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揭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特点,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在27.2×109/L~82.3×109/L之间,中位白细胞数为35.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均80%以上。骨髓检查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粒系以分叶核及杆状核增多为主。血清维生素B12及尿酸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均明显升高。2例患者检测CSF3R T618I突变+,其中1例合并JAK2V617F和ASXL1基因突变。结论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疑难,行CSF3R突变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31例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群豪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67-1267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出现粒细胞缺乏,部分患者因此继发各种微生物感染而死亡。现将我科近三年来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对数ANC<0.5×109/L,简称粒缺)31例次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1例次,女10例次,年龄14~84岁。其中白血病11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余10例为实体瘤患者(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肺癌及前列腺癌)。发热29例次(体温37.5~40.6℃,发热持续2~34d),不发热2例次。常见口腔黏膜炎、牙龈炎、扁桃体炎、咽炎、肺部感染,尚有败血症、多部位感染等情况。18例有感染灶,但无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程斌  翁琳  王增 《中国药房》2010,(14):1310-1312
目的:探讨化疗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8例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次因化疗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1出现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至第9天,12例/次血小板最低至5×109~24×109·L-1,6例/次血红蛋白最低至5~6.4g·100mL-1,37例/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后改用三线抗生素或联用抗生素才控制感染;12例/次在住院期间ANC没有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菌药物及支持治疗等综合处理,患者基本可安全度过化疗的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在成人低于 0 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多为急性过程, 绝大多数是机体对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或对化学品过敏反应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急重症之一, 起病急, 病情凶险, 常并发重症感染, 病死率较高, 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患者会因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我院1997~2004年收治23 例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3 例中, 男 9 例, 女 14 例; 年龄33~57岁。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诊断[1],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 0 5×109/L者列入统计。发病前均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化疗药物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综合治疗并观察脐血输注在防止化疗后骨髓抑制,加速骨髓损伤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 22例不同实体瘤患者因使用含NVB、DDP、IFO的方案化疗,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最终低于0.5×10~9/L时的综合救治;60例实体瘤患者应用含DDP、紫素、ADM的方案化疗,随机分为二组,采用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观察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后血象的变化。结果 22例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绝对值降至最低值的时间为12.24±2.08天,其中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1×10~9/L者5例,低于0.5×10~9/L者17例,经采用rhG-CSF、脐血及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等措施,没有一例发生感染,ANC最低值<0.5×10~9/L,持续4.31±1.97天后恢复至大于1.5×10~9/L,WBC最低值持续9.47±5.10天后恢复至大于4×10~9/L;预防性使用脐血输注使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缩短。结论 在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救治中,严格的隔离措施及应用rhG-CSF、脐血及抗菌素等综合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脐血输注能加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帮助患者顺利渡过骨髓抑制的危险期,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能如期化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肿瘤病人大剂量联合化疗药物易使骨髓抑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使化疗被迫延期或停止。我院近2a使用非格司亭(吉粒芬)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加速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能促进其从骨髓向外周血液释放,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功能。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与方法 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岁(15~67岁),肺癌9例,肝癌10例,大肠癌5例,卵巢癌4例,淋巴癌、头颈癌各3例,骨髓瘤、白血病、重型再障Ⅱ型各2例。根据不同的肿瘤病人进行化疗,WBC下降至<2.0×109L为使用非格司亭指征,化疗后第1天…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g/L,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明确病因有利于治疗,现将2001年以来收治43例白细胞减少症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3例均为外周血白细胞数两次低于4.0×109/L;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7-76岁,中位年龄42岁。1.2临床症状:23例有乏力、倦怠、纳差等症状,其它部分病例系住院期间检查发现。1.3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1.7-3.7×109/L,平均2.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0.5者14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0.40者16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4-2.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者26例;伴血小板减少者6例,伴贫血者9例。1.4病因分析: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发生率高,中性粒细胞<1.0×10~9/L时,48%~60%出现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重症感染增加;中性粒细胞<0.1×10~9/L时,致死性感染增加,16%~20%发生败血症。在白血病  相似文献   

9.
