卧,头和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8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结果 CT显示因脑组织移位及中脑本身受压移位导致单侧或双侧鞍上池改变60例、脚间池改变56例、环池改变52例、四叠体池改变50例。多数为前疝和半环疝。均有脑干的移位、旋转及变形改变,可伴有四脑室的变窄、闭塞及幕上占位病变的一系列改变。结论 参考原发病变的占位程度,脑干与脑干周围脑池两CT改变均存在并结合起来分析,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导了50例优维显脊髓造影的结果,男34例,女16例,平均47.5岁。39例因腰或颈椎间盘脱出,11例疑为硬膜外或硬膜下肿块。优维显剂量为240mgI/ml,7~10ml。副反应观察时间为2—4天。30例腰段病人取坐位;11例胸腰段者取台面倾斜的卧位;9例颈段者行C_1/C_2侧方穿刺,取俯卧位。造影后病人取45°半坐位6小时,然后卧床24小时。造影后1和6小时,行病变区CT扫描,行头部扫描前病人应平卧一短时间。脊髓扫描时,趣兴区上、下各取一个层面;头部扫描时,侧脑室与基底池水平各扫一个层面。作者见到,统计学分析显示腰、胸和颈段脊髓造影中椎管内与颅内造影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了84例CT空气脑池造影,病人于检查前1小时肌肉注射镇静、止痛药,术中经腰穿注入珠网膜下腔过滤空气2~3ml。检查后病人取仰卧、俯卧或侧卧24小时,并在次日由放射科医生行出院前检查。结果发现,有头痛者61人(72%),背痛者21人(31%),噁心者21人(31%),颈部僵硬者16人(24%)。头痛持续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0例临床怀疑听神经瘤病人应用多轨迹断层作了阿米培克脑造影。全部病人曾用层厚8或13mm 的Delta50全身扫描机作过增强前,后CT扫描,均未发现桥小脑角病变。3例还作了气体CT 脑池造影,亦无明确诊断。方法:术前用安定10mg。病人侧卧,患侧朝下,颈稍屈曲,头向台面旋转10度,台面头端向下倾斜5度。在电视监视下在颈_1~颈_2间行侧面穿刺。在针上接一根充满生理盐水的导管,导管远端  相似文献   

9.
作者分析了75例阿米培克脑池造影,其中25例为做过颈部脊髓造影的正常人,50例为垂体及垂体旁病变的病人。造影技术简单,与一般脊髓造影一样,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若加上轴位或冠状面断层亦仅需时40分钟。具体操作方法是,腰穿后在影像增强屏监视下注入阿米培克,浓度为每毫升170或250毫克碘。然后俯卧并缚于床上,迅速头低60°约1分钟,以便使造影剂集中于基底池内。头低位和水平位时拍摄垂体凹和鞍上区侧位像,采用每毫升170毫克碘的浓度时需做矢状面直线断层,而用每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20例无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分析了,CT所见及其与内分泌,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或手术所见间的关系。男性8例,女性12例。单纯CT均显示低~等密度,平均CT值为19.1H。造影CT上显示一致强化者12例,腺瘤边缘环状强化者5例,无强化者3例。 CT上肿瘤全部强化者手术中可见为苍白色质软的腺瘤,其中1例尚能见小囊区。环状强化的垂体腺瘤内大部分为贮留液。低密度无强化的3例中,1例有贮留液,另2例为纤维性硬质腺瘤。15例行脑动脉造影,6例出现肿瘤染色,其中4例在造影CT上表现为环状强化。本组病例中,6例血中催乳素增高,其中4例造影CT显示环状强化,而脑池造影或CT上均未发现三脑室的前部压迫表现。无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内常出现液体贮留,原因尚不清楚。如在造影CT上出现环状强化应想到有液体贮留。这对手术有意义。作者认为造影CT有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分析了75例(其中4例为双侧性)经病理证实的78个听神经瘤的CT表现及与26例其它桥小脑角区(CPA)脑外肿瘤(脑膜瘤12、胆脂瘤11、三叉神经瘤2和脊索瘤1)的鉴别诊断。所有病人都作了增强前、后CT扫描;对24例可疑听神经瘤者作了脑池气造影CT(gcs-CTC),1例为内耳道内神经瘤,其余正常;5例可疑者作了甲泛醣胺脑池造影CT(M-CTC),1例诊断听神经瘤,其余正常。作者见到,93.6%的听神经瘤增强前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后53.8%均一强化,强化类型与增强前密度有内在关系。肿瘤中心多位于内耳道平而,多呈圆形(76.9%),与岩骨间夹角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CT 检查了8例组织学证实的胃平滑肌肉瘤。治疗前的6例病人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圆形椭圆形巨大肿块,最大径为11cm 至23cm,主要向胃外突出。5例起自贲门或胃体,只有1例起自胃远端。每个肿块内均有片状或线状密度减低的坏死区,3例肿块内有气泡或气液平面。6例中4例有胃外肿块与胃壁附着,表现为胃外肿块与由口服造影剂勾画出胃腔内或腔外的充盈缺损直接相连。3例表现为光滑的壁内肿块与邻近的未受累的胃壁之间形成锐角。2例CT 看到胃外肿块上面的粘膜有溃疡,其中一例胃腔与坏死的肿瘤之间有瘘道形成。CT 发现原发肿瘤分别侵犯脾、胰腺、左肾、  相似文献   

