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光荣教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20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和医派创始人,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孙老临证常以参、芪、丹参为君药,配合其他角药、对药,益气理血,扶正祛邪,组成自拟"调气活血抑邪汤",治  相似文献   

2.
调气活血抑邪汤是孙光荣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的基础方,孙老认为无论以何种方法辨证论治,表里、寒热、虚实、都离不开阴阳这一总纲,但归根结底,阴阳最终还是离不开气血,气血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和基本病机。黄芪、人参、丹参组成的调气活血抑邪汤气血并调,使气血活,升降畅则阴阳平衡而何病之有?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3.
孙光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和文献学家,其行医近60年,德艺双馨,学验俱丰。他的临床思辨特点是: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其中,调气血为首务。在临床处方中,孙老常以调气活血抑邪汤作为处方基础。笔者有幸师从孙老,侍诊其左右,收获良多。下面笔者试对调气活血抑邪汤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作一阐释。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人跟随导师孙光荣教授学习,体会了其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疾病的经验,本文举其医案3则以分享其经验。这3则医案分别是腰痛、失眠和咳嗽,病证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病机,即是"气血失和"。因此,孙老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加减,调整气血平衡,扶正祛邪,治疗都取得疗效。这体现了他"重气血、调气血、扶正祛邪"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系统整理和总结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大长安医派"代表医家养生学术思想,凝练"大长安医派"养生学术特征,为将大长安医派的养生学术思想转化成医学成果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其历史及现实意义,以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探究大长安医派养生学术思想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健身价值观,引导人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文华  张景明 《中医杂志》2014,(17):1522-1524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大长安医派"为经线,以各时代的大长安代表医家为纬线,系统梳理"大长安医派"的学术思想,从中凝练"大长安医派"的学术特征,树立大长安医派旗帜,弘扬大长安医派"重视理论研究,理论服务实践;注重理论继承,丰富发展理论"的学术思想,确立大长安医派在中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应用,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 ,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现结合《儒门事亲》 ,就其攻邪学术思想的要点作一浅述。1.血气流通论气血流通 ,百病不生 ,气血郁滞乃疾病之病理基础。张子和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在《儒门事亲》中多次给予论述 ,这是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的基本要点。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二》(简写“卷一·二” ,以下同 )指出 :“郁极则为病 ,……尝治惊风痫 ,屡用汗、下、吐三法 ,随治随愈。”卷六·七十七指出“寒去则血行 ,血行则气和 ,气和则愈矣…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方医学派代表人物东洞吉益所著的《药证》一书,系其代表作之一。此书对日本古方医学派影响甚大,亦是此派具有代表性的药学专著,在日本汉方界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研究此书之学术思想,可以窥见日本古方医学派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关于经典著作的研究,不乏启发和裨益。一依据原文,尊重原著《药证》一书,列有“考证”一栏。其内容均摘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仲景之书,乃是根据前人之论和其临床经验编著而成,故从仲景原著中有关条文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10.
杨杰 《江苏中医药》2019,51(9):8-10
王清任的医学理论重视"气血",无论外感与内伤,皆为"气血病变"。"气"是人体本源,气病独重气虚,疾病多为"气虚"所致;血病多为"血瘀",气不能行血、出血所致"血亏""邪与血结"皆可致"血瘀"。他在组方中倡导"调气活血",创立了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的一系列著名方剂。  相似文献   

11.
孙光荣教授调气活血抑邪汤临证验案3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光荣教授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同仁堂"20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擅长化裁"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中医内科、妇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今选辑临证验案3则,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2.
孙光荣教授调气活血抑邪汤临证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光荣教授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同仁堂"20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擅长化裁"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中医内科、妇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今选辑临证验案2则,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由于方中白芍剂量的不同,而成为功用主治不同的二方。所以在临床上,除了考虑药物外,还必须重视剂量。火神派医家,以常用温热药物,且附子剂量特别大,为其特色。孟河派医家遵崇古代医家医和、医  相似文献   

14.
高士宗生于1636年,钱塘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家贫,又因科举不中而学医,年二十三便悬壶济世。后因患病久治不愈,幡然悔悟,时闻张志聪开讲经论,便前往侣山堂学习。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推崇经典,全解《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创"药气理论",临床重视温补之法,倡导格物致知用药思想。通过对高士宗书籍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探讨其学术思想,其学术思想的形成除了早年从医的经历,与在侣山堂跟随其师张志聪研习经典、著书讲学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为弘扬祖国医学事业 ,推动金元医家学术思想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中医学会拟定于 2 0 0 1年 8月 2 0日~ 2 4日在成都召开全国首届“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临床应用研讨会暨培训班”,会议由河南中医学院与《中医杂志》社联合承办 ,届时将邀请全国著名的四大派 (寒凉派、攻下派、滋阴派、补土派 )专家进行专题特讲。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及培训内容1 .刘完素“火热论”、张子和“攻邪论”、朱丹溪“滋阴论”、李东垣“补土论”学术探讨及临床应用 ;2 .金元四大家医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3.金元四大家教育理论研…  相似文献   

16.
孙光荣教授调气活血抑邪汤简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光荣教授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同仁堂"20名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创始人之一。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证。我辈有幸从师于孙老教授研习中医,深感孙老临证化裁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疑难杂症疗效之神奇。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整理与研究彝医药有关的学术文献与名老彝医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彝医药防治风湿类疾病的主要经验与特点。彝医药防治风湿类疾病遵循彝医特有的清浊二气学说、五行六路学说、毒邪学说等理论的指导,采用彝医望闻问摸的诊察方法,辨病与彝医算病相结合,对病患进行彝医辨证,根据彝医证型选用透骨草汤、木瓜鸡根汤、苍术木瓜汤、尪痹汤、血藤二活汤等彝药方剂,并辅以外治法和食疗。  相似文献   

18.
马俊杰 《中医杂志》2014,(2):174-176
虞山现名常熟,历代众多医学大家汇聚于此,皆善研习张仲景之说,临证灵活变通,逐渐形成了虞山医派独特的学术风格,对张仲景理论的传承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简单介绍了虞山医派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承继关系,并对虞山医派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9.
以地域命名的江苏地区中医流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在学术思想上相互渗透,各有创新。其中吴门医派以温病学术思想为著,而其对其他流派的学术影响亦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医学“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 ,以益气扶正、清化解毒、活血化瘀为治则 ,自拟黄芪解毒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 0 7例 ,总有效率 84.1 1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提高机体免疫力 ;败酱草等解毒 ,清除乙肝病毒 ;丹参、三七等活血 ,截断病邪深入 ,促进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