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瘙痒是由很多原因所致的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可将瘙痒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为体表原因所致,另一组可能有或无内部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应从采集全病史开始。病史一批工人或一个家庭中的几个成员同时瘙痒,提示有单一的外部原因。工作  相似文献   

2.
皮肤细菌感染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是皮肤表面最常见的微生物,皮肤细菌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这类感染可以来之凶险,也可以慢性迁延.因此,诊断和处理皮肤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是皮肤科医师的重要基本功.本文旨在从整体上阐述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细菌是皮肤表面最常见的微生物,皮肤细菌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这类感染可以来之凶险,也可以慢性迁延.因此,诊断和处理皮肤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是皮肤科医师的重要基本功.本文旨在从整体上阐述细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老年人中的常见、多发病。据流行病学调查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5.09‰人,在急性带状疱疹期间必定有带状疱疹相关疼痛(zoster associateu pain,ZAP)。又有许多老年病人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s neuralgia,PHN),虽然疼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轻,但有的病人可一直持续到死亡。PHN治疗非常困难,使病人长期生活在疼痛之中,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多汗的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皮肤出汗异常过多为特征的多汗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多汗和泛发性多汗两型,其病因多样而复杂,大致可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失调两大类,本文对多汗的病因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介绍了治疗本病的内服,外用,外科及理疗等各种较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HZ)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发免疫和/或炎症反应持续损伤周围或/和中枢神经元所致慢性复杂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指HZ皮疹出现后疼痛持续≥90d且疼痛强度的Likert评分≥30分。以普通人群和HZ患者为基数统计PHN发病率分别为0.34‰~2.5‰和5%~30%,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HN危险因素包括HZ患者高龄、前驱症状重、急性期皮疹和疼痛重、免疫力低下、女性、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等。诊断主要依据HZ病史及疼痛特点。接种HZ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可有效预防HZ及PHN。PHN可持续数年,治疗困难。口服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阿片类,外用药如5%利多卡因垫和8%辣椒素垫,非药物治疗如微创介入疼痛治疗,或不同作用机制镇痛方法联用,可用于治疗PHN。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的病因,诊断分类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褐斑系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局限性 ,不规则性皮肤色素改变 ,其皮肤损害发生于面部 ,为对称性 ,边界清楚的淡褐色、咖啡色或淡黑色斑片。本病也称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1 病因及发病机理黄褐斑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色素性皮肤病。国内外研究显示 ,妊娠、口服避孕药、紫外线幅射、氧自由基、铜蓝蛋白升高、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精神因素(情绪长期不佳 )、化妆品使用不当等是黄褐斑的重要致病因素。1 1 此病多见于妊娠 ,在妊娠第 3~ 5月开始 ,分娩以后逐渐消失 ,但下次妊娠还可再发 ,称为妊娠性黄褐斑 ,由于较常见 ,可考虑…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多,但在实际诊疗工作中,常有3/4的病例找不到原因;尤其是病期在数月以上的慢性荨麻疹;寻找其发病原因,更为困难,笔者在临诊中遇到2例,病因颇为特殊,特介绍以供参考:病例1.王××,女,40岁。某农场家属工。因参加麦收后,每日全身出现大批风团,连续不断;麦收结束后,反而越来越重。在三个月中,虽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始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任何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也将影响机体细胞的代谢,当确诊为病毒感染时,其复制已达高峰,而多数细胞早已受到损伤,故直至晚近,抗病毒化疗的前景仍较悲观.一般抗病毒以预防——主动或被动免疫方法更为重要.但病毒和机体细胞代谢上的差异已有新的报道,故今后的工作是对化疗作用于病毒代谢特殊部位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性早熟的诊断方法和形成的病因。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婴幼儿性早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幼儿性早熟的形成的最主要病因为饮食习惯,占总数的97.5%,主要为经常服用蜂皇浆及牛初乳,占总数的35.0%;其次为误服避孕药,占总数的20.0%;再次为经常服用蛋白粉、经常应用增白化妆品,均占总数的15.0%;之后为有新生儿脑膜炎史,占总数的12.5%;最后为其他,占总数的2.5%。40例患儿中,外周性性早熟12例,部分性性早熟28例,分别占总数的30.0%、70.0%。LHRH试验结果显示,LH、FSH基础值分别为(0.35±0.18)IU/L、(1.55±1.43)IU/L,峰值分别为(14.92±15.47)IU/L、(13.36±9.37)IU/L,LH峰值/FSH峰值0.6,其中外周性性早熟患儿的LH、FSH基础值分别为(0.86±0.16)IU/L、(2.40±0.40)IU/L,峰值分别为(1.32±0.27)IU/L、(3.00±0.50)IU/L,LH峰值/FSH峰值0.6;部分性性早熟患儿的LH、FSH基础值分别为(0.95±0.20)IU/L、(2.54±0.51)IU/L,峰值分别为(1.44±0.31)IU/L、(10.20±1.86)IU/L,LH峰值/FSH峰值0.6。结论:婴幼儿性早熟的诊断方法为主要为LHRH试验,形成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2.