13.
作者回顾了60例闭合性颅损伤后原发性脑损伤的病人。在损伤后24小时内行CT扫描,评价弥漫性轴突损伤和脑挫伤的CT表现。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和四迭体池)和第三脑室的表现分为:正常、受压、闭塞等。13例病人扫描后立即进行了颅内压测量,压力高于15mmHg被认为是颅压升高。结果20例诊断为弥漫性轴突损伤;40例脑挫伤,其中25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25例椎管内转移瘤椎管造影完全梗阻的病人行CT检查。腰穿注射10ml碘苯六醇-300,取头低-30°~-40°左侧卧位行椎管造影,因完全梗阻而尽量长时间地保持头低位,至少要5分钟。椎管造影后立即做CT扫描。层厚8mm,从梗阻部位以下向头侧至蛛网膜下腔正常为止连续扫描。如果未见造影剂通过,应补充颈段椎管造影。于颈_(1-2)椎间隙侧方穿刺注射3~4 ml碘苯六醇-300。作者见到,25例中,CT检查造影剂渗漏至梗阻近端者22例。因而能够看到梗阻病变的头侧边界。除勾划出椎管内肿块的外形,还显示出肿瘤侵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对于颅脑损伤 CT 可以直接显示脑内及脑外病变。有作者研究表明,由于用 CT 诊断头外伤使脑血管造影减少了84%,手术减少了58%,颅平片减少了24%。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直径1.5厘米以下的听神经瘤常规增强前后CT常不能发现。近年来应用气体CT 脑池造影(Air-CTC)能发现小的或内耳道内的肿瘤,但时有假阳性的报告,作者分析了62例Air-CTC 中7例(11%)正常内耳道不充气的原因,这7例经以后重复Air-CTC 或碘苯酯脑池造影(PC)证实为正  相似文献   

18.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CTC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CTC影像学分类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CT诊断为IAC病人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isternography,CTC),根据CTC囊肿内是否有造影剂充盈进行分类。选择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oncomm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NCIAC)病例,行神经内镜下NCIAC-脑池/脑室造瘘术治疗。结果22例IAC病例经CTC检查15例确诊为NCIAC,阳性率为68.2%,NCIAC病例有确切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9例NCI-AC病人CT随访示囊腔明显缩小,脑组织复位。结论①CTC简便、安全,对IAC病人具有诊断特异性,运用CTC可分类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omm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CIAC)和NCIAC;②症状性NCIAC具有神经外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导引下对腰椎间盘造影的作用和CT操作技术。材料与方法:用300mg/ml欧乃派克对27例患者49例椎间盘经CT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的进行穿刺造影,包括L45椎间盘22例,L5-S1椎间盘27例,穿刺时病人俯卧位。结果:穿刺成功率100%,22例患者39例椎闻盘注射造影荆引起疼痛,6例患者10例椎间盘注射造影剂时引起道疼痛,77.8%的病人确诊疼痛来源。本组无并发症。结论:CT导引下对腰椎间盘造影术是诊断腰腿痛痛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其中11列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发病部位位于空肠者6例;良性间质肿瘤5例,恶性间质肿瘤8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12/(12/13)例,肠腔偏侧性狭窄7(7/13)例,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4(4/13)例,CT表现为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10(10/11)例,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6(6/11)例,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沿小肠长轴发展的偏侧性肠腔狭窄、伴有多发性溃疡或(和)不规则腔外肿块内有多处低密度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