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3.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为了更好探讨此篇文献教学方法,本文从阴阳的推演、篇名的含义、三阴三阳理论及其在经络学说的应用等方面详细了讲述了作者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至为重要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篇,其中论述味、气、形、精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影响(气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逻辑学角度出发,以篇中原文和《内经》成书时代的哲学思想为背景,对气化理论展开逻辑探讨,以期有裨于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分析肺癌癌性发热的阴阳病机,探讨清燥救肺汤对肺癌癌性发热的作用机制,为该中药药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陈玉龙  高小玲 《中医药通报》2012,2(3):44-45, 52
《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医学顺应四时养生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精义,本文从"四气调神"原理、方法及个别疑难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问》中七篇大论的归属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考证认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可留在<素问>.  相似文献   

8.
浅析《素问·调经论》阴阳虚实寒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一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变化。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不同证候,故张介宾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此即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机。今之所言的这四种病机虽然可致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但与《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显著不同。试析如下。1“阳虚则外寒”与“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外邪袭表产生表证恶寒之机理。此…  相似文献   

9.
[原文]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1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曰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2,此皆3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4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相似文献   

10.
胡静娟 《新中医》2007,39(12):88-89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其后《脉经》及《史记·仓公传》亦间有论及。阴阳交,到底为何义,各家解释不一。王冰云:"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滑寿云:"交,谓交错也。"张景岳云:"以阳邪交入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的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全面论述了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正经,任、督、带、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腰痛的特点与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全篇可分三段,在这我们主要探讨第一段:正经引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相似文献   

13.
余尝读《素问·痹论》(以下简称《论》),深叹先圣之言也精,其理也深.然于论中数处,百思难得其解,求教诸师,遍览各注,其义迥异.乃于苦思冥想之中,悟得点滴.兹不揣浅陋,略述于下,敬祈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思想。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藉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如何,何者  相似文献   

15.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寒”与“热”在此分别用来代表“阴”与“阳”,此为以具体代言抽象之笔法。对于“生”字,多数注家作“产生”解,谓寒产生浊气,热产生清气。于理似嫌不通。愚谓:“生”者,性也。《吕氏春秋·知分》曰“立官者以全生也”,《中华大字典》注“生,谓性也”,并引《大戴礼记》有关文字以证。“生”在此指“生理特性”而言,这种用法在《内经》中并非绝无仅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妇人之生”,显然是指“妇女的生理特性”而言,可资佐证。因此,本句意为:阴气其性重浊,阳气其性轻清。阳气轻清故主升,阴气  相似文献   

16.
况彦德  黄河 《河南中医》2009,29(5):437-438
无论从开/关之相互演变推论,还是从其经文之互参印证判断,或是从其确切涵义分析,结论都同时指向一处:即"开"字多为误传,正解乃"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应为《内经》之原文。  相似文献   

17.
占坤 《河南中医》2011,31(8):854-855
<素问·奇病论>认为消渴的成因为脾脏过劳而发或脾胃积满蕴热而发,应"节饮食,惜用脾胃""畅情志,平和心志"以预防.病机为脏腑虚损为本,津液精微不归正化为标,治疗时应重视脾脏,治脾为主,清热利湿、祛痰活瘀并用,使脾健、湿化、瘀通、痰消,则疾病祛、脏腑健,气血津液各得其所,脾肺心肝肾各尽其职.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旱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医学和哲学方面,而文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作者、内容、句法等文学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20.
姜洪玉 《山西中医》2009,25(3):33-34
分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关于五藏阴阳的论述,认为“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有错讹之处;其原因为传抄失误造成;所论五藏阴阳属性是指与四(五)时的关系而言,而与十二经脉、五藏的位置无关;应改为肺为阴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