蔡智慧  李卉  东丽  薛丽英  田肖芳  姚远  杜家乐 《安徽医药》2019,23(11):2287-2290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PEG?rhG?CSF)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 Ⅳ度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7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化疗发生 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肿瘤病人 52例,其中观察组 27例在第 2个周期化疗后 48 h皮下注射 PEG?rhG?CSF,对照组 25例在第 2个周期化疗后 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治疗,比较两组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分析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 PEG?rhG?CSF升白治疗第 1、3、5、7、10、14天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两药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使用 PEG?rhG?CSF后第 1天白细胞数值为( 5.62±1.84)×109/L,第 3天( 14.78±9.57)×109/L,第 5天( 5.39±2.80)×109/L,第 7天( 5.44±3.57)×109/L,第 10天( 5.54±2.75)×109/L,第 14天( 7.09± 2.65)×109/L,中性粒细胞数第 1天( 3.59±1.31)×109/L,第 3天( 12.59±9.10)×109/L,第 5天( 4.11±2.82)×109/L,第 7天( 3.38±3.21)×109/L,第 10天( 3.31±2.33)×109/L,第 14天( 4.95±2.43)×109/L;两组均出现 Ⅳ度粒细胞骨髓抑制 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程度的骨髓抑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骨痛( 4例比 44例)、注射部位疼痛(1例比 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乏力、心悸、发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rhG?CSF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每个化疗周期只需用药 1次,可以减少病人反复注射的引起的骨痛及注射部位疼痛,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NL)是骨髓增生性疾病中少见类型,现将作者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因乏力、左上腹包块1年于1991年1月11日入院。患者1年来曾因上述症状多次在本地医院就医,查血象白细胞计数为15~1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15×10~9/L,未作明确诊断及治疗。体检,无贫血貌、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胸骨压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cm、质中等、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15.6×10~9/L、N0.96、E0.02、M0.01、L0.0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变性同骨髓。BPC305×10~9/L。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  相似文献   

11.
张英  岳玉 《淮海医药》2002,20(4):322-322
我院 6年间共收治药物源性粒细胞减少症 2 8例 ,本文着重对其病因、治疗及转归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例患者中 ,男 10例 ,女 18例 ,最大年龄 78岁 ,最小 16岁 ;其中 4 0~ 6 5岁 19例 ,约占 6 8% ,6 5岁以上 6例 ,约占 2 1% ,4 0岁以下 3例 ,约占 11%。1.2 诊断标准  (1)本组均排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伤寒、脾功能亢进、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 )有明确服药史 ;(3)连续 3次以上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4 .0×10 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 9/ L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 0 .5× 10 9/ …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白血病严重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急性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 ,白细胞平均降至 0 .8× 1 0 9/L时 ,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促使白细胞恢复。方法 每天 1 50U皮下注射 ,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 0 9/L后停药 ,平均用药 6 .3d。结果 与未用rhG CSF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时间缩短 5 .8d ,发热时间缩短 4.5d。结论 rhG CSF可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 ,减少感染 ,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辅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属临床内科急症之一,其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本文按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标准[1],将2001~2005年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例甲巯咪唑所致粒细胞缺乏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供临床参考。1临床资料4例均为女性甲亢患者,年龄19~60岁,入院前均予甲巯咪唑片治疗,给药剂量15~30mg/d,分3次口服,用药时间22 ̄720d。入院时4例患者均为急性病容,均有高热、寒颤及不同程度扁桃体肿大化脓,外周血象示:WBC总数均<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3例为0,1例为0.48×109/L。入院后均实行单间消毒隔离、输液等支持疗法。全程使用抗菌…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羟基脲治疗致足部皮肤顽固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关兴  陶瑞芳 《江苏医药》2001,27(10):779-779
羟基脲为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等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治疗效率高 ,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小 ,而下肢皮肤溃疡为不常见的毒副作用。本文报告 4例如下。临床资料4例均男性 ,初诊时间 1991~ 1994年 ,年龄平均 37 5 (2 6~ 5 0 )岁。血象Hb(80~ 90 ) g/L ,wbc(180~ 2 34 4 )× 10 9/L ,plt(78~ 2 2 4 )× 10 9/L。肝肿大 2例 ,脾肿大 3例。胸骨压痛 4例。骨髓涂片增生极度活跃 4例 ,分类均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为主。 2例作Ph染色体均阳性。诊断均为CML慢性期。 4例均以羟基脲 (0 5~ 3 0 )g/d治…  相似文献   

15.
