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血管瘤组织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测定,初步探讨其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血管瘤患儿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标本(其中增生期和消退期标本各30例)及30例正常皮肤组织(包茎患儿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组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fic PCR,MSP)测定Tie2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q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Tie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0例增生期血管瘤组织、30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及30例对照组织中Tie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发生甲基化的例数分别为25、14、0例。3组Tie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4.70%、46.64%、0。增生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中Tie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织(P<0.05),其表达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中存在Tie2基因异常甲基化,且其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血管生成素-1,-2(Ang-1,-2)及其受体Tie2在皮肤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26例皮肤增生期血管瘤及20例正常组织中Ang-2、Ang-1及Tie2 mRNA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比较上述RNA在两组中的表达。结果:Ang-2 mR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Ang-1 mRNA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而Tie2 mRNA的表达在血管瘤与正常组织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ng-1、Ang-2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受体(IGF2R)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IH)、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2及IGF2R在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Image-pro plus 6.0系统测定平均积分光密度、阳性表达面积,计算平均阳性反应率.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强,消退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弱,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织IGF2及IGF2R均不表达.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2及IGF2R可能参与了IH的发生发展机制,甚至也有可能参与了其消退的过程.在婴幼儿血管瘤中,IGF2的表达强弱与IH的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2及其受体(Ang1、Ang2及Tie2)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三维培养的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10例体内HVUECs、体外二维培养的HVUECs和三维培养的血管样结构中Ang1、Ang2及Tie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三维培养的血管样结构中Ang2、Tie2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体内HVUECs和体外二维培养的HVUECs,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中Ang1的mRNA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ng/Tie2体系在体外血管生成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要幼儿血管瘤(HA)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水平及与血管畸形(VM)组织中GR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57例血管瘤(其中增殖期41例,消退期16例)和15例血管畸形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PHA)组织中GR均表达为强阳性或阳性;消退期血管瘤(IHA)大多数病例GR表达为阳性或弱阳性;增殖期与消退期血管瘤GR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血管畸形组织中仅有少数病例GR表达为弱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者的GR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x2=38.8).[结论]要幼儿血管瘤组织中存在GR高表达,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GR介导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在婴幼儿血管瘤增殖、消退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52例(按Takahashi等的标准分类,其中增生期A组30例,消退期B组22例)、血管畸形16例、正常包皮皮肤15例中的表达水平。所有资料应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及正常皮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阳性细胞率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LIFR的表达与血管瘤的增殖与退化过程有着密切关系;②CD133表达阳性的细胞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③LIFR与CD133、Ki67三者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调节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Ang2、Tie2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并予以鉴定.用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HUVECs中Ang2及Tie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成功构建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重组质粒各2条,用其转染HUVECs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Ang2、Tie2在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siRNA的2条重组质粒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ilencer 1.0-u6-Ang2/Tie2-siRNA在体外能够抑制HUVECs的Ang2和Tie2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57kip2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表达P57kip2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57kip2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P57kip2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低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5);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57kip2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7kip2蛋白在血管退化期可能发挥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与血管瘤的消退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肿瘤组织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39例前列腺癌组织中Ang-2,Tie2及CD34的蛋白表达,根据CDM染色结果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ng-2,Tie2的蛋白表达定位于肿瘤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质及胞膜,呈异质性分布;在39例前列腺癌中Ang-2和Tie2阳性表达率均为74%;且均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的关系(P<0.05);Ang-2,Tie2蛋白阳性表达者的MVD分别为(42.1±5.2)和(42.3±5.1),显著高于相应的前列腺癌组织Ang-2和Tie2阴性病例[MVD分别为(33.7±3.3)和(33.2±2.3)](P<0.01).