氯痤疮:病因,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欧美有关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超抗原理论在银屑病中的地位颇为人们所重视。在外用药中焦油、蒽林仍在应用,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应用,而新药钙泊三醇、环孢素A的出现增加了银屑病的治疗手段。如何合理组织处理病人是防治银屑病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氯痤疮是一种由于多卤化芳香化合物全身中毒所引起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少见病。由于职业性的接触——通常为工业事故造成。氯痤疮的主要皮损表现为黑头粉刺,有时伴有炎症性皮损。这种损害大多数能准确地反映全身中毒的程度。肝毒、神经病变、血脂异常也可发生。皮损对多数常规的痤疮治疗方法抵抗。外用全反式维甲酸对黑头粉刺可能有一定的疗效。光烧灼对黑头粉刺的治疗是成功的。有限的经验表明口服13-顺维甲酸对氯痤疮并非很有效。氯痤疮的流行需要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地调查,以便制止进一步的污染。如果停止接触致氯痤疮的物质,轻型氯痤疮的预后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欧美有关银屑病的病因和治疗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超抗原理论在银屑病中的地位颇为人们所重视。在外用药中焦油,蒽林仍在应用,皮质类固醇逐渐减少应用,而新药钙泊三醇,环孢素A的出现增加了银屑病的治疗手段。如何合理组织处理病人是防治银屑病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汗疱疹病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疱疹(pompholyx),又称为出汗不良或出汗不良性湿疹.过去认为,汗疱疹系汗管闭塞引起汗液潴留和汗腺导管破裂所致.后来研究发现,汗疱疹无明显小汗腺受累和汗液潴留现象.目前认为本病系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本文就汗疱疹的病因学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全世界的患病率成人达2% ~ 5%,儿童达10% ~ 20%[1],其中20%属于中、重度[2]。A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过度活化、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皮肤微生物群失调等诸多方面[3?5]。轻度患者可外用润肤剂、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6],中、重度患者常需联合免疫抑制剂甚至生物制剂治疗[7]。AD诊断标准众多,如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等[8],但对于中、重度AD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从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AD诊疗指南入手,结合近年中、重度AD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对中、重度AD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并对其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19.
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987年5月下旬,在西柏林举行的国际皮肤病学学会上,来自各个国际研究中的14名皮肤病学专家和真菌学专家讨论和交换了有关 SD 的研究和临床经验。SD 的病因:许多专家根据动物实验中用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可诱发类似 SD 的病变和临床上外用酮康唑治疗 SD 有良好疗效的观察,指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可能是导致 SD 发作的病因,或是加重 SD  相似文献   

20.
水痘及带状疱疹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e—Zoster Virus VZV)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原发性水痘和带状疱疹(Shingles)的发病原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直径约200nm,在初次感染人时引起水痘,复发状态时即可引起人的带状疱疹,同时也可引起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igia,PHN)(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