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天性巨大冠状动脉右室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法封堵先天性巨大冠状动脉瘘的技术方法及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例先天性粗大、迂曲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患者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选择性冠脉造影后,建立动-静脉轨道,再沿轨道钢丝经股静脉送人长鞘经瘘口至右冠状动脉,沿鞘管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置于右冠状动脉瘘口处,确定封堵器位置合适后将其完全释放.结果 瘘口完全堵闭,术后无并发症,复查心脏超声示各心腔内径缩小.结论 对迂曲、粗大的冠状动脉瘘,用国产器械经导管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1概述
冠状动脉瘘(coronaryarteryfistula,CAF)是最常见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它是指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却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或上下腔静脉有异常交通,最常见的引流部位是右心房或右心室,导致一个从高压的冠状动脉到低压心腔的异常分流,常因心肌“窃血”而致心肌缺血。它由Krause在1865年首先提出,以后Abbott和Trevor分别正式描述了有关冠状动脉瘘的解剖异常,1947年Biovck首次确诊并手术修复冠状动脉瘘。本病常与产生连续性杂音的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相混淆,除非术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否则很难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0.2%~0.4%。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6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6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5个月~33岁。3例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3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5例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1例起自左冠;4例痿入右室,各1例瘘入右房及肺动脉。全部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予瘘修补及合并疾病纠治。全组无死亡,1例术后并发败血症。随诊2~9年,无远期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较为罕见,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少数患可选用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5.
6.
冠状动脉瘘在解剖上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左右侧心腔、肺动脉主干或冠状静脉 (或冠状窦 )相连接的畸形 [1 ] 。本病大多数为先天性疾病。现将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1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5~ 5 5岁 ,临床表现为自幼活动后胸闷、心慌、乏力 5例 ,间断心悸 2例 ,有心肌梗塞史 2例 ,平时易感冒 1例 .全部患者均无紫绀、咯血及蹲踞现象。查体 :胸前区可触及震颤 1例 ,听诊闻及柔和连续性杂音 4例 ,收缩期杂音2例 ,脉压差增大 (>6 .6 6 k Pa)者 2例 ,周围血管征 2例 ,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者 2例 ,左室高电压 1…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在解剖上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左右侧心腔、肺动脉主干或冠状静脉(或冠状窦)相连接的畸形,多数开口于右心,开口于左房者罕见,我院收治CAF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并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果:15例中右冠状动脉瘘10例(占77.7%),左冠状动脉瘘4例(占26.7%),14例引流到右心系统(占93.3%),1例引流到左心系统(占6.7%),合并其他畸形3例(占20%)。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最重要的体征是胸前区有浅表而连续性的杂音,症状轻重与分流量及年龄有关,胸片和心电图有助于诊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升主动脉或冠状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瘘是在先天性冠状动脉与心腔或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 ,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0 .2 %~0 .4 % [1] 。而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比较少见 ,我们遇见 2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 ,4 9岁 ,阵发性胸闷、心悸 10余年 ,胸痛 1年 ,与活动及休息无关 ,含服扩血管药物症状不能缓解。体检未发现异常 ,心电图心超未见明显异常 ,活动平板可疑阳性。心肌ECT :左心室心肌下间隔缺血分布 ,呈可逆性分布。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分布为均衡型 ,左冠状动脉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无狭窄 ,前降支近端 5 0 %狭窄 ,可见造影剂从左前降支进入肺…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3例,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认为CDFI是本病首选诊断方法,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透视、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的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2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PDA、ASD、VSD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5.68%、91.23%和98.67%,随访6个月~2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患者的右心房、右心室内径缩小,心室功能得改善;发生心包填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9%。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镇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择期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DEX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P组),每组20例。D组10 min内静脉恒速输注DEX负荷量1μg/kg,继以1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P组10 min内静脉恒速输注丙泊酚负荷量1.5 mg/kg,继以4~6 m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两组患儿均在局麻行股动脉穿刺前给予芬太尼2μg/kg。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穿刺时(T2)、放置封堵器时(T3)、苏醒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记录患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降至70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各时段MAP、RR无明显变化(P〉0.05);与T0比较,T1~T4时D组HR明显减慢(P〈0.05);组间比较,T1~T4时D组HR显著低于P组(P〈0.05)。D组诱导时间大于P组(P〈0.05),但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术中体动少于P组(P〈0.05)。结论DEX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轻、术后苏醒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价值.方法:对完成PCI的75例STEMI患者行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部分患者随访3个月~4年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观察.结果:延迟PCI 75例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6.2%.TIMI血流≤Ⅱ级者40例,经PCI恢复TIMIⅢ级血流者82.5%,出现无再流现象者10%,随访3个月~4年间,因心脏相关死亡2.9%,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者4.3%,心功能不全症状无改善者5.8%.结论:延迟PCI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补救性治疗AMI患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缺损(VSD)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VSD少见,主要见于外伤引起的室间隔破裂和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间隔穿孔。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VSD已成为可行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VSD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及老年前期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7例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逆行升主动脉造影,然后依具体情况进行内科或外科治疗。结果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简称左前降支)2例,其中1例左前降支远段闭塞,另1例有左心功能不全;右冠状动脉缺如伴左前降支狭窄1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简称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并左前降支心肌桥1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伴左回旋支狭窄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伴左前降支狭窄1例;右冠状动脉左房瘘1例。其中5例患者经内科治疗后胸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老年及老年前期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患者,多伴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应加强内科治疗,必要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符合条件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32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动脉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增加血管再通,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护理的优缺点,有针对性的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504例次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A组(桡动脉入路组)270例次、B组(股动脉入路组)234例次,并观察、记录、对照二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穿刺侧肢体疼痛、烦躁失眠、腰背疼痛、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局部皮肤损伤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畸形需更换入路或放弃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中,A组患者拔管迷走神经反射、出血、血肿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瘤、动脉闭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桡动脉入路创伤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卧床时间短、护理方便、安全,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小,术后体位舒适,患者容易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PCI手术的老年患者124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多元化护理干预(包括加强健康知识宣导、讲授、心理护理、电话咨询、个别讲解等);护理干预前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术后6个月随访,再次采用QL测评患者生活质量,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多元化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S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出血、尿潴留、疼痛、失眠、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Q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元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PCI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对病人术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1例患者58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3例。结果对41例患者的58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其中A型病变3处,B型病变9处,C型病变46处。介入治疗成功率97.6%(40/41),不成功的一例为慢性闭塞病变,球囊未能通过。术后前臂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一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PCI治疗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少,适合于绝大多数冠脉病变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 cTnI)在冠脉介入治疗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根据其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液cTnI水平将患者观察组(cTnI﹤0.15μg/L,n=78)和对照组(cTnI﹥0.15μg/L,n=5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冠脉介入操作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变(χ2=4.839,P=0.028)、弥漫性长病变(χ2=5.007,P=0.025)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吻合技术使用率(χ2=4.451,P=0.028)、血流受损(χ2=7.222,P﹤0.01)、慢血流(χ2=8.205,P﹤0.01)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t=3.450,P﹤0.01)、心绞痛(χ2=7.611,P﹤0.01)、心梗发生率(χ2=4.922,P=0.027)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cTnI升高与冠脉病变的复杂性、术中血流受损和慢血流现象有关,增加了住院期间部分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