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CE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 ,而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变为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更为罕见。我们最近发现 1例 ,现报道如下。患者 ,女 ,47岁。 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 ,皮肤间断出现散在瘀斑而来我院就诊。血常规 :WBC 335× 10 9 L ,HGB119g L ,PTC 5 7× 10 9 L ,幼稚细胞 0 .5 5 ,嗜酸粒细胞稍多。骨髓象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粒系高度增生 ,以中晚期细胞为主 ,易见嗜酸、嗜碱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0 .0 9。红系明显受抑 ,巨核细胞 15 6只 ,血小板成堆可见。NAP 0分。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患者血象和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征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 5例CNL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CNL患者外周血WBC :2 4—87× 10 9/L ,BPC :148— 682× 10 9/L ,Hb :10 8— 165g/L。白细胞分类以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为主 ,达 76— 94 % ,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阳性率为 85—10 0 % ,积分为 2 4 8— 365分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均明显活跃 ,粒 :红 =9.5— 197:1,有核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分叶核增高 ,达 4 3— 79% ,巨核细胞全片 14— 310个。结论 :CNL为骨髓增殖性疾病 ,细胞分类以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为主 ,NAP积分增高 ,血髓象分析时应着重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类白血病反应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1例17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2 g,3次/d)和阿米卡星(0.4 g,1次/d)。用药6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3.4×109/L,中性粒细胞0.9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6×109/L。用药第13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6×109/L,中性粒细胞0.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6×109/L。第14天停用阿米卡星,继续原剂量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用药第28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6×109/L,中性粒细胞0.3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停用头孢美唑钠,更换为万古霉素粉针0.5 g,1次/8 h静脉滴注。更换药物后第7天,血白细胞计数6.1×109/L,中性粒细胞0.6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7×109/L。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致血液系统损害2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例1女,36岁。因肝炎后肝硬化,于200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血常规:WBC4.3×109·L-1,N0.4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109·L-1,RBC3.75×1012·L-1,HGB114g·L-1,PLT115×109·L-1,肝功能基本正常,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1.97×106 Copies·ml-1。4月17日给予拉米夫定100mgpo,qd抗病毒治疗。治疗第5天检测示:WBC2.8×109·L-1,N0.42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109·L-1,RBC3.15×1012·L-1,HGB99g·L-1,PLT63×109·L-1。4月23日开始出现发热,T39℃。4月25日体温上升至39.8℃,感乏力,寒…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放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巨脾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11例均腹胀不适,6例伴有呼吸困难。血常规WBC100~180×109/L3例,50~100×109/L4例,10~50×109/L2例,4~10×109/L2例。年龄32~56岁,中位年龄42。KPS评分≥70分。11例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其中3例合并骨髓纤维化(MF)。1·2治疗方法患者均在B超下定位,定出脾上界及左界,外放1·0cm,右界为体中线,下界为脾下缘或平脐水平线。因脾脏巨大,不能囊括在一个靶区内,故行部分脾脏放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是多能干细胞水平引起的克隆性恶性肿瘤 ,而干扰素能使慢粒患者ph1(+)克隆生长受抑。本院自 1997年 1月以来 ,应用MA方案联合干扰素(IFN α)治疗CGL1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2例CGL均经临床血象及骨髓象确诊 ,均为初治。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30~ 6 2岁 ,平均 38岁 ;入院前病程 1~ 6周 ;体检均有脾肿大 ,左肋下 6~16cm ;血常规检查 :Hb平均 86 g/L ,WBC平均 2 15× 10 9/L ,PLT平均 36 0× 10 9/L ;骨髓检查 :均符合CGL慢性期改变。1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