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运用胃气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胃气理论,以之具体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从病人的能食、不能食与脉象的变化,审察胃气的强弱虚实,以辨病机的进退与预后的吉凶。养胃扶正以祛邪,攻邪和胃以护正两个方面,是仲景制订治法方药的重要学术思想。论中既立治法,又定禁例,以胃气之存亡为根本,把除邪而不伤正,邪去而得正复作为治病的准则。  相似文献   

2.
3.
曾志纯 《光明中医》2014,29(12):2492-2493
中医最早著名医学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如胸胁苦满、心下急、心下痞、气上冲胸、腹中寒及上冲,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脐下悸、少腹里急、少腹拘急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休文对腹证均有记述和处方,笔者依其理论,对外科急腹证暂无手术指征进行保守治疗,使腹诊与处方论治相结全,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灸法探微413000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傅平华《伤寒论》中论述灸的条文虽仅9条,却是经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华,其中所反映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拟就其灸疗特点,试做如下探讨。一、强调用灸须诊脉:《伤寒论》中及灸法的9条条文中...  相似文献   

7.
戴玉 《国医论坛》1992,7(6):7-8
《伤寒论》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原文载有日数字样。这些日数,不仅是病程的记录,而且与疾病的传变、辨证、治疗、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一、日数与病程 任何疾病在发生以后,均有其病程经过。伤寒属外感热病,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大,病程较短,故仲景常用日数表示病程。相对来说,杂病病程则一般较长,变化亦不如伤寒明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自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自序质疑43603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快。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魅力在于:①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可靠的临床经验;②其方是医方之祖;③是中医临床医学之原始,反映了临床中医学的本来面貌;④学习它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仲景善用灸治,立法严谨,且非常重视灸之宜忌,以防误用。余览《伤寒论》,深感仲景对灸之论,颇具见地,故加以整理,并进行探析。一、阳虚阴盛用灸治  相似文献   

11.
在《伤寒论》中,有关自愈的论述分有60多条,占条文总数的六分之一,细品有关自愈的条文即不难发现,仲景先师不但重视病邪的致病作用,而且更重视人体的抵抗能力和代偿功能。若能很好地研究《伤寒论》关于部分病症有自愈可能的精神实质,在治疗中激发病人的抗病自愈能力,发挥患者和药物之间的自愈和治愈作用,对外感病的辨  相似文献   

12.
13.
14.
试述《伤寒论》的针灸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辉 《天津中医》1996,13(1):35-36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泻下如水样便为主证的病证,慢性泄泻指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而末愈者,本文观察之病例:系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10月,运用《伤寒论》法辨治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咳嗽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坤 《四川中医》1994,12(5):17-17,19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