结论:Ang-2,Tie2在前列腺癌发生、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血管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cl 2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临床收集的49例血管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7例,退化期血管瘤22例)以及正常皮肤对照 5 例进行 Bcl 2 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Bcl 2在血管瘤增生期的表达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cl 2 可能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异常过度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与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在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HE染色法对临床皮肤血管瘤标本进行分类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0例不同时期婴幼儿各类皮肤血管瘤及 2 0例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与CathepsinD的表达。 结果 :在皮肤血管瘤增生期及退化期中 ,ER及CathepsinD均有较高表达 ;在皮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中 ,ER和CathepsinD表达极弱。 结论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在组织学上有较大区别。雌激素可以通ER促进血管瘤的病理发展 ,同时也增强CathepsinD的表达 ,对血管瘤的病理发展发挥作用。雌激素对血管畸形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Zhang L  Chen Q  Li D  Li XW  Wang HG  Li G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6):1092-1095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测364例各种血管性疾病患儿(增生期血管瘤组146例,消退期血管瘤组106例,血管畸形组112例)及阴性对照组111例患儿的血清VEGF浓度和440例各种血管性疾病患儿(增生期血管瘤组154例,消退期血管瘤组148例,血管畸形组138例)及阴性对照组115例患儿的尿bFGF相对浓度;对测得的数值以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界点.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组的血VEGF浓度、尿bFGF相对浓度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后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VEGF、尿bFGF鉴别增生期血管瘤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阴性对照的诊断界点分别为99.6 pg/mg和0.16 ng/mmol;血VEGF和尿bFGF的ROC曲线下面积、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9.7%、99.3%、99.7%和91.9%、98.7%、71.1%;血VEGF与尿bFGF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VEGF、尿bFGF均有助于血管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nd ur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vascular anomalies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364 cases of various vascular anomalies(proliferating hemangiomas,n=146;hemangiomas,n=106;vascular malformations,n=112)and 440 cases of various vascular anomalies(proliferating hemangiomas,n=154;involuting hemangiomas,n=148;vascular malformations,n=138)subjects were examined for the serum levels of VEGF and the urine bFGF respectively.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s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The VEGF levels of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involuting hemangioma,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analyzed by the Kruskal-Wallis test.When there was significance (P<0.05),a subgroup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the Mann-Whitney U test. A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curve was constructed for both the serum levels of VEGF and urine bFGF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diagnostic cut-off to differentiate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 from involuting hemangioma,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controls.Results The serum level of VEGF and the urine bFGF in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involuting hemangiomns,vascular malformations and negative controls(P<0.01).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latter three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ptimal diagnostic cut-off point of serum VEGF and urine bFGF to differentiate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 from involuting hemangioma,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controls was 99.6 pg/mg and 0.16 ng/mmol respectively.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99.7%,99.3%,99.7% and 91.9%,98.7%,71.1%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 of serum VEGF and urine bFGF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Serum VEGF and urine bFGF are helpful for differentiating proliferating hemangioma from involuting hemangioma,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controls.Both parameters have higher valu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血管瘤组织中bFGF、PCNA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临床收集的 4 8例手术切除新鲜血管瘤标本 ,进行光镜下组织结构观察、肥大细胞计数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发现 4 8例标本中有血管瘤 36例 ,血管畸形 12例 ,其中增生期血管瘤 16例 ,消退期血管瘤 2 0例。肥大细胞数量及PCNA、bFGF表达水平在血管瘤增生期明显升高 ,与退化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织学结构有较大区别 ,同时肥大细胞计数及PCNA的检测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并认为肥大细胞、bFGF可能是影响血管瘤病理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皮肤血管瘤的组织学分型标准。方法 :采用组织学常规切片技术和HE染色法对临床皮肤血管瘤标本进行病理复检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复检后各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 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 ,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组织学分型后的标本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将 35例标本分为血管瘤 2 0例 ,其中增生期 8例 ,退化期 12例 ;血管畸形 15例。增生期血管瘤表现出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 ,VEGF表达强阳性 ;退化期血管瘤血管管腔扩张、退化 ,管壁细胞数减少 ,VEGF表达极弱 ;血管畸形中血管极度扩张 ,VEGF表达极弱。结论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化反映了各自的功能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