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首,数千年来为广大中医学子所奉行.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今世学子研习之往往力有未逮.因此提出群经互参法研究<内经>,以冀对<内经>理论的认识将更加明了、深入.  相似文献   

2.
贾鸿彬 《陕西中医》2008,29(5):617-618
<内经>是伏气温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揭示了<内经>对认识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曲夷 《中医教育》2004,23(3):47-48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对其课程定位尚有争议:有人将其归为经典课,认为应将对原文的背诵、解释作为重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有人将其归人临床课,认为<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临床经验总结的医著,现在仍然学习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机扶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治未病"原则,是在中国古代趋吉避凶的防患观念指导下产生的,它构成中医预防学的理论基础.对<内经>"治未病"概念进行解析,即是对中医预防学理论体系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5.
张灿玾教授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数十年,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经典医籍的研究方面,颇具心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先生对<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心得,以及运用经典医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研读经典医籍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冯文林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5):476-477
我们在使用六版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时,发现书中有些内容不妥,就此商榷如下. 上篇<内经>概论中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之第二节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在讲述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时,提到"利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二十四气统一的排列方案,可以确切地解释<内经>中的有关原文."但是仔细对照所举例的原文和图表,发现了两处不妥.  相似文献   

7.
1 <内经>和法的含义 <内经>中没有关于和法的专篇论述,但在162篇原文中,载有"和"字内容就多达57篇,涉及"和"内涵的篇章则更为广泛.笔者对<内经>含有"和"的原文内容粗略归纳,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调、和谐,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存在大量的对偶句,且具有"不劳经营,率然对尔"的特点,<内经>中以"阴阳"为代表的对偶词也随处可见.归纳、分析<内经>的对偶辞格,探求其规律,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研究医理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内经》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志娟 《天津中医药》2008,25(4):344-345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喘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笔者根据<内经>原文简要分析<内经>喘证的内涵,阐明内经喘证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伴有喘证的疾病的对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茂林  王朝阳 《光明中医》2009,24(5):978-979
<内经>是中医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其学习的目的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如人卫版21世纪课程教材<内经讲义>编写说明中说:其是为了适应中医应用人才的需要,是中医本科教学后期的提高课程.其缺乏明确的内涵,提高的是什么可能会因讲授者的理解而有不同的内容.目前社会有强调临床实用的需要,所以学习者多为想提高临床水平,而且讲义中也增加了临证指要的内容,也说明了其在适应社会需求.焦树德先生曾说:<内经>不是一本治病的书.那么学习<内经>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否则难以达到学习经典的目的.笔者认为学习<内经>除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之外,不能忽视<内经>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石学敏院士从医40余年,对刺络颇有见树.笔者0有幸从师于石院士学习3年,对其简单易行、疗效神速的刺络法感触良深.而关于刺络法,<内经>162篇中有40余篇论及对其机制、施术部位、操作方法、适应证均作了精辟的论述.笔者特此结合平素对<内经>研习所得,从刺络法的定义、原则、重要性、功效及适应证、施术注意因素出发,欲对石院士刺络法进行较全面的诠释.最终确定石院士刺络法不仅遵循<内经>相关理论,更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经典背诵等级考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中医教育》2005,24(6):24-25
<黄帝内经>对中医学习中背诵的方法曾做过精辟的论述,<素问·著至教论>将中医学习方法概括为"诵、解、别、明、彰".其中"诵"就包含了背诵的意思.背诵中医经典原文,背诵药赋方歌,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老中医无不对中医经典朗朗上口,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13.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经》论失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娟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55-456
本文仅将<内经>中有关失眠一证的论述,摘其存者予以类析,并结合临床,补充以证治方药,以期能加深读者对<内经>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郭老是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导师,悬壶40 余载,医人无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吉林省师承教育平台的经验继承学习,获益匪浅,现体会如下. 1 中医治法方面 郭师尝著<论中医治疗法则>谓之:"祖国医学浩如烟海,中医治法历史悠久,其范畴甚广",郭老详述其可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又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内经>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从如何讲好开头、理论联系实际、多媒体的应用及学生的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从<内经>着手探讨经络问题,其实是不想受后世对经络理解的影响,也希望能从源头上探讨经络本义.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经络的原文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得出如下认识,与同道商讨.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对膀胱气化的经典论述出发,阐述了癃闭发生时津液与气化的辩证关系,在总结治疗癃闭的常用方法的基础上强调要重视滋阴通利的治疗思路.通过复习古代3则医案,对滋阴通利法的具体应用和遣方用药进行总结分析,强调通过学习医案可以更好地领悟经典理论,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掌握我们未知的东西.以中医为例,我们要学习中医,首先就要学习<内经>,通过对<内经>表述的理论的理解,即对语言的理解来学习中医.  相似文献   

20.
禁忌是文化的产物,中医禁忌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诸子百家都渊源于<易经>.我国古代的<易经>,相传经周文王著述者,称<周易>,经孔子所研究的报告称<系辞传>,是我们今天学习<易>学必读之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的<易经>,她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中医禁忌之间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