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及护理,患者均未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肢体运动未形成异常模式,为后期康复创下较好的基础。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良肢位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放置,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保持正常体位,能够有效抑制异常模式的出现,缩短康复时间,促进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经济和时间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良肢位摆放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按常规护理,康复组53例注意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康复护理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脑卒中患者约有四分之三出现偏瘫症状,如果急性期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变形而影响日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为偏瘫患者设计良肢位,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1常见的良肢位1.1仰卧位:头部垫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软枕,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欧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使肩肿骨向前突。上肢肘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9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5例与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摆放。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全部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脱位、关节肌肉挛缩、关节外旋、足内翻下垂与足尖外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112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常规组各56例。康复组及常规组均给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早期配合患侧肢体良肢位干预,常规组未加干预。采用FIM躯体功能评分、Fugl-Meyer积分评估运动功能及痉挛发生率,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康复组异常运动模式减少,痉挛发生率降低,为患者预后及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静  樊玲  吴李莉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57-357,367
目的观察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良肢位固定仪治疗)与对照组37例(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入院后即刻介入良肢位固定仪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肩、手疼痛,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固定仪对于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脑卒中后的痉挛性偏瘫是其主要后遗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呈折刀状,下肢过伸呈划圈样步态,临床存在治疗费用高、周期长、疗效差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良肢位摆放作为一种早期介入、贯穿全程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纠正痉挛性偏瘫的肢体异常,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筋理论是我国中医经典理论的一种,在长期实践中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经筋的分布特点与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利用经筋理论分析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经筋病变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上肢屈肌痉挛为阴急阳缓,下肢伸肌痉挛为阳急阴缓”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机制,从而依据“病在筋,调在筋”理论,从经筋理论角度分析良肢位摆放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意义及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下的良肢位摆放具体操作。最后从经筋理论角度分析良肢位摆放改善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报道,得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良肢位摆放能更清晰地认识患者的痉挛特征,有效避免关节挛缩、压疮等并发症的结论。文章立足于经筋理论,以全新角度理解良肢位摆放并对其设计提供临床思路,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干预,对比观察2组临床效果,分析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与患肢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均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肌痉挛、肩关节脱位/疼痛、关节挛缩、足下垂内翻、废用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能够有效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其患肢运动能力与生活活动能力,并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临床康复效果具有理想的促进效果,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良肢体位结合中医干预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良肢体位结合中医干预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肌痉挛、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良肢体位摆放结合中医干预疗法护理脑卒中患者,可有效增强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患肢运动与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良肢位摆放能促进脑损伤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本文分析良肢位摆放的方式、效用评定、注意事项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良肢位摆放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综合疗法,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方法 选取54例脑梗死恢复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均进行康复综合训练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良肢位摆放,观察组进行穴位按摩配合良肢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预防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诊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良肢位摆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热敷,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及SHS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及SHS发生率均降低,FM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在预防中风后SHS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利于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被动关节运动结合良肢位摆放对偏瘫患者关节运动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摆放,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踝关节及肩关节活动情况、肌力情况及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内旋角度、肩关节外旋角度及肩关节上举角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上肢Ⅳ级及以上和下肢Ⅳ级及以上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肩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及足畸形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被动关节运动结合良肢位摆放,可提高患肢肌力,利于偏瘫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偏瘫是中风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86.5%,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恢复期较长,其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中风偏瘫患者及家属进行中医辨证护理及良肢位摆放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全国第二次  相似文献   

18.
良姿位可广泛用于各种疾病,本文将从良姿位摆放的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及未来的发展方面,重点介绍良姿位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加深对良姿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重要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康复组82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行超早期康复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和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法。结果:从入院4周和出院6个月后两组病人得分比较,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与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正确摆放护理法。结果: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采用良肢位摆放,